当前位置:首页 > 读历史 第4页
读历史

读历史 网站编辑

暂无介绍

5 篇文章 0 次评论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读历史2周前 (10-20)历史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1908年—1982年10月),原名蔡乾,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彰化县花坛乡一个普通农家,其人生横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与台湾历史的关键时期——既是参与长征的唯一台湾籍共产党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重要领导者,却也因后期叛变投敌,成为摧毁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罪人”,其经历折射出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交...

铭记历史:还原台湾“二二八事件”真相

读历史2周前 (10-20)历史
铭记历史:还原台湾“二二八事件”真相
1947年的台湾,一场震撼全岛的“二二八事件”,如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台湾历史的脉络之中。它不仅是一段关于抗争与伤痛的记忆,更成为后世不断解读、反思的重要历史节点。如今回首,拂去岁月的尘埃,探寻其背后的真相与启示,对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两岸关系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事件背景:光复...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

读历史2周前 (10-20)历史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给大家贴在这里,方便保存。...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读历史2周前 (10-20)历史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旁门左道”如今常用来指代非正统、非主流的技艺或学说,含贬义,但这一成语的形成,既与古代中国对“方位”的特殊认知紧密相关,也经历了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比喻的文化演变。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位文化”与“礼制秩序”。在古代,“左”与“右”的方位含义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等级、礼仪规范深度绑定。西周至春秋...

河西走廊历史脉络:从丝路枢纽到文明熔炉

读历史2周前 (10-18)历史
河西走廊历史脉络:从丝路枢纽到文明熔炉
一、史前文明与早期族群(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2 世纪)河西走廊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处,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痕迹。玉门火烧沟遗址(约公元前 1600 - 前 1400 年)出土的青铜器物、彩陶与农耕工具,证明此处已形成农牧结合的早期文明。先秦时期,走廊为游牧民族聚...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读历史2周前 (10-18)历史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读历史3周前 (10-13)历史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在清代初期的历史帷幕中,皇太极的情感世界始终绕不开两个名字 —— 海兰珠与孝庄。这对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妹,以截然不同的姿态走进后金大汗(后为清太宗)的生命:海兰珠以一场炽热到燃烧生命的爱恋,成为皇太极心中 “唯一的白月光”;孝庄则以智慧与隐忍,成为他政治生涯的 “理性伙伴”,更在他身后撑起大清...

钱学森:以赤子之心铸大国重器

读历史3周前 (10-13)历史
钱学森:以赤子之心铸大国重器
当 1955 年秋的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缓缓驶入香港海域,甲板上那个手握泛黄科研笔记的身影,正为积贫积弱的新中国,载回一束照亮国防科技未来的光。钱学森 —— 这位被美国海军次长称为 “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 的科学家,用一生的选择与坚守,诠释了何为 “赤子之心”,何为 “大国脊梁”,在中华大地上...

冰雪与烈火中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的精神丰碑

读历史3周前 (10-12)历史
冰雪与烈火中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的精神丰碑
1950年冬,鸭绿江畔的寒风卷着雪粒,一支穿着薄棉衣的队伍正悄然跨过浮桥。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补给,却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奔赴朝鲜半岛的炮火——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在冰雪与烈火中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与军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站起来的中国。...

十四年浴火:抗日战争的精神丰碑与时代启示

读历史3周前 (10-12)历史
十四年浴火:抗日战争的精神丰碑与时代启示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弥漫,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举国欢腾,中国人民用十四年浴血奋战,书写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与国力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它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照亮当代中国前行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