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古民德薄,中夏亡君世道忧,幸有安排谢邻国,首宜统一庆典。”
作为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贡献,对于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后期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如果没有陈独秀,如今的我们,也许不会过上这般和平安稳的生活。
在动荡不堪的年代,为了坚持心中的信仰,为了后人的觉醒,即便一再遭受打压,陈独秀也始终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而他也正是因为这一身铮铮傲骨,导致晚年过得十分凄凉。
陈独秀是于1942年,在四川江津的一个小地方过世的,生前的他即便受万民尊敬,却连吃上一顿饱饭都十分困难。
那时的他明明手握2万大洋,但因为原则问题,即便家里揭不开锅,也不动一分一毫,在此窘境下,是当时的妻子潘兰珍,帮助他撑起了这个家。
究其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陈独秀,在临终时只对一人放心不下,这个人就是他的三婚妻子潘兰珍,因为愧疚他曾郑重嘱咐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潘兰珍只是一个无才无貌的乡村姑娘,无论从出身还是长相来看,都比不得陈独秀的前两任妻子。
那么潘兰珍究竟有何魅力,能成为陈独秀临终前,都放不下的那个人?
一个无才无貌的村妇,又是如何与世人公认的才子结合到一起的?陈独秀临终前嘱咐她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同病相怜,互生情愫
潘美珍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户人家,因为在老家实在没法生存下去,她这才带着母亲一路逃往至上海谋生,也才有了之后和陈独秀的缘分。
来到上海后,潘美珍便进入了一家纱厂打工,虽然她努力的赚钱,努力的生活,但奈何在上海没有背景,又是一个柔弱的小姑娘,所以她没少被欺负,在17岁时还惨遭强暴,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以当时潘美珍的条件,根本没法养活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婴儿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受尽了屈辱的潘美珍因为没有背景,所以根本无力为自己伸冤,她只能换了一个工厂打工,这是她逃避折磨的唯一办法。
虽然生活在大上海,但潘美珍根本不被这座城市所接受,她只能小心翼翼地带着母亲讨生活,看尽了脸色,受尽了白眼,只为一口吃的。
而在此时,陈独秀也正逢人生低谷,他的二个儿子被杀,原配因病离世,第二个妻子不知所踪,而挚友李大钊也因为信仰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失去了至亲与挚友的陈独秀无人可依靠,又遭到了国党的追杀,为了留得一命,只能隐姓埋名。
那时的陈独秀便以“李先生”这个教书先生的身份隐藏在潘美珍的隔壁。
虽然文化程度天差地别,但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所以陈独秀和潘美珍还算聊得来,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2个人渐生情愫。
先生被捕,不离不弃
与陈独秀在一起后,潘美珍的日子才算有了盼头,她迫切地想要组建一个三口之家,但奈何自己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于是便和陈独秀商量着要领养一个。
对此,陈独秀并没有拒绝,于是潘美珍便领来了一个女娃并取名为潘凤仙。
但就在她以为自己的苦日子终于要到头了的时候,陈独秀却失踪了。
陈独秀的失踪让潘美珍十分崩溃,但她很快就冷静下来了,因为不知道陈独秀的真实身份,她只以为自己又被抛弃了。
直到某一天潘美珍在报纸上看到陈独秀被捕的消息,那报纸上印有的照片就是她的李先生,由此,潘美珍才知道陈独秀的真实身份。
在被捕后,陈独秀不再抱有什么期望,也更没有想到会再见到潘美珍,毕竟自己当初连个真实的名字都没有留给人家。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潘美珍在看到报纸后,便辞掉了当时的工作,又将养女安顿后,随后便独身一人来到了上海。
为了见上陈独秀一面,潘美珍四处奔走,求了不少人,吃了不少苦,最终终于求来了一个探监的机会。
尽管当时的陈独秀一再劝导潘美珍重新开始,不要再等着自己,可是深爱丈夫的潘美珍并没有听进去,她反而在监狱外租了一间房子,陈独秀在里面关了5年,她便在外面住了5年。
感动于潘美珍的付出,陈独秀在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当众宣布潘美珍是自己的妻子的身份,此后,他便带着妻子搬到了四川江津生活。
全力支持,毫无怨言
来到江津后,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在把三子陈松年和继母谢氏,接到身边后,他们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有时为了吃上一顿饱饭,只能向房东借米。
而这柴米油盐,以及养活一大家子的烦心事,都是潘美珍在管,陈独秀只一心扑在他的写作事业上。
当时陈独秀因为教育部的约稿,其实是赚了2万块钱的预付金的,但因为教育部坚持让他把《小学识字课本》这个名字改掉,陈独秀不肯,也就坚持不愿再用这笔钱,还将其存进了中介。
其实在家中经济压力大的时候,潘美珍完全可以把这笔钱拿出来应急,但奈何陈独秀一再坚持,甚至直言哪怕冻死饿死也不愿动一分钱,潘美珍也就没了办法,只能顺应丈夫的意思。
在生活中,陈独秀并不能给潘美珍足够的帮助和依靠,但潘美珍却毫无怨言,她无怨无悔地照顾陈家一家人,从没埋怨过苦与累。
当然,潘美珍的付出,陈独秀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在临终时,他才这般放不下妻子。
陈独秀直言自己对不起潘美珍,让她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还一直在担惊受怕,同时还为她留下了两条遗言。
其中的一条遗言是,让潘美珍在他去世后,若是遇到了良人,可以改嫁安度后半生。
而另一条则是,希望潘美珍不要乱用他的名头卖钱,存在中介的2万块,也切不可动。
结语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陈独秀在去世时,潘美珍才仅有30几岁,想来如果可以,她一定希望自己可以多陪伴丈夫几年。
而在丈夫去世后,潘美珍也一直谨守丈夫的底线,尽管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她从未以陈独秀遗孀的身份出席过任何的活动,更没有滥用他的名声赚钱,而存在中介里的2万块,更是分毫未动。
后人都只识陈独秀的原配与二婚妻子,却少有人识得这位村妇,可实际上潘美珍对陈独秀的付出才更加叫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