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晚清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的女儿,梁思成是以倡扬维新变法闻名于世的梁启超的儿子。两个年轻人在父辈的安排下相识相爱。
林徽因与梁思成1928年成亲,到1955年因病去世。她在粱思成深厚的爱情滋养下,绽放出了生命中最美丽的花,生命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一、为爱相守,毫不犹豫选报同一个专业
林徽因聪慧灵动,梁思成谦和稳重。因为家庭教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他们的交流,因而显得特别默契。
梁思成对林徽因除了爱情,还有欣赏和珍爱。他每次看向林徽因的目光里,都满含着深深的爱意。林徽因沉漫在爱的幸福里,她第一次知道,原来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如此幸福和甜蜜。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家人的安排下到美国深造。当谈到专业选择时,林徽因毫不犹豫地说准备学习建筑学。
粱思成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很难把瘦弱的林徽因和庞大的建筑连在一起。但望着深爱的姑娘神采飞扬的样子,粱思成瞬间决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那就是和她一起选择建筑学。
因为这一决定,两个人学成后在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创了建筑学专业,被公认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学家。
粱思成曾向朋友坦言,他之所以选择建筑学完全是因为林徽因。因为她和父亲在欧州游历了很多著名的建筑,对建筑学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选择建筑专业不仅仅因为喜欢绘画,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他林徽因的爱。因为他不想和林徽因分开,他要守在她身边呵护她、照顾她。当然,也想和她拥有共同的事业。
1924年7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报到。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两个人改报了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主要课程。两个人忘我地投入学习,梁思成总会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帮林徽因画出图纸。
四年的学习很快结束了,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了婚礼,之后踏上了欧州蜜月行。
他们游览了巴黎的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意义利的罗马古城、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他们品味着每一座建筑的内涵,欣赏着它们的文化底蕴,为回国后创立建筑系打下了基础。
爱一个人,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粱思成因为深爱着林徽因,毫不犹豫地和她选择了同一个专业,并且互帮互助一起努力学习。用他并不高大的身躯,帮林徽因在建筑学路上插上了一面开拓进取的旗帜。
二、齐头并进,携手考察建筑古迹
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一起到东北大学任教,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新课程,培养出了刘致平、刘鸿典、张镈、赵正之等一批人才。这些人是中国最早自己培养的,卓有成就的建筑学者和建筑师。
三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从东北返回了北京,从此二人开始了探寻中国古建筑的旅程。林徽因灵动活泼,斑驳的古迹在她眼中有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美。
“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搂,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
这是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里的一段话,她把这种由建筑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称之为“建筑意”,可见她对古建筑的痴迷和热爱。
在对古建筑的考察过程中,梁思成寸步不离林徽因左右。甚至在林徽因因身体原因不能前往的时候,自己独自前去考察,然后把图片和实测数据带给她。
从中山公园的中山堂,到河北正定的隆兴寺;从蓟县的独乐寺,到宝坻的西大寺;从大同的云冈石窟,到应县的辽代木塔;从山西赵城的广胜寺到五台山佛光寺……
他们事无巨细,以科学、理性的探究和建筑学家的眼光测量、画图。其间经历了很多困难,甚至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们仍旧快乐地工作着。
“如果用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粱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
这是张清平写在《林徽因传》中的话,生动地刻画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相辅相成的形象。
爱一个人,就要毫无条件的支持她,为她的人生道路铲平每一寸土地。梁思成爱着林徽因,也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她。为她在中国建筑学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国徽和纪念碑,生命中绽放了最美的花
1949年,林徽因被清华大学聘为建筑系一级教授。同年9月,她和清华大学的10位教师接受了设计国徽的任务。
自此,林徽因的生活像绷紧了弦的钟表一样,每天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算着时间安排。梁思成齐心协力,每天和她交换意义,帮助她设计着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徽方案。
为了尽快设计出完美的国徽方案,林徽因和小组人员高速运转,梁思成也和她一起通宵达旦地连续工作着。他们家里到处都是图纸,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等到制作好的国徽模型被拉走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病倒了。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在毛主席的提议下,会议通过了林徽因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案。
随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又承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任务。梁思成忙于纪念碑的碑体设计,林徽因忙于纪念碑基座上的花圈、花环等雕刻图案的设计。
他们设计了一堆又一堆图纸,最终用厚重的碑体,刻上了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为主体的花环图案,并在碑座上刻上了象征革命列士高贵、纯洁、坚韧的牡丹、荷花、和菊花图案,并且最终通过了决议。至此,林徽因的生命中绽放出了最美丽的花。
然而花朵的绽放却阻挡不住健康的流逝。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因为双肺结核严重浸润,在北京同仁医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因为林徽因生前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特殊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移做她的墓碑。
梁思成伤心至极,对林徽因的思念和情感寄托无处安放,他亲自设计了林徽因的墓地。墓体简洁、朴实、庄重,承载着他对林徽因的无限追思和满腔深爱。
梁思成对于林徽因,从一开始因爱选择同一个专业;到因爱和她遍访古建筑的踪迹;再到呕心沥血和她设计国徽和纪念碑,一点一滴都体现着他对林徽因的爱。
爱一个人,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用一颗深爱的心支持她、关怀她,这便是对她最深沉的爱。林徽因的成功,正是基于梁思成对她的支持、关爱、和一起并肩努力的实际行动。
做为林徽因,能被国家厚待葬入八宝山,粱思成起着功不可没的功劳。正是遇上粱思成,林徽因的生命温暖而又绚丽,生命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作者:红尘一朵莲。愿用有生命的文字,讲述红尘间的温暖与感动。
来源: 红尘一朵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