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国祚98年,传5世11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末代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在位36年。
身为末代皇帝,元顺帝常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昏君,
可从某种角度来说,
用“昏君”来评价元顺帝这个人并不公允,从登基的那天起,他能够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势单力薄却能够在混沌的权位之争中,
据守帝位36年纹丝不动,
这似乎不是一个昏君能够做到的,甚至低估了他的能力,
在元顺帝的帝王生涯中,众多势可滔天的权臣、后党都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他手里,
可见他是个聪明人。
而燕铁木儿、伯颜、卜答失里太后,这些深谙权谋、不把他看在眼里的人,
恐怕直到死都认为元顺帝是清白无知的……
元顺帝掌握了宫中、朝中的大权,成为整个帝国的真正统治者之后,
曾经也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开马禁、减盐额、恢复科举之制,种种举措皆利国利民,颇有中兴之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逐渐变成一个整日醉心于声色之娱、无心理政的帝王………最终误失中原,
总的来说,如果不是天下兴亡是大势所趋、帝王也难以扭转,
或许元顺帝能成为中国帝王史上的一个异数。
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出生与成长,一直伴随着权位之争的腥风血雨。
在元顺帝还未出生之前,
由于元成宗铁穆耳至死也没册立皇位继承人,元廷内部就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最终权臣哈剌哈孙发动政变,打败了皇后卜鲁罕及其同党,
将皇位抢到了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两兄弟手中。
爱育黎拔力八达先一步回到了大都,但他将皇位让给了哥哥,海山正式登基,是为元武宗。
此前,兄弟二人约定:
海山死后,皇位由弟弟继承;弟弟死后,皇位再由海山之子接任。
谁能想到,这一约定将在未来引发极大的风波。
海山在位不过5年就病故了,按照约定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元仁宗。
对此,海山的妻儿相当平静,虽说皇权旁落有些不舒服,
但毕竟“约定”的后半部分还没有完成,
可就在孤儿寡母默默等待着册立皇储的诏书时,事情却发生了变故——仁宗反悔了,
他毫不留情将两个侄子赶出了元大都,
武宗长子和世瓎(顺帝父亲)被封为周王,“流放”云南;武宗次子图帖睦尔(顺帝叔父),“流放”至海南琼州。
仁宗的小算盘,自然没能逃过武宗旧臣的法眼,
他们在周王的流放途中谋划反叛夺回帝位,结果因内讧,没等到大都就失败了,
周王和世瓎被迫避走察合台汗国所属的金山。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去世,皇位由其长子硕德八剌继承,是为元英宗。
同年,避难金山的周王与一名回回女子生下一个男婴,
这个婴儿,被父亲取名为“妥懽帖睦尔”,蒙古语意为“铁锅”。
六年后,和世瓎与一名色目女子生下了次子懿璘质班,一家人远离政治漩涡,过着平静的生活。
元大都这边边,由于元英宗即位时年仅13岁,元廷内部一直很不平静。
1323年,元英宗被近臣杀害,其堂叔——也孙铁木儿被拥立即位,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去世后,权臣倒剌沙迟迟不立8岁的皇太子阿速吉八即位,
一场大规模的两都之战,就此爆发。
在泰定帝病危期间,武宗海山一派的旧臣就密谋把皇位抢回来,
结果计划败露,一众人被处死,
倒剌沙没料会发生这样的变故,于是匆忙在上都为阿速吉八举行了继位仪式,是为天顺帝。
而在大都的武宗亲信燕帖木儿得知政变失败后,即刻在大都发动政变,并迎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即位,即元文宗。
这是蒙古黄金家族第二次出现两帝并立的局面,重演了骨肉相残的惨剧——
双方展开数次激战,最后大都元军获胜,倒剌沙被处死,小皇帝阿速吉八下落不明。
