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
我三十年前到过滇池。那是原地矿部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因为要去上海领首届上海政府文学奖,只好提前离开,所以对昆明、对滇池的印象很是深刻。那时的滇池还未加修饰,周围多为农田菜地,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游客,大观楼里也人挨着人,我买了一瓶加了糖精的汽水,喝起来觉得很上档次。
此后一直未能再去滇池,但滇池的新闻却时不时在媒体上出现,有时甚至十分令人挂心。滇池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为Ⅰ类、Ⅱ类水质,也是周围居民的饮用水源。但经过工业化和城市扩张,滇池生态遭受连续重击,一度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当地人对滇池水质有形象化的概括,“60年代淘米做饭,70年代游泳洗菜,80年代开始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这种种状况不但让老百姓十分不满,也使各级政府备感压力。
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多年坚持和努力下,滇池水质不断好转,从2015年的劣Ⅴ类,提升为2021年的全湖Ⅳ类,滇池水质改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我这样的外地人、外行人看来,滇池的治理就那么难吗?多投些钱,多下几根管道,多建几个污水处理厂,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带着这些问题,一路走,一路向专家请教,直到在“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看到地理模型时,我才初步弄清了滇池治理的难点所在。
原来,昆明地区是一个四周多山、中间低洼、北高南低的盆地型地块,滇池大致呈南北走向,流入滇池的35条河流集中在东或东北部,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这些河流均短小窄浅,水量有限。昆明城区也构筑在滇池的东北部,即滇池来水的上游地区,而滇池却只在西园隧洞和海口闸阀有两个出水口。由此,昆明地区滇池流域所有地表水和城镇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大多汇入滇池排出,再加之汇入水量不多,造成水动力和水置换周期长。这是滇池之所以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因此,滇池的治理现在能达到全湖Ⅳ类水质,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阶段性成绩。
我们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雨的深秋的下午,前往滇池的宝丰湿地观览。站在望湖观鸟台远晀,只见滇池水势浩然,草随风动,鸥鸟奋飞。我是亲水的,喜欢湿生和水生植物,于是一路撩动刚刚下雨在草梢上形成的水珠,一边满足地欣赏湿地和浅水里那些优美的水生植物。那是水竹,它们一丛丛长得绿意盎然;那是再力花,叶如硬鞘;那是芦竹,劲拔有力;那是美人蕉,花开得稍俗但大方热烈,它们的大叶子很像猪八戒的招风耳;那大概是芒,不是荻,荻的花是白的,芒的花是灰的……一尾鱼跳起来惊扰了我的迷思。滇池湿地的秋天,真好。
洱海
到大理,我终于把当地的地理情况弄清楚了。
苍山在洱海的西边,是一列南北向的山脉,它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往西,是青藏高原的地质板块,往东,大致就属于云贵高原板块了。
洱海在苍山的东边,是云贵板块和青藏板块交集碰撞形成的断裂带,长期存水后形成了湖泊。
苍山和洱海之间是苍山里流出来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古人发现这样的地域最适合取水、农耕和生活,水的来源既不困难,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又不会受到水害的侵扰。因此,人口越聚越多,最终大理这座历史悠久而又风格独具的城市就诞生了。
20世纪80年代,洱海水质优良,一直保持在贫营养状态,洱海随处可见水蓝天青、鸟飞鱼跃的画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增加,湖水湛蓝的洱海,也经历了由贫营养化向中营养化,甚至富营养化的演变,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暴发全湖性蓝藻灾害,水质急剧下降,洱海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困局。
经过持续而科学的治理,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以及禁磷、禁白、禁牧等措施,使洱海的水重新变清了,天重新变蓝了,景重新变美了,白族人家的小院变得更有个性和风味了,洱海全湖水质已经数十个月保持在Ⅱ类水平,洱海的治理,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
沿环洱海生态廊道北行,两侧绿草如茵,青树如云,白族人家的白墙院落点缀在青树、绿草和石板小路的背景中。
当地金花小张告诉我们,白族的这个“白”字,不是别的,就是白族人喜欢纯洁、喜爱洁净、心地纯洁的意思。
小雨时松时紧,带雨的湖风吹在湖边浅水的蒲草丛上,大片大片的蒲草柔韧地起伏,像极了大理白族女孩柔美的腰肢。湖面上鸥鸟的清鸣也时松时紧,或远又近,恬淡和美。
更加惹眼的是湖边草地上一拨又一拨拍婚纱照的准新娘们,她们完全不在乎一阵松又一阵紧的小雨,也不在乎正在逐渐下降的气温,她们在乎的,应该只是人生的一种大美吧,那不仅仅在洱海边,更在自己的心窝里。
洱源
洱源,顾名思义,是洱海的源头。洱源既指洱海的源头地区,也指洱海源头地区所在的一个行政单位——洱源县。
洱源县弥苴河的桥边,有一个标牌,写着这样一些字:
“弥苴河简介:始建于唐代,即南诏前的大诏时期(公元六四九年),属澜沧江流域洱海水系,北起普陀泉,南止洱海,经流面积约1002平方公里,全长22.28公里。年均输入洱海水量约5亿立方米,占洱海水量的57%。弥苴河古树群现百年以上古树有3000余棵,是迄今为止洱源县最大的人工种植的古树群。”
一边有人惊叹,一边有人发问:“这个‘苴’字怎么念?”“‘苴’字念‘jū’。”当地环保部门领导告诉我们。“其实,弥苴河的‘弥’,最早是带三点水的,后来,也是古代,人们图省事,写着写着,就把三点水丢了,只剩了这个‘弥’字。”“哦哦,原来如此,好古的一个河名呀!”
