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61年中缅划界,中国当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牺牲”,中国为什么要让步?

1961年中缅划界,中国当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牺牲”,中国为什么要让步?

1961年,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缅甸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的国家。

中缅边界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它的划定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由此推动了中国与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朝鲜和蒙古等多个国家的边界谈判。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缅甸成为了这个“示范榜样”?中国当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牺牲”,中国为什么要让步?

之所以选择缅甸作为范例,时任国家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曾亲口解释过,

“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侵入东方遗留下来的,很复杂…需要选择一个对象来试之。缅甸与我们关系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者…如果同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得好…还可以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

意思就是,因为缅甸与中国关系好,它可以成为这个“试验”对象,从而去推动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边界问题解决。

这里的“关系好”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1956年12月周恩来出席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

首先,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中缅正式建交是在1950年6月8日,但早在1950年元旦前后,缅甸政府就已经正式发电报,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期望外交关系之建立与使节之交换。

其次,在20世纪中期的多次“反华”浪潮中,缅甸没有当“墙头草”,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缅甸没有跟美国结盟来遏制中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缅关系出问题时,缅甸没有借助美苏来反制中国;20世纪70年代,缅甸没有加入苏联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来围堵中国。

再次,缅甸是第一个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中国缔结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这也是双方边界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最后,从祖源上讲,缅族人和汉族人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从语言上讲,缅语和汉语同属于九大语系之首的汉藏语系;

据说缅族人是起源于中国西北的白狼羌,后来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路迁徙来到了伊洛瓦底江(缅甸的“母亲河”)中下游,所以两国在血脉源头上是比较近的。

总的来说,缅甸在与新中国交往中率先释放出了“善意”,那在此基础上,中国选择缅甸作为第一个解决边界问题的对象,也是顺理成章的。

▲1960年10月1日,中缅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从1961年1月4日起生效。

当然,中缅边界的划定并不是一帆风顺,从1954年到1961年持续了整整7年时间。在此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百姓在情感上都曾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中国和缅甸接壤的部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边界线长达2700公里,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地形复杂,许多都是无人居住的山地。

当时界定的双方争议领土,总面积大约1909平方公里,包括北段、中段和南段三部分。

1、北段,即尖高山以北的地区,常被称为“江心坡”,一直以来都未曾定界,不过其现实中一直被英国以及后来的缅甸所占领。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片马、岗房、古浪三处,1911年4月10日,英国政府曾正式照会清政府,承认其归属中国。

2、中段,南畹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即南坎,位于今中国云南瑞丽市的南岸,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古城,面积大约220平方公里。

它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后于1897年被清政府“永租”给了英国,1948年缅甸独立后也继承了这种“永租”关系,所以中段在现实中也是被缅甸所占领。

3、南段,即当今的果敢,早在19世纪中国就曾管辖了这里的班洪部落和班佬部落,后来在1941年6月18日,趁着中国忙于抗日战争,英国强行占领了班洪、班佬辖区的一部分,形成了所谓的“1941年线”。

1948年缅甸独立后,顺势将“1941年线”以西的部分土地划归了其自治邦——掸邦。

值得一提的是,果敢虽然最终被划归给了缅甸,但时至今日当地依然与中国无两样,华人居多、通行汉语、生活习惯也更偏向中国。

▲“1941年线”(红色线),绿色线是中国原要求界

这三部分争议领土,在地理上是相互独立的,其中北段面积最大、战略地位最重要(通藏南),中段南段面积虽小但与中国关系最紧密、经济贸易地位最重要。

它们有些已经确定过边界,有些则从未界定过,有些则是依据长期以来的传统习惯线而维持着,但在法理上说都是属于中国的,只不过现实中是被缅甸政府所统治。

中缅边界谈判的最终结果已经是盖棺定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原有基础上收回了约342平方公里,同时也让出了220平方公里,一加一减之后,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净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的土地,具体如下:

1、缅甸将北段争议领土中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面积约153平方公里;

2、中国将中段争议领土,即勐卯三角地永久划归缅甸,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3、作为交换,缅甸把南段争议领土中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给中国,面积约189平方公里;

客观来说,中国净增加的这122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对于总共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来说,只占了可怜的18%,其余82%都正式划归了缅甸。

从数据对比上看,中国似乎是吃了大亏、做了更大的退让,因此当时中国百姓从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想要再收回已被缅甸统治的17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要付出的不只是时间和沟通成本,甚至可能会需要付出一场战争的代价。

当然客观来说,就当时的中缅军事实力对比,如果真要打,缅甸可能并不是中国的对手,但为什么当时中国政府没有选择战争,而是选择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个中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我想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跟当时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有关。

国内,1960年前后,中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百姓生活穷困,甚至不乏饿死人的现象,与此同时“大跃进”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国际,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暂停了所有援华项目,撤走了所有在华专家和工程技术资料,与此同时,美国还时不时威胁要给中国动“外科手术”(核威胁),国际上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双双打压。

应该说,1960年前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中国都处于建国以来最困难的境遇,可以说是内外交困,社会主义建设已经陷入了一片黑暗。

因此,如果这时候贸然卷入一场战争,显然是划不来的,只要还有谈判的可能,中国断然不会选择战争。

其二,缅甸是第一个与中国洽谈边界的国家,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后续中尼、中巴、中蒙、中朝、中印边界等的界定,具有无比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换言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缅如果爆发边界战争,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由此引发了“蝴蝶效应”,是当时中国国力所难以承受的。

最后,1954年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已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清晰表达了中国希望与邻国友好和平共处的决心。

中缅边界谈判,就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第一次“试验”,中国需要通过这次成功,来强化自己的政治承诺,来消除其他邻国对中国的恐惧心理,来证明中国没有侵略的野心、中国是向往和平的。

总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跟现在都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中缅边界问题上,虽然中国人最终感到“吃亏太大”、“情有难安”,但如果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这样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4746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