皇权终于回到了武宗海山一脉。
“兄友弟恭”之后,元明宗死了个不明不白
武宗海山只有两个儿子:长子和世瓎,次子图帖睦尔。
按理来说,皇位应该由武宗长子和世瓎来继承,但燕贴木儿发动政变时,和世瓎远在漠北,无法迅速赶回即位,
迫于形势,只好拥立其弟图贴睦儿,
好在,元文宗即位之初便公诸天下:一旦铲除天顺帝,定将皇位归还兄长。
两都大战之后,天下既已太平,也就到了文宗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因此,文宗派出使者前往漠北迎接兄长来大都继位。
周王和世瓎早就接到了消息,没等使者到达就已经带着妻儿上路了,
之后在南下途中遇到了文宗派来的使者。
当周王得知弟弟有意逊位,十分高兴,当下便在途中举行了即位仪式,是为元明宗。
明宗自立为帝的这一做法确实高明,
不管文宗的让位是真情还是假意,登基称帝既成事实,文宗就是想反悔,也已经来不及。
明宗这一手大概是文宗始料不及,迫不得已只得假戏真做,将禅让的闹剧演下去——
文宗又遣派燕贴木儿将皇帝印玺送到了明宗处,
明宗见弟弟如此谦让,大概以为他是诚心禅让 ,于是,放松了戒备,
头脑闹热之下,决定效仿父亲武宗——将弟弟文宗册立为“皇太子”,自己的儿子则为下一任继承人。
全然忘记了当年自己的父亲将皇位传给弟弟后,自己遭受了多少不幸。
文宗就这样从皇帝变为了“皇太子”,似乎没有任何不情愿的表现,反而从大都出发,亲自北上去迎接皇帝哥哥。
约莫几个月后,双方的队伍在五忽察都相遇,兄弟二人久别重逢,激动万分,
当下就决定大摆宴席庆贺一番再启程。
心思淳朴的明宗不会想到,
就在谈笑风生、杯盘交错中,一场阴谋已悄然而至。
几天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明宗的寝帐里传出:明宗暴毙了。
混乱之中,燕贴木儿将皇帝玺印抢在手里,带着人马护送文宗一路疾驰奔向上都,
哪里还顾得上明宗的尸身和丧事,统统都丢给了手足无措的明宗亲信。
元明宗在荒野中当了几个月有名无实的皇帝,一路奔波,
既没享受繁华似锦,也没安稳多少日子,最后还死了个不明不白,实属悲哀。
那么,元明宗究竟是怎么死的?
传言,燕贴木儿见到明宗后,发现明宗身边的亲信们对自己深为妒恨,明宗本人也表现得有些冷漠,燕贴木儿由此便对明宗动了杀机;
另有说法是,文宗本就无意逊位,可毕竟先前做出了承诺,不得不假意迎接,实则早就谋划好在路上将明宗除掉;
当然,也有比较厚道的说法,是明宗旅途劳顿却不分昼夜地狂饮纵欢数日,因此猝死。
无论如何,文宗到达上都之后重登皇位,大局就此定下。
腥风血雨的童年
文宗复位后,将妻子卜答失里册立为皇后,
又将嫂子八不沙皇后和两个侄子妥懽帖睦尔、懿璘质班接入宫中赡养。
表面上看,两家人相处得还算不错,
实际上卜答失里和八不沙,这对妯娌之间却阴霾重重。
八不沙一直对丈夫的真实死因充满疑窦,又迟迟不见文宗册立明宗之子为太子之意,
不仅如此,文宗还将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纳答剌封为“燕王”,
待遇看起来比明宗次子懿辚质班的“鄜王”还要好,
这一切看在八不沙眼里,
无疑是进一步确定丈夫死于非命、小叔子谋夺皇位确有其事。
常言道“祸从口出”,
八不沙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怀疑,
没成想这会为自己带来多大的祸患,
当皇后卜答失里得知这个寡妇嫂子如此口无遮拦之后,当下便除掉她,
甚至还跑去向丈夫讨旨处死八不沙,
虽说文宗没有下旨,却也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这事我自己哪里忍心处置呢!
卜答失里会意,带着宦官拜住,将八不沙推入烧羊火坑中活活烧死了。
这一年,
明宗的长子妥懽帖睦尔年仅十岁,
次子懿辚质班年仅四岁,
两个孩子失去了最后的庇护。
八不沙死了,卜答失里开始进行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除掉明宗的儿子。
或许因为妥懽帖睦尔已年满十岁,光凭这一点就足够成为要被铲除的目标。
可万万没想到,他的叔父婶婶为了让这一切看起来合理合法,
竟抛出了一桩令人震惊的“秘闻”:有人“证明”,妥懽帖睦尔根本不是明宗的亲生儿子!
这两口子果真是不择手段,
只凭这一人之词,便迅速将妥懽帖睦尔流放到了遥远的高丽国…….
可怜的妥懽帖睦尔,小小年纪无依无靠,带着满身枷锁踏上了流亡之旅,
那一刻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是无奈、怨恨,亦或是绝望?还是想念在漠北的日子?
又或许,内心在滴血…….
