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自幼年登基,君临天下长达61年之久,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但是他在立储问题上却非常挑剔,坚持“必能以朕心为心者”作为立储标准,
结果是几个精明强干、超群拔类的儿子为了争夺皇位,拉开阵势明争暗斗,
康熙帝也跟着折腾得心力交瘁,却仍旧迟迟不肯表态,
这个问题一直拖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他选中了皇四子胤禛……..
然而,
接下来所发生的情况,惊得大伙儿目瞪口呆:
据说康熙帝去世后,隆科多“先护送雍亲王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见”,
次日至庚子,九门皆未启……..
这就奇怪了,康熙崩逝后,京城九门为什么要关闭6天呢?
更奇怪的还有胤禛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反应,
按理说,宫中的女人只有当上太后才算熬出了头,
可儿子胤禛成了皇帝,乌雅氏不仅没有喜出望外,反而还拒绝太后的尊号,
仿佛这“天大的喜事”跟她毫无关系一样…….
再联系后来雍正帝兄弟们的下场,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
他真的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吗?
还别说,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帝早就选中了皇四子胤禛。
康熙帝去世那天,在畅春园清溪书屋发生了什么?
康熙六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清溪书屋。
十三日这天(1722年12月20号),偶感风寒的康熙帝,病情突然加重,
他深感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命人速去召回代祀南郊的皇四子胤禛,
又召皇三子允祉、皇七子允佑、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
让他们来到御床前面,嘱咐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随后,皇四子胤禛也从南郊急匆匆赶来寝宫问安,
康熙帝告诉胤禛自己的病势转重了,胤禛含着泪劝慰着年迈的父亲,
这天胤禛前去看望康熙帝三次,
大概到了晚上7-9点(戌刻)的时候,康熙帝驾崩,终年69岁。
胤禛悲痛万分,
抱着康熙帝的遗体,哭得撕心裂肺…….
亏得隆科多提醒“宜先定大事”,胤禛这才强打起精神亲自为康熙帝换了寿衣,料理后事。
当夜,皇七子淳度亲王允佑守卫畅春园,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允祹回乾清宫敷设几筵,
十六阿哥允禄和世子弘昇肃护宫禁,十三阿哥允祥和尚书隆科多备仪卫、清御道,
胤禛则护送康熙帝的遗体回到了紫禁城,安放在了乾清宫,
次日(1722年12月21号)大殓,
二十日,也就是六天后(1722年12月27号),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帝。
从以上《清实录》记述的情况来看,康熙帝是病逝的,皇四子胤禛是奉遗命即皇帝位的,
且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然而,伴随着雍正帝继位,扑面而来的却是民间的种种传说,
据雍正朝编纂的《大义觉迷录》记载,一名叫耿六格的人供称,
他曾听见两个太监谈论:圣祖皇帝本来是把天下传给十四阿哥,皇上把“十”字改为“于”字”…….
又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为什么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
而同样成书于雍正年间的《永宪录》则说,康熙病危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言外之意这是康熙帝择中胤禛的信物……..
然而,《清朝野史大观》(150余种笔记野史)却说,
这念珠根本不是什么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盛怒之下砸向胤禛的“武器”,
据说康熙弥留之际,只有胤禛一人在身边,康熙帝本是宣召了朝臣,可等了半天都不见有人来,
康熙帝见状瞬间就明白发生了什么,气得取下手上的念珠就向胤禛砸了过去…….
不久,畅春园就传出了消息,康熙“驾崩”……..
这些记载,本就没有什么依据,禁宫秘事岂是谁都能亲眼目睹的?
然而,接下来雍正帝的操作令人大跌眼镜——雍正帝亲自撰写御制国书《大义觉迷录》,
进行了一番自我辩解,
问题是这本书将宫中秘事、皇子间尔虞我诈、文武大臣间明枪暗箭等等等等,
总之各种“丑闻”写了个淋漓尽致…….
反而将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带入了一系列清宫“谜案”中……
话说回来,
反复看《清实录》和《大意觉迷录》的记载,确实有些小疑问……….
康熙帝临终前,为何只有胤禛在身边呢?
