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杨沐:南繁词典

散文 | 杨沐:南繁词典

南繁

我在海南岛居住了二十多年,因为太宅,或者过分注重灵魂和远方,一件在海南岛上发生了六十年的事,居然从未听说过。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早在二十年前就听说过,但是我从未将袁隆平、杂交水稻与海南联系到一起,从不知道这些词汇的混合、渗透之后是一个独特的词:南繁。这是一个在中国农学、农业里一个特殊的、固定的词汇,甚至在世界农学、农业中都是一个特殊的词。因为这个词汇来源于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美国人尝试过却没成功。中国的育种家们尝试并且成功,由此在遗传学、育种学和种业里展开一种革命性的、大规模的行为:南繁。

种子,种子!人要是不活成神仙就得吃饭;即便你是游牧民族,也得吃一点种子发的芽,种子抽的茎,种子开的花,最主要的是吃种子结的实。张大叔收了一季好粮食,他把最好的一块地上的产出单独收好,保存起来,来年再种,这就是种子。李大叔看重张大叔的好种子,要来交换,用三斤麦子换一斤种子,也可能是五斤麦子换一斤种子。张大叔的种子如果好到周围三个村的乡邻都和他交换,他就想,如果能在收秋和下一季播种前再种一季,那么种出来的籽实,除了自己留种,其余的可以用一比五的比例换麦子;由此,他就想克服北方的寒冷,到温暖的南方再种一季。一般农民不会为百把斤种子跑到南方,而育种家们,为了他们的育种目标这么做了。有记载,最早提出“北种南育、一年两代”(南繁较早的提法)的是河南农学院的遗传学家、育种家吴绍骙教授,他在1956年到广西,和当地专家们合作培育玉米自交系,并于1957年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此概念。

当然,育种家绝不是简单地将良种繁衍,他们从前人那里得到的知识是,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间的杂交,其后代有的优于父母本,有的则不然,育种家的任务就是将其优异的部分提出来,最大化。其优势最主要表现在增产、提高农作物品质,另外它自身还要抗病、抗虫咬,抗倒伏,耐高温或者耐低温。最先在农作物中利用杂交优势的是美国人。将父母本的优势最大化,至少需要六代。如果在本地繁育一个杂交品种,一年一季要种六年;假如当地种一季、南方种一季,培育一个品种的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如果利用海南可以种三季的特点,一个品种育出的时间就能减少三分之二:这就是南繁行为最初的动因。于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到秋末冬初,就坐上开往南方的火车、汽车、轮船,或在码头、尘土飞扬的大马路上奔走,他们携带采集来的种源、育种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下南方。

听上去,这是一个浪漫的事业,想想这场面:一位晒得黢黑的、因为流汗太多而精瘦的还算是青年的育种家,带着满脑子的设想,带着小布袋装的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种源,带着两三位更年轻的助手,圣徒般跋山涉水,一路向南。根据太阳给予的温度(生长季的积温)来确定落脚的地方,他们有些找到广东某个地方,有些找到广西某个地方,有些找到云南某个地方,化缘般地申请到一块土地,在这块地上种水稻、种玉米、种小麦、种棉花、种理想、种春风……1959年,他们中更疯狂、更胆大的来到了海南岛。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汪若海1959年冬天来到海南岛,利用海南岛上的野生棉做一些杂交实验。后来,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科研人、育种人、制种人来到海南岛南部的三亚、陵水、乐东,以借或租土地的方式进行种子繁育。这个行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从没间断过,这一延续六十多年的行为,已被统一称作:南繁。

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种子、阳光、雨水;种子间的婚配、花期的相遇、风的盘旋、蜜蜂和蝴蝶的忙碌;追着阳光播种和授粉的人;千军万马到南方去,到海南岛,培育优良种子。这个事儿,就叫作“南繁”。

六十多年来,海南南繁最终贡献了什么?最著名的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有资料表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农业培育的著名品种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与南繁相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5806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