至于他的弟弟懿辚质班由于年幼,暂时躲过了流放荒野的命运,留在了宫中。
妥懽帖睦尔到达高丽国不久,文宗就接到某人密报,说有人预谋拥立妥懽帖睦尔搞政变,
夫妇二人一听,这还得了,慌忙将妥懽帖睦尔再次流放静江。
静江,也就是如今的广西桂林,离元都更加遥远,免得他翻出什么浪头来,
全然不顾这个侄子还是个孩子,
转徙了大半年,身上的枷锁从没有一天取下来过…….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妥懽帖睦尔看来是要默默无闻地终老广西了,
可形势的突变,却给妥懽帖睦尔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突如其来的变故
处心积虑地扫除障碍后,文宗夫妇欢天喜地将亲生儿子阿剌忒纳答剌封为皇太子,
可惜老天并不作美,阿剌忒纳答剌只当了39天的太子,就病死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文宗夫妇瞬间就傻了眼,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紧接着,他们的次子古纳答剌(后改名燕帖古思)也跟着病倒了,
文宗夫妇慌了神,立即下令僧人做佛事为古纳答剌祈福,用尽各自办法总算保住了次子,
据说在这段时间,
皇宫中经常发生诡异的事件,文宗夫妇忧心忡忡,
他们又十分笃信佛教的因果报应,不由得怀疑这是自己作恶而导致的报应,
只好将古纳答剌送到燕帖木儿的府邸做养子,改名燕帖古思;文宗则将燕帖木儿的儿子塔喇哈正式收养下来,
这样做大概也是为了避免再遭“天谴”。
也许是一直走不出丧子之痛,不久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病重的时候,文宗对兄嫂之死很后悔,认为长子猝死、次子重病乃至自己生命垂危,都来源于上天的惩罚,
临终之际,文宗喊来皇后卜答失里、皇子燕贴古思和重臣燕贴木儿,表示要将皇位传给明宗的儿子,
叮嘱道:昔日鸿呼尼(五忽察都,明宗丧身地)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燕贴古思虽为朕子,然今日之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
初,帝大渐,召皇后及皇子雅克特古斯(燕贴古思)、丞相雅克特穆尔(燕贴木儿)谓曰:“昔日鸿呼尼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悔之无及。雅克特古斯虽为朕子,然今日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汝辈如爱朕,立明宗之子,使绍兹大位,则朕见明宗于地下,亦可有辞以对。”
鸿呼尼,明宗自北来饮毒而崩之地也。
雅克特穆尔内惧,踌躇者累日,念鸿呼尼之事,己实造谋,恐明宗之子立而治其罪,秘遣诏不发,因谓皇后曰:“阿婆且权守上位玉宝,我与宗戚诸王徐议之可也。”
于是遣使征诸王会京师。中书百司政事,咸启中宫取进止。——《续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
皇后卜答失里自然理解丈夫的意思,
可熟谙权术的燕贴木儿却很不赞同,他担心明帝的儿子即位后,会翻旧账追查明帝的死因,
因此,文宗去世后他试图联合百官阻止明帝之子即位,
奈何卜答失里铁了心要完成丈夫的遗愿,双方僵持两个月后,
最终燕贴木儿妥协,将养在宫中的明宗次子懿辚质班扶上皇位,是为元宁宗。
当时懿辚质班年仅7岁,虽然当上了皇帝,命却着实不好,
在位四十三天就去世了…….
这件事也很不同寻常,说起来,明帝的两个儿子在幼年时期就经历了很大的波折,
尤其是懿辚质班,年幼的他从漠北出发,一路辗转来到上都,恶劣的旅途也没让这个孩子患上什么疾病,偏偏在当上皇帝不久就去世了,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难免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何况燕贴木儿是有动机除掉明帝儿子的,恐怕宁宗也是死于非命,事实上,宁宗夭折后,燕贴木儿再次提出由文宗的儿子燕贴古思继承皇位…….
哪知卜答失里对“报应”说法深信不疑,仍旧不同意让自己的儿子继位,
并提出将明宗的长子妥懽帖睦尔接回来继承皇位。
卜答失里不会想到,这个决定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苦尽甘来,登上皇位
至顺四年(公元1333)二月,妥懽帖睦尔回到了大都城,这一年他13岁。
燕贴木儿对明宗之子深为忌惮,生怕铁锅同学登基后会清算于他,
于是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阻拦他登基,甚至还祭出了“天命”这道杀手锏,说是如果让妥懽帖睦尔当皇帝的话,天下就要大乱。
雅克特穆尔疑其意不可测,且恐追理明宗暴崩之故,心志日以瞀乱。会太史亦言托欢特穆尔不可立,立则天下乱,以故议未决。迁延者数月,国事皆决于雅克特穆尔,奏皇太后而行之。
——《续资治通鉴》 卷二百七
就这么的,元廷的统治仍然是老样子:
所有的事情都由燕贴木儿裁决,由皇太后卜答失里批准。
至于妥懽帖睦尔,顶多算是个太子人选,完全谈不上参与政务,如果在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元王朝很有可能出现个篡位夺权的大事来,
然而,事情总归是要回到正轨的,
咱们现在再看这个皇位,仿佛自打明宗去世后就没人能在上面坐多久,
更离奇的是,阻拦明宗儿子登基的燕贴木儿,几个月之后,竟忽然间尿血而亡了。
说起来,燕贴木儿也算是文宗一朝的无冕皇帝了,军国大务一直由他把控,他的私生活奢侈程度也不亚于帝王,与其说他是意外身亡,倒不如说他自食恶果,纵欲过度而死。
燕贴木儿既死,怕是没人再敢阻拦妥懽帖睦尔即位了,
种种迹象似乎在表明,这个皇位非他莫属。
至顺四年(公元1333)六月,13岁的妥懽帖睦尔为坐上了皇位,是为元顺帝。
私生子传闻:元顺帝的身世究竟是怎么回事?
