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土地日相关古诗三首,厚德庥恒沐,微忱识不磨

土地日相关古诗三首,厚德庥恒沐,微忱识不磨

每年的公历6月25日,是我们的“全国土地日”。自1991年颁布运行至今,已经有32个年头。 “土地日”是我国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旨在珍惜利用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日子,恰好是农历五月夏至节左右。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知道夏至节气的诸多含义,但是在古代,夏至是一个国家级别重要的祭祀日,祭祀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呢?是土地。夏至祭祀,又叫祭地大典。这项大典,从上古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也就是数千年来,关于夏至这个时段,是感恩土地的一个重要时段。

那么现行的“全国土地日”,可以说,也是传承了古老中国对土地的热爱,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更有力度的保护方式。

那么土地和夏至以及夏至的古老祭祀是怎样关联起来的呢?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土字的本身是象形字, 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但是这个字的产生一定比商代更久远。可以看到土字,象征着地面上的土堆,或者可以生长草木的一种物质。

上古的人们观察土地产出万物,提供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对天地有种天然的尊崇的敬畏和崇拜,并且寄托于神,一定是有神掌管这土地和丰收。

祭祀土地的仪式,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比如共工之子句龙 ,死后被神话,是土地神,大禹也是,而且是相当频繁的。

那么天子,就会选择有重大意义的日子,祭祀土地。

至少现存的周朝《礼记,月令》当中,夏至是周代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这是因为,夏至这天,太阳行在一年中天空的最高端,这天白天最长,太阳阳光覆盖最广,而此时由于太阳的作用,北半球古中国,气候温暖湿润,是一年中草木庄稼最蓬勃旺盛的季节,是土地产出量最高的时段。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在这天,划定一块方形的土地,相当建造小模型,而四面环水,象征古代人认为的地面是在一片水中中央。此时太阳高照在方丘和水面,天子以重大的仪式,感恩太阳的照耀,以及土地丰腴的产出,感恩,祈祷并且祝愿。

也就是古代天子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天地日月,其祭祀土地,是在夏至。

而夏至的祭祀不只是跪拜水中的方丘,还要四望山川,顺带祭祀谷神。这些说明,对于土地的尊重和崇拜不限于平原土壤,还包含像山川这样的地表,是一个综合体的地的概念和含义。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相对于天,以及天上的日月来讲,地更加实在,它是切实的存在。

《 礼记 ·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说为什么要用牲口祭祀土地呢,因为地面承载万物,所有的东西都存在在土地之上,虽然由天来统治,但是天是值得尊重,而地更接近人的生活,人们更加亲近土地。

这是带着极其现实和朴素的感恩的。人们几乎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来自土地的产出。粮食,衣裳,生存,车马。尤其是土地产出的粮食,是华夏民族繁衍传承的根本,是文明不断延续的基础。

在上古,人们认为天地是天然存在,基本永恒的。所以有了“皇天后土”这样神圣郑重的词汇。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

集地之灵。降甘风雨。

庶物群生。各得其所。

“薄薄之土。承天之神。

兴甘风雨。庶卉百物。

莫不茂者。既安且宁。”先秦 周朝 《无名氏 祭辞 》节录

这里是天地并祀。永恒的上天,覆盖在地面,集中了天地的灵气,降下甜美的风雨,而万物茁生,有着自己的生存和繁茂。

而辽阔的土地,承载天的眷顾,在甜美的风雨里,万物成长,没有不茂盛的,在土地上,自在安宁。

这是站在天地间,描写土地风雨万物生长的美好。而这些万物依托于土地。

所以皇天后土这个词,就成了天地的代称,尤其是后土,给了人们深重的土地情怀。

是不是有了自然的土地,人们就坐享其成呢?

土地和人类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紧张的,人类依靠土地的产出繁衍,但是资源有限,生产力也有限,总会发生人和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人类的战争也消耗破坏着自然。

那么在先秦,皇帝有特殊的权力进行封禅,就是将某些名山大川,纳入皇家封地,不允许开垦,客观上也保护了自然资源,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流行的寒食节,也是先秦时代保护山林禁火禁砍伐的一项传统。

还有在先秦,人们很懂得人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秦· 吕不韦 《 吕氏春秋 ·义赏》说: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将湖泊里的鱼都打捞干净,而来年无鱼,将树木焚烧,变作农田,但是来年却没有了动物。这样的做法是欺诈伪善之道,今天可以有收获,而将来却不再有持续的收获,这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也就是说,人们很早就知道了土地产出和人类需求这种关系,天地固然相对永恒,但是人不可以过分索取自然,毁坏自然,否则不是长久之计。

这也是对自然环境和土地的深刻认知。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朝乐府《上邪》

有人说,这是情诗,这是誓言诗,和土地什么关系?

