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王兆胜:豆子的境遇

散文 | 王兆胜:豆子的境遇

日常生活中,米面是主食,豆子为副食。不过,豆子种类繁多,非常实用,深得人们喜爱。最常见的有黄豆、绿豆、红豆、黑豆,也有豌豆、芸豆、扁豆、蚕豆、茴香豆等,大家喝粥、吃菜、饮酒、养生往往都离不开它。然而,不少人对豆子却有偏见,多贬损语,不太好的说法有“目光如豆”“胆小如豆”“豆渣脑筋”“箪豆见色”“两耳塞豆”“豆重榆瞑”等。

豆子很小,在食物中,除了“米”,恐怕就是豆子了。不过,豆子虽小,作用却甚大,它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是祛火、利尿、消暑的良材。豆子像米一样,单看上去很“小”,汇集在一起就成为山、变成河,囤积起来更加丰实饱满与流光溢彩。据科学研究,豆子的蛋白质高达35~40%,一向被认为高蛋白的猪肉也只有20%。炎热夏天,一碗绿豆汤可立马解暑降温,功效远甚于绿茶甚至药物。当豆子经由传送带运行,堆积如山,进入粮仓,聚集在一起的豆子也有了富足感和温暖感,再也不是单独时候的孤独渺小,很容易被忽略了。

与地瓜、土豆这类生长于地下的植物比,豆子多了些自豪和张扬,它悬挂于豆秸之上,顺着篱笆上爬。不过,它一般不会登得太高,而且喜欢被豆荚包裹,有点深藏不露。豆蔓开花,那一树一片的豆花特别亮眼,仿若是一些翻飞的蝴蝶,有点非人间物的感觉。当眉豆开花,其艳丽无比,将它们说成仙女下凡也是可以的。眉豆花是大地的语言,也是天空的符号,还是神仙在人间点亮的彩灯,这样的美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挂在空中的豆荚像一张张名片,成为童年乡村的亮丽风景。不过,很快地就有阵阵轻风吹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早熟的豆子就会爆裂,像早产儿似的呱呱落地,并与金黄的枯叶一起点缀着大地。此时,豆子充满寂寞,也多了些孤独与茫然,它们仿佛在用圆满与晶亮诉说秋意,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

那些收割后的晚熟的豆子,连秸带荚一起被运到打豆场,庄稼人就会摇动长扁豆似的梿枷把豆子打出来。此时,孩子们就会听到阵阵夹杂着欢乐与痛苦的声响,这是来自豆蔓和豆荚,也是由梿枷发出的。为了将豆子与豆荚分开,农民就用大木锨将它们高高扬起,豆子被送上天空,充分享受弧线的快乐与自由的飞扬。这是豆子会飞的时光,也是它身居豆荚时做的好梦。

作为果实,红薯与土豆有些呆头呆脑,甚至显得特别愚蠢,然而豆子却显着灵光。如细加观察,每颗豆子上都长了眼睛,那是心灵的外化,也是天地的法门,还有着一种别样的美丽。特别是红豆,这个被人们寄寓哀思的爱情信物,其实有着一种不自美的天然之美。红豆中有朱红、柿子红、橘红、豇红,这是红中显出的富于变化的各种层次,也是包含“中国红”的各种颜色。红豆的外表有火一样的激情浪漫,内心却是纯正、自然、宁静、悠然的。豆子特别是红豆还会变成眼睛,被那些做面人点进工艺品,于是王八配上绿豆眼,白兔子长了一双红豆眼。

“煮豆燃萁”连同曹植一起对“豆子”与“豆萁”充满悲悯。其实,豆子的苦难与磨砺远非于此。豆子被磨成面粉,豆子被人放在嘴里咀嚼,豆子被长期腌制,豆子被蒸、煮、炒、爆,哪一种都不是人能忍受的。其实,“豆”这个字本身就是蒸锅的形状,上有盖子、下有火、中有口(也是锅)。“俎豆”是古代祭祀的器具。这样看来,用“俎豆”来“煮豆燃萁”,会让人们生出更多的感怀。但豆子可能不这样想,作为植物它生来就是为人类所用,以牺牲精神奉献出自己,只是有的人感恩,有的没有甚至熟视无睹罢了。当然,在豆子中,也有“石豆子”和“铜豌豆”,这些豆子中的异类让人既爱又恨。“石豆子”像石头,仿佛铁了心不为人所用;“铜豌豆”如风月场上的老手,“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根本不理会人的想法。

豆子的“硬”“实”“圆”“满”,都是好寓意。据说,不少围棋高手对局,由于用时过长,没时间正常用餐,又要费尽心力和耗尽体能,于是发现用炒黄豆充饥和补充能量的妙法。当一个棋士一边下棋,一边从旁边盒子里抓棋子,还将炒黄豆抓起来往嘴里放,很容易分不清到底是棋子还是黄豆。好在两者都是圆的,也是瓷实的,与方正的棋盘形成了“天圆地方”格局。还有个成语叫“撒豆成兵”,“豆子”虽不能用来战斗,但在著名军事家手上都是兵器。豆子还能派上其他用场:农民分房、分家、分地,有时就用“豆子”;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不少农民用豆子投票;还有人在做重大决定时犹豫不决,也喜欢抛豆子以下决心。