沿河左逆流西行,河堤上古树参天,古树下小径幽然。往河堤下望去,两岸古树夹峙,古树的枝杈上垂下成片的藤蔓,悬垂在河面上,随风飘动,甚是梦幻。河堤高耸于河道,暗相比较,原来河道里的水,比河堤外的平原、村庄,要高出不少。“是一条悬河呢!”有人惊奇地叫道。当地环保部门领导说:“是的,因此每年汛期,防汛的任务都很重。”
河道里水流湍急,略有些浑浊,滔滔不绝,匆匆而东。“这些水有些浑浊,流到洱海里,不会污染洱海么?”有人窃窃私语,却不想被当地环保部门领导听了去,大声回道:“现在河水有些浑浊,是因为刚刚下过雨的原因,其实,现在这条河里的水,都是Ⅱ类水呢。”
上游的茈碧湖已经是Ⅰ类水质,比弥苴河里的Ⅱ类水,又好了一层。有人禁不住感叹:“茈碧湖这湖名也很雅呢!古代这里给河湖起名字的乡贤,个个很有文化呢!”
茈碧湖畔,有个古老的小村子——梨园村。古梨园里的梨树都有百年以上了,品种却是老的,果子结得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口味,不过做出梨膏来,据说品质上乘。
梨园里的果子落了一地,草丛间,湿地上,沟沟里,坎坎旁,看去叫人心里可惜,但又想它们也算落果归根了。落在地上的果子,有些还完整,有些正在腐烂,有些已经发酵了,于是古梨园里弥漫了一股淡淡的果酒味,有那么一点儿醉人,又有那么一点儿催情,又有那么一点儿宽展,又有那么一点儿安慰,又有那么一点儿浪漫,又有那么一点儿怀才不遇。
午餐后临时在古梨树下的摇椅上歇息。以为这是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之地,眼见的却是一树树猩红色的三角梅;以为这里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耳闻的却是梨园外水那边的欸乃声。这时一棵老梨树上的果子掉下来,砸在我的头上。我眨眨眼醒过来,原来是有人吆喝着上船了。太阳是有点儿西偏了呢。
剑川
剑川县的石龙村依傍在山坡上,由高处望过去,在大山碧绿的背景前,村庄的墙壁或白或黄,层次分明,让人的内心瞬间安静。村庄外的农田里,生长着成片的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低洼的水田里则水稻抽穗、荷花葶葶。
歌舞声在另一道坡上传统夯墙的山居里响起来了。传统的夯墙由湿土夯筑而成,外表鲜黄,冬暖夏凉,既生态环保,又别具风味,足见当地人对生态环境的观念和态度。在宽敞的山居里品茶赏山,对歌交流,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茶香歌浓,更有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舒心和宽坦。
沙溪古镇则是南方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我国藏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这里客商如云、马铃叮当。
古镇的中心坐落着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国最大的白族密宗寺院兴教寺。沙溪又称寺登,寺登是白族话,“寺”即指兴教寺,“登”是村落的意思,寺登也就指围绕兴教寺建立起来的村落。向晚时分,沙溪小镇已经沉静下来了,慢慢走过老街中心的兴教寺和兴教寺对面的古戏台,一种历史的苍远感油然而起。
剑川湖是剑川人民的母亲湖。春来剑川湖万物众生,夏至剑川湖草肥水美,秋临剑川湖鱼丰虾跃,冬降剑川湖野鹭悠然、湖天一色。
剑川不仅环境友好,生态佳美,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理位置,更是给剑川的开阔品格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距离剑川湖250米的地方,是著名的海门口遗址,在1957年、1978年和2008年的多次考古挖掘中,从海门口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松木桩、青铜器、陶瓷制品、碳化麦、稻和粟,证明在距今5000多年的远古时期,古人类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其中碳化麦的出土,也证明小麦从地中海沿岸东传的路径,可能并非仅有西域北线,还可能存在南方的传播路线,这些都是有可能改变科学史的重大发现。
巍山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坐落在大理州南部,我们赶到县东莲花村时,已经过了正午。
当地一位王副县长,对巍山地理、历史了如指掌,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当地历史文化。原来,巍山这里是红河的源头地,红河是云南六大水系之一,且是源于云南境内的唯一一条国际性河流,由云南出境后,从越南境内注入北部湾。巍山又是南诏古政权的发源地,红河及其他河流不仅养育了巍山的山林万物,也培育滋润了兴盛一时的南诏文明。
巍山古城是全国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巍山古城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以星拱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但古城从无战事,当地百姓在田园环绕的自然环境中,过着祥和宁静而又富足的生活。
王副县长说,巍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一直抓得紧,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国土面积的64.53%,湿地面积达3896.91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3.06%。巍山县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在还拥有中国彝族打歌之乡、中国彝族祭祖圣地、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中国名小吃之乡、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云南省美丽县城等响亮的名号。
随后我们踏访东莲花村。东莲花村坐落在红河支流米汤河畔,是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的数十座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及清真寺都保存完好。东莲花村也是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间的重镇。当地的马氏兄弟策马经商,积累丰厚,留下了宅深院厚的马家大院。马家大院多为木结构,虽古旧但结实耐用。站在二楼的木廊里,倾听岁月的回响,叫人起一种逝者已远的情绪。
巍山古城的街巷还都是老砖或木门的建制,看起来不大的一个门面,轻了脚步走进去,一层又一层的,渐深,渐远,常终于一处宽敞的院落或居所,让人吃一大惊,这大概就是巍山人的内敛和深厚吧。一个一个地进了、看了,不经意间又看见一个门店里有“巍山县女作家之家”的牌子,心里就想,怪不得一路陪同我们的巍山县的一位吕姓工作人员那么有亲和力,想来她就是这种古城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吧。
【作者简介:许辉,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散文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出版文学作品近60种,作品获多种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