元顺帝的上位之路如此波折,除了权势滔天的燕贴木儿从中作梗之外,主要还是他的身世问题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虽说这很大可能是文宗夫妇炮制出的说法,
但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仍然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会不会真有其事,会不会顺帝真的不是明宗的亲生儿子呢?
关于顺帝的生父,野史中有这么一种猜想:南宋恭帝赵显。
难以理解是谁首先往这个方向进行猜测的,简直太令人震惊了,谁能想到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两个人,会被联想成为父子关系。
可就是这么让人觉得颇为戏剧的说法,竟也有学者赞同,
这就奇了怪了,元明帝和宋恭帝,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人,他们怎么在野史中分别成为元顺帝的“养父”和“生父”的?
在前面我们说到当年周王和世瓎(元明宗)避走察合台汗国所属的金山,在那里与一名回回女子生下顺帝,
这名回回女子叫纳赛义德·迈来迪·罕禄鲁,是罕禄鲁部族的公主,
迈来迪生下顺帝一年后就去世了,
但是没人能想到,这个死了多年的回回美人能在野史里,跟三个皇帝扯上关系。
这三个皇帝,就是宋恭帝、元明宗、元顺帝。
当然元顺帝是她的儿子,这点大概没人再想刨根究底,人们更关心的是迈来迪与宋恭帝、元明宗究竟有什么关系。
继续开倒车,
先说临安在德祐二年(1276年)被蒙古大军攻破后,年幼的宋恭帝赵显被押至元大都,之后成了“瀛国公”,赵显在察必皇后的照料下,逐渐适应了北方的生活,1882年忽必烈又将赵显母子迁往元上都。
成年后的赵显,深知自己怕是难以像其他南宋人一样成家立业,因此主动提出当和尚,
忽必烈自然乐于见到这样的结果,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将他送往头等皇家寺院——吐蕃萨迦寺。
之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赵显的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法号”合尊”,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元朝的僧人是可以结婚的,
赵显(法号合尊)虽然出家为僧了,但在藏地娶了媳妇生了个儿子“瀛国公子”赵完普,
也随赵显一起为僧。
元朝末年,有人借用赵完普的名号反元,
因此,至正年间赵完普被元顺帝徙居沙州(今敦煌)。
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
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关于宋恭帝之死,究竟是“赐瀛国公合尊死”,还是“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之意,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认为恭帝声望越来越大被赐死,但毕竟赵完普仍然活得好好地,恭帝也可能是暴死的。
无论如何,从这些线索根本就看不出跟元明帝、元顺帝父子有什么交集。
可正是因为各种史料的散失,使得野史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于是就有了各种说法:
第一种,说忽必烈将宋恭帝招为了驸马,许配给他的“公主”正是迈来迪。迈来迪生下赵完普后,跟随出家的恭帝迁居甘州(张掖),在此又生下一个孩子。结果被当时还是周王的元明宗偶遇,将这个孩子收为己子,带往漠北。
这个说法太离谱,先不说明帝当时才十几岁,另外他是为了逃难才奔向金山,又不是游山玩水,怎么会路过张掖呢,何况他奔往朔漠是1316年的事情,元顺帝则生于1320年,时间上也对不上。
第二种,见于明朝人的笔记。
说宋恭帝出家后,曾带着家眷去漠北拜见周王。结果周王看上了他的妻子回回美人迈来迪。没过多久,迈来迪便生下了元顺帝,算起日子来,正是宋恭帝的儿子。
这说法离谱在,宋恭帝(1271年出生)即使是18岁之后娶的妻子,起码这位妻子要比元明宗(1300年出生)大二十来岁,元明宗怎么会恋上母亲辈的女人呢?显然不可信。
第三种,说迈来迪少女时曾经进藏,跟随合尊大师(宋恭帝)修习过佛法,后来才嫁给周王为妃,她所生的孩子名义上是周王的儿子,实际上是合尊之子。
这说法听起来好像还头头是道,但问题是:一个穆斯林女子,怎么会大老远一个人跑去萨迦寺跟喇嘛学佛法?