小时候,农村有一种风俗,用胡萝卜和豆面做灯。家中能放的地方都放上一盏灯,除了给灶王爷,还会给粮仓、猪圈、鸡舍、磨房等送灯。用完了,就会将珍贵的豆面灯回收利用,像切面条一样煮着吃。老百姓常用“吃一百担豆子,不知道豆腥气”形容一个人不长记性;然而,黄豆面灯却有金黄的色泽,嚼在嘴里有一种特别的香气与韧劲儿,还有说不出的神清气爽。清明时节上坟送灯,胡萝卜灯是红色的,豆面灯是金黄色的,闪烁跳动的灯火苗是红色的,送灯人的心是虔敬与慌恐的。当离开之后走远,向墓地蓦然回首,还能看到如豆的豆面灯在夜色中闪烁,这既是一种贴心的陪伴,又是一种细心的倾听与无尽的诉说。

一直忘不了豆子变成豆芽的过程,特别是它亮相的那一刻:水泡的豆子被盖上湿布,置于暖室,豆子就开始做梦了,甚至会有一股股的梦香。有一天,突然打开盖布——这如新婚的盖头,映入眼帘的是簇新、亮丽、明澈的豆芽。黄豆芽露出金质,绿豆芽多了灵光,这是一个从现实进入梦境又回到人间的过程。豆芽是从豆子身上长出来的,豆芽茁壮成长,原来的豆子却日见消瘦,很快变皱变老变小,有的几乎看不到了。绿豆芽长长的,让人怀疑它不是从一粒小豆子中生成而成的。当加上老醋清炒,绿豆芽就会变得透明,在嘴里咀嚼还会发出脆响,那是一粒豆子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献。有时,吃着这样的绿豆芽,常怀念父母,那些将所有日子与辛劳都奉献给儿女的伟大生命。黄豆芽似乎更有营养,它也有长长的嫩芽,但留下的豆瓣嚼在嘴里还是那么香醇,它的营养一半给了豆芽,一半留在豆瓣中。豆芽可能代表的是瓷实厚道、缺言少语的豆子的心事,我甚至能从豆瓣和豆芽中听到豆子所说的话,那是关于柔弱、干净、纯粹、坚韧的寓言。如将豆芽看成豆子开出来的心花也是可以的,它并不比豆子结子前的花朵逊色。

豆子变成豆腐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它彻底改变了豆子的形状、颜色、味道,也让豆子以另一种形式长久保存。当遭受千磨万压,当豆浆经了卤水的点化,当在密封后得到长久的修炼,豆子一下子有了灵魂,也有了楚楚动人之美,这不只是说它有了美好的容颜,而是说更有了新的味道与内涵,特别是变得更有营养和不断可以翻新的美食。豆腐还与豆腐脑、豆腐花、豆腐丝、豆腐皮有关,还可进一步成为豆腐乳——让人销魂的一种美味。豆腐乳往往被罐装进瓶子里,以密不透风的方式挤压在一起,既连又分,整体与个体并存。人如果像豆腐乳一样生活,恐怕一分钟都撑不下去;豆腐却排列整齐,进入属于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修行。

臭豆腐是豆腐的变异,也是豆腐身上长出的怪胎。在此,白嫩变得黑黢,香气变为臭气,美变为丑。不过,吃过臭豆腐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香味是那种回甘,它藏在所有现象背后,或者说在时间的深处,以及人的灵魂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放着日常豆腐不顾,专找臭豆腐,这不只是回忆,更有说不出的沉醉,一种灵魂的对话。这也是豆子从发芽、开花开始,永远也不会想到的结果。

熬粥特别是腊八粥是国人的最爱,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将不同的原料放在一起,像红枣、核桃、百合、米、枸杞等,再加上豆子,于是就有了混合着各种原料的食品。原来,各种原料是互不搭界的,然而,经过温火、水、时间、耐心,豆子开始与其他材料融合,慢慢变得黏稠起来,并有了温情密意,也有了一家人和平共处与融为一体的共情。据说,这样的粥营养价值很高,可延年益寿,更能增加福运的。

有人给孩子起名叫“豆豆”,鲁迅笔下写过豆腐西施,人们常用“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一个人,“豆蔻年华”中的豆蔻指的是十三岁少女,《憨豆先生》塑造了“憨豆”这个可笑可爱的形象,“厨子”和“厨房”都离不开一个“豆”字,“逗留”与“真逗”充满着悠闲与趣味,明清小说《豆棚闲话》是关于豆棚之下的故事集萃,等等。看来,豆子无所不在地充满着人们的生活,并有一些窖藏的深意和值得思考的内容。只是人们深受豆子恩惠而不自知罢了。

有时,需要听听人们说“豆子”;但更多时候,也要好好听听豆子在说什么,以及它们是怎么诉说的。

2023年2月26日,3月12日修改于北京沐石斋

王兆胜,山东蓬莱人,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著有《林语堂与中国文化》《新时期散文发展向度》等1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60多篇。散文随笔集有《天地人心》《情之一字》等。散文随笔大量入选中学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散文选本。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第四届全国报人散文奖等多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8899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