但是,关系大着。

在先秦时代,人们相信天地日月的永恒,但是到了汉朝,天灾,战乱,人们恐怕不再那么迷信。至少人们知道一种可能。

就是山会忽然崩塌,江水会枯竭,冬天会有极端的雷雨,夏天会下雪,会地震,天昏地暗,天地一片混沌,人类有可能灭绝。

那么东汉晚期这个时段,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气候变冷,比现在还冷,淮河忽然结冰。有很多极端的气候现象发生。

那么生活在这以时期的人们,经历得都是天灾人祸,而“既安且宁”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

当然这首诗是誓言诗,如果出现了这样不可抗力的灾难,才能将我们分开,誓言恳切。恳切的背后,是这一切在当时很容易发生。

和土地的关系当然重大。

自古以来,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土地,都不是真空的泥土,而是和气候,河流,植被紧密相关的一个综合体。当自然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土地已经不能承载人们生存繁衍的需求。

那是人类的末世,人心的末世,精神上的绝望。

也就是说,这片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土地,并不是永恒稳定的。

人们在对抗自然灾害的同时,也找出了很多方式维护自然的稳定。包括疏通河流,植物造林。

从唐朝开始起,官方大力提倡植树,涵养水土的同时,果木也给人们带来丰厚的食品。

宋朝要求每家每户都种植一定数量的果木。

明朝朱元璋更是厉害 “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

那么这是要求人们珍惜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这些经济作物,一方面植树造林,改善保持天然环境,另外一方面,可持续的产出,养活无数的百姓,尽最大能力解决人们生存和自然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回到夏至和祭地上来。

从气候上来讲,夏至节气在仲夏,因为季风影响,此时多会有夏天连绵的雨水,保障水稻和夏天农作物的水源需求,顺利成长,在南方,此时多叫梅雨,连绵的梅雨虽然叫人不耐,霉湿气重,但是却是果木成熟必要的好雨。

但是农业为基础的古老国家,未必年年会风调雨顺,那么先秦周朝,就在仲夏五月,夏至或者夏至节,还有伴随祭地的重要仪式,就是祈雨。先秦叫作“大雩”,就是国家级别的祈雨。地方上也会有各种祈雨仪式。

实际从宋朝开始起,儒家理论占据主流,比较现实,何以还是保持着这种类似巫术的祈雨仪式呢?这实际上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和仪式。

土地和农作物最需要的就是水,灌溉之水,雨水,河水,多来自自然气候的赠与。

而雨水丰沛的土地,自然膏腴,利于作物生长,而干旱的土地,不仅粮食减产,还会产生社会问题,威胁国家的稳定。所以祭地仪式,往往伴随着旱年的祈雨,规模很大,也就是靠精神和仪式力量度过自然带给的危机。

比如清朝乾隆皇帝,本身他是接受了包括当时西方科学在内的教育,但是在继承皇位之后,年年夏至虔诚举行祭地仪式,而伴随祈雨仪式。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厚德庥恒沐,微忱识不磨。

祭朝兹复值,望雨际常多。

沾霈希垂佑,燮调惭致和。

礼成馀敬企,曷惠俟滂沱。”清 · 弘历《 夏至日恭祭方泽礼成述事 》

他这是在又一年的夏至祭地之后写诗并且谈感想。

我希望天地的厚德降下雨来,我虔诚地祈祷。在祭地的时候,希望今年的雨水要更多。

我希望老天能够降下雨来,让暑热和干旱渐渐调和。

我虔诚致敬,希望老天你降下滂沱大雨,滋润土地啊。

这还不算,他另外写出了细腻的心得。通常夏至的时候,我是乘坐人抬的轿子。但是我要祈雨,就必须乘坐更豪华的礼轿表达虔诚。往年我夏至的时候祭祀,总是没有求到透彻的好雨,我想了一下原因,一定是我礼仪不够完善,心情不够虔诚。我今年这么的虔诚,请老天一定降下好雨。

那么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统治者,对于夏天降雨和土地之间关系的特别看重。虽然我相信很多人包括乾隆在内,对于祈祷是否真的能够呼风唤雨,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质疑。但是当土地大旱,当夏天的雨水,直接关系土地的收成,国家的安稳时,他不得不虔诚。

土地日里说土地,古诗三首,谈谈古代夏至为什么隆重祭地?

那么今天的人,有更科学的方法了解气候,了解土地,协调气候和土地的关系,但是这并不值得自满和骄傲,因为我国土地资源虽然总量多,但是人均耕地少,各地气候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均衡,时常也有各种天灾让粮食减产。 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保护粮食安全,保持青山绿水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夏至节气,又迎来了”全国土地日“,让我们守护好这片创造了悠久中华文明的土地家园。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390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