从以上《清实录》记述的来看,
的确有明显破绽。
康熙帝病逝前,曾将几个儿子都叫到跟前,公布未来皇帝是皇四子胤禛,
紧接着胤禛也赶到了畅春园,而老皇帝康熙与胤禛之间的对话只是寻常的问安,
并未涉及政务托付,这场面虽然比较暖人,但似乎不太合理,哪有前面跟几个儿子交待过了,
轮到下一任皇帝时却闭口不谈的?
随后,胤禛独自又去探望过康熙帝,三次,为什么唯独他有这个“特权”?
期间父子之间是否有过交流并无记载,
而他也是唯一一位目睹老父亲咽气全过程的皇子,
那么,众皇子既然知道康熙帝油尽灯枯了,为何都没有侍候在跟前呢?
有没有可能皇子们当天根本就不在畅春园呢?
众所周知,康熙帝两立太子又两废之后,有九名皇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便是“九子夺嫡”事件,
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便是“八爷党”和“四爷党”,
再看康熙帝去世后,
七阿哥、十二阿哥、十三阿哥(四爷党)、十六阿哥,都有了各自的分工,
当时十四阿哥胤禵(八爷党)在西北,五阿哥胤祺在孝东陵,
为何不见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三人?
据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康熙帝去世后,隆科多宣读了遗诏,
直到这时,胤禛才知道康熙帝选定了自己来继承皇位,(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
众兄弟在场,并且见到康熙帝遗诏后,拜伏于地向雍正称臣,(当兹授受之际,伊等若非亲承皇考付朕鸿基之遗诏,安肯帖无一语,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
雍正帝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解释,反而把自己推进“黄河洗也洗不清”了,
就雍正帝与”舅舅”相称呼的隆科多的关系来说,
两人当时是十分紧密的,隆科多就没透露过康熙帝的临终遗言?
十三阿哥也在,难道也没告诉过胤禛康熙帝的决定?
前面都说康熙帝已经表明自己选中四阿哥了,为什么雍正帝还要描一笔说“见到遗诏”之后呢?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佟佳·隆科多——步军统领(京师卫戎部队),
就当时的具体环境而言,
对京城军务拥有绝对控制权的隆科多,几乎拥有“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巨大权力,
那么,胤禛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究竟是康熙帝的本意,还是隆科多从中参与过什么?
我觉得从史料记载来说,这些指向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康熙帝病重时,胤禛和隆科多控制了畅春园。
但这并不能说明雍正帝继位不合法,毕竟康熙帝心里究竟选中了哪个皇子,没有谁能猜得出来,
势在必得的雍正帝必然做了万全的准备,成败在此一举,
尽管康熙帝当着众多儿子的面表态,自己选中了胤禛,
可心思缜密的胤禛,在没拿到正式诏书之前,不敢有半点松懈,生怕老父亲头昏脑热改了主意,
因此大有可能做出杜绝其他皇子与康熙帝见面机会的事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康熙帝身边只有胤禛了,
直到康熙帝写下了遗诏,他才算是松了口气,
雍正帝手里必然是握着货真价实的遗诏的,
否则就同他辩解的一样:如果没有诏书,八阿哥党岂会服气?
实际上来说,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帝早就选中了皇四子胤禛。
太子被废,引发的轩然大波
康熙帝一生共有35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年幼的、存在感不强的,
实际上参与皇位争夺的只有9名皇子,
分别是:
皇长子胤禔、皇二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
在很早之前(康熙十四年),康熙帝就已经将刚满周岁的胤礽确立为皇太子,此后更是悉心培养,南巡北狩都让太子随驾从行,
可是时间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康熙皇帝对太子不满的情绪却开始增长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自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开始,太子“得了狂疾”,等康熙帝回京后,听进耳朵里的全都是有关太子沉溺酒色、征索无度、多行不法之类的传言,
其实谁也说不清这些传闻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以讹传讹的,
然而,康熙帝却听进了心里,
就这么的,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忍无可忍”的康熙召集诸大臣宣布废太子,并将他幽禁,
奇怪的是,康熙帝将他认为”非勤学忠孝的“的皇十三子胤祥也圈禁了。
更奇怪的是,康熙帝本来是挺喜欢这个儿子的,可突然他就不喜欢了,
至于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导致关系出现变化,没有记载,
而且康熙帝直到去世就没给十三阿哥封爵位……..
不少人猜测,或许是十三阿哥争夺储位(实为雍正帝)做过什么,惹恼了康熙帝,
毕竟从雍正帝继位后对十三阿哥胤祥实在是太好了,
由此可以猜测,十三阿哥对胤禛坐上皇位也付出了不少心血……..
