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有李白,北宋有苏轼。李白的仙气绝无仅有,后世诗词史上最像他的,非苏轼莫属。他们两人同样的潇洒、旷达,同样的人生坎坷,同样的足迹遍布各地。
编辑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苏轼一直是旷达无比的,动辄“大江东去浪淘尽”,言辞之中满是胸怀天下的豪情。然而,人生最苦涩的,莫过于英雄垂暮。苏轼可以称得上是诗词史上的英雄,他人生的即将落幕,同样也是凄凉无比。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编辑
这是苏轼的《纵笔三首·其一》,写于公元1099年,当时苏轼已经64岁,距离生命的结束只有两年的时间。更悲凉的是,他此时拖着病体从惠州赶往儋州,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
年老的诗人身体枯瘦,病魔缠身,正所谓“寂寂东坡一病翁”,再看镜中的自己,“白须萧散满霜风”,他不是卖炭翁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也不是二十年前悼念亡妻的“尘满面,鬓如霜”,而已经是头上须发皆白,且早已经稀疏不堪;满面“霜风”,更是告诉我们,此时的诗人已经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编辑
前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目前衰老情况的描述,后两句更是凄凉无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小儿子苏过欣喜地夸诗人脸色泛红,似乎是重新获得了生命力。但是诗人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那不是是酒后的醉容,只不过是酒劲所致。
编辑
苏轼这首诗写自己的衰老,带有自嘲的意味,但是字里行间之中,都是人生即将结束的苦涩。此时诗人心中已经没有了少年时代的豪情,有的只有对生命力渐行渐弱的感慨。这是生命本来的规律,但是想一想少年时代何等的意气风发,今天又是何等的苦涩难捱,其中滋味之悲凉,令人不胜唏嘘。
编辑
纵使人生豪迈无比,却总也无法逃脱晚景凄凉。或许,这就是每个人的宿命。苏轼如此,今天的我们每一个人,大概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