比太子先倒霉的是索额图——太子生母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
这个当年协助康熙帝一举清除鳌拜集团的功臣,最终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处死,
对索额图如此严惩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后废太子时,康熙帝才作了明确解释:索额图助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
而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皆被康熙帝否定,
还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情况来说,与其说是太子连累了索额图,不如说是索额图连累了太子,
索额图这个人经常目中无人,得罪了不少同僚,而与他关系最差的便是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的父亲),
纳兰明珠来头也不小,他的祖姑母便是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其本人也娶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多少跟康熙皇帝还是沾点亲的,
原本索额图是受到康熙帝重用的,
但因撤三藩的问题,索额图提出反对,反而纳兰明珠提倡撤藩,
这就使得索额图渐渐失宠,而纳兰明珠从此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纳兰明珠针对太子党自然也是这个缘故,如果未来太子登基,他们纳兰家族还有好日子过么,
所以,太子被废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明珠推波助澜的结果,尽管他没能看到这个结果便于康熙四十七年6月病逝了。
太子被废就意味着康熙要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
也无怪乎几个精干的皇子产生“夺嫡”的念头。
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实为老五,前四个哥哥早夭),早年的时候他也是受到不少父亲的垂爱,
可惜的是,后来的发展竟然是越来越差,
实际上从他的表现来说,八成已经跟皇位无缘了,
可他不这么想,内心早就蠢蠢欲动了,他不仅经常跑到康熙帝面前告发太子的“劣迹”,
还暗中找来喇嘛诅咒太子…….
我们现在看他这段位就知道很不妙了,果不其然,就在大阿哥费劲心机想通过各种“告发”博得老父亲好感时,他被三阿哥告发诅咒太子一事,
还没等他捷足先登,就落得个被革去王爵、终身幽禁的下场……..
三阿哥胤祉,本来是文武双全备受康熙帝喜爱的,后因康熙帝生病时,太子与三阿哥都没表现出关切之意,由此也遭到了康熙帝厌弃,甚至在敏妃百日中剃头,从郡王被降贝勒,
虽然后来太子胤礽复立时,一向与太子关系不错的三阿哥胤祉也被进封为诚亲王,但是在康熙帝眼里,这个儿子就是跟太子一伙儿的,他的命运也注定与太子一起浮浮沉沉了,不会是康熙帝心中的继承人。
太子被废后,呼声最高的是八阿哥胤禩,其势力最大。
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不高,但奈何八阿哥口碑好,以“贤”博得宗室、权贵乃至官员的好感,
明珠生前也是支持八阿哥的,可谓是在朝中人脉了得,这也使得他对储君之位有点迫不及待了,
可惜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八阿哥硬生生被大阿哥坑了一把,
原来大阿哥此前为了取代太子,还找过一个叫张明德的人来京行刺太子,
可谁知张明德十月初来到京城后,太子已经被废了,大阿哥觉得这人也没什么大用处了,
反而事情泄露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个主意——将张明德嫁祸到老八胤禩身上,一举两得,
随后便颠颠跑去找康熙帝打小报告去了,
结果八阿哥被拖下了水,康熙帝盛怒之下还命人将八阿哥绑了……..
跟着他倒霉的,还有与他关系好的九阿哥、十四阿哥……
虽然,这件事查清楚了,八阿哥洗刷了冤屈,可还是遭到了康熙帝斥责。
太子被废不过两个多月而已,几个儿子就闹成这样,
康熙帝头疼不已,思来想去决定在畅春园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究竟该选谁为储君,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议储会议上,众大臣竟然“所举皆同”,一致推举八阿哥胤禩!
这康熙帝当起爹来,儿子不争气焦虑,儿子优秀欣慰,可若是儿子有了这等声望,
他又觉得自己的皇权遭到挑衅,甚至怀疑幕后有人操纵此事,
因此康熙帝以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这些理由,结束了会议。
此时他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已经不是哪个儿子当储君的问题了,
而是哪个大臣谋划的此事,比如佟国维嫌疑最大……..还将其罢了职…….
结果八阿哥与储君之位这么阴差阳错地又错过了…….
这也是他离皇位最近的一次,自此之后但凡他有什么举动,康熙帝都要进行斥责,
总的来说,八阿哥也不是康熙帝心中的人选了。
为何康熙帝最终选择了胤禛
为了暂时稳定这种混乱的局面,
康熙帝做出了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复立太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
这场轩然大波才平息,
可眼看着太子就要“东山再起”了,谁知仅仅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康熙五十一年九月)
这就奇怪了,
像康熙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在择立皇储的问题上竟如此的出尔反尔?
其实从史料记载的来看,
大概可能是康熙帝老实疑心太子惦记着索额图之死,早晚找自己算账,
再加上复立太子本就是权宜之计,
自己虽然年过花甲了,可身体还很硬朗,岂会眼睁睁看着朝臣们奔走于太子门下?
就这么的,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立过太子…..
不过,康熙帝虽然没再立太子,可不代表他停止物色储君人选,我们还是能从中察觉出一丝端倪,
或许很早之前他就注意到了四阿哥胤禛:
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是德妃所出,
德妃乌雅氏出身不高,终康熙一朝仅仅做到妃位,未能晋升,
不过她却也是一位到了中年仍旧受宠的嫔妃,可见也不是个“小白”,
储君之位空了,德妃难道就不想给自己的儿子争取么,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只不过德妃一直想给十四阿哥争取,而不是四阿哥。
这也是位奇怪的母亲,据说是四阿哥早年一直被皇后佟佳氏抚养,与生母之间有些生疏,
也与亲兄弟十四阿哥关系不大好,
无论因为什么,德妃是没帮助四阿哥一点忙,
可康熙帝不这么想啊,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允许十四阿哥使用“正黄旗之蠹”,
率领军队讨伐策妄阿拉布坦,
这一举动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误解,估摸着四阿哥都认为这是康熙帝要选十四阿哥为储君的意思,
实际上,我们再细看这段历史,
康熙四十八年,不到30岁的年羹尧就被康熙帝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并且,康熙帝把年家拨到了四阿哥门下,
而就在十四阿哥出征的次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八年,
年羹尧以“敌情叵测”为由,主动“请赴西藏为备”,
注意康熙帝的态度,他同意了,并且年羹尧被任命为定西将军,协助十四阿哥驱逐准噶尔军队,
这个比较微妙,我们结合十四阿哥平定西陲返回北京后,康熙又令他去坐镇西宁这一情况来看,
康熙帝完全没有册立十四阿哥为太子的意思,否则又怎么会打发他到西宁去呢?
这反倒更像是,康熙帝为了四阿哥胤禛,
毕竟十四阿哥跟四阿哥一母同胞,由着亲兄弟握着兵权坐镇西陲,对胤禛来说多少要安心不少,
可惜康熙帝不了解这对亲兄弟实际上关系不怎么好………
而且,康熙帝一直很重用年羹尧——胤禛的大舅哥,
这个举动不大正常,毕竟康熙帝这一辈子最讨厌的就是皇子拉帮结派,尤其是与重臣勾结,
若不是选中了四阿哥,康熙帝怎么会如此呢?
那么,一直拿不定主意的康熙帝为何选中了四阿哥胤禛呢?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四阿哥属于这几个阿哥之中,心思隐藏着深的,
他看似不争不抢,其实一直在暗中活动,比如前面我们说的十三阿哥失宠,很可能就是做了四阿哥的头阵,
而且四阿哥在人前人后,对太子、大阿哥、哪怕是八阿哥都表现得很友好,
即使康熙帝察觉出这个儿子心眼多,也不会感到反感,
尤其是几个儿子为了皇位闹得人仰马翻的,反而突出四阿哥不动声色这一优点来,
有了对比之后,康熙帝对这个儿子自然是另眼相看。
当然不排除是因为喜欢乾隆这个皇孙的原因,但这不能起什么决定性作用。
我们可以从康熙皇帝晚年的活动来看,
前面跑腿的、跟在身边的,其实都是四阿哥胤禛,
而且胤禛先后22次参予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居众皇子之冠,
其实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皇位非胤禛莫属。
对于雍正帝继位的种种传言,其实都站不住脚。
因为康熙帝的遗诏是满汉双文书写,改“十”字改为“于”字并不成立,
此外,十四阿哥长期滞留边陲,岂会是储君的人选?
至于毒杀更是子虚乌有,因为康熙帝不喝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