第四种说法,说迈来迪是青楼女子,被赵显收为外室,生下了顺帝。赵显死后,迈来迪又搭上了周王,带着儿子做了王爷的姬妾……这就是小说家的说法了。
显然,以上种种说法都是无中生有、肆意猜测,顺帝是元明帝之子是毋庸置疑的。
燕贴木儿家族的末日
自古以来,史有明鉴而人多不察,所以后人经常重蹈前人的“辙”,当初仁宗毁约改易皇储,文宗又杀兄复立, 前后算起来不过10来年间的事,
卜答失里竟然不吸取教训,反而将“仇人”的儿子立为皇帝,并且再次效仿前面几位皇帝“兄终弟及”的做法,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燕帖古思立为皇太子,以致后来自食恶果,文宗之血脉断送在了顺帝手中。
不过,在她之前最先要倒霉的是燕贴木儿的家族。
顺帝虽然坐在了元王朝皇帝的宝座上,但大权却并不在他的手里,他时刻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威胁:
一方面,是宫中的势力,也就是已成皇太后的卜答失里;
另一方面,则是朝中的势力,燕铁木儿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弟弟撒敦、儿子唐其势仍掌握着大权。
仍然是由已成皇太后的卜答失里和燕铁木儿家族做主。
这两股势力影响之大,足以左右政局,而不把这个年仅14岁的小皇帝放在眼中。
除了国家大事,元顺帝自己的事情也做不了主,他就听从卜答失里的安排,册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皇后答纳失里。
答纳失里出身显赫:她是燕贴木儿的女儿。
这位皇后也十分刁蛮,仗着家族势力同样没把皇帝丈夫放在眼里,时常在他面前吆五喝六。
之所以在前面说,顺帝是个懂得权谋的聪明人,
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权谋体现在哪里?
史上许多思想家都往往抓住一个字来说——势。
我们看元顺帝当时的处境,相当无助,他没有任何可以用来依靠的力量,而他要面对的势力却十分强大,
这种情况下,元顺帝不仅没有急于收回皇权,反倒是“顺势而为”,可谓十分聪明、懂得隐忍了,
毕竟,先保证自己平安无事,才能——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顺帝的年纪虽不大,却已是饱经磨难,城府也比较深。
对于这两股威胁他的势力,他自然是准备一一除去的,可他势单力薄又该怎么做呢?
显然,他是没有实力去与他们斗争死磕的,只能寻找他们的空隙,利用他们的弊端。
经过比较,他将燕贴木儿家族作为了首先对准的目标,
因为,他很快就找到了燕贴木儿家族的“空隙”——燕贴木儿死后,右丞相的位置,论资历应该轮到元武宗当年的重臣伯颜了,骄横跋扈的燕贴木儿家族当然不会允许别人爬到自己头上,两方人马必然会产生矛盾。
顺帝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毫不犹豫地任命伯颜为右丞相,自己则表现出年少无知的样子,坐等燕贴木儿的弟弟、左丞相撒敦“闹事”。
不过没等撒敦开始发挥,他就去世了,这对燕贴木儿家族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
这意味着伯颜成了首席权臣。
果不其然,燕贴木儿家族如同炸了窝,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伯颜,
燕贴木儿的儿子唐其势更是扬言: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
说得出这样的话,可见唐其势的脑子几斤几两了,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大少爷还得出个结论:当年自己的父亲因拥立元文帝位居万人之上,自己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能再次将家族推向巅峰。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唐其势决定也发动一次政变,将顺帝和伯颜都拉下来,立宗王晃火帖木儿(蒙哥汗后裔)为帝,自已也过过吆五喝六的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怕是这位大少爷没吃过苦头,
根本不晓得这政治漩涡有多危险——
元统三年(1335年),唐其势与宗王晃火帖木儿、答里等人发动政变,没料到伯颜早有防备,唐其势见势不妙,带着弟弟慌忙奔向后宫皇后答纳失里的住所,
可伯颜怎么可能放过他?当下就带人追了过去,尽管唐其势死死抓着栏杆不松手,但又如何能躲得过接下来的命运,
其弟答剌海则一直逃进了皇后宫中,随后也被伯颜拖了出来。
答纳失里皇后平日里虽然蛮横,但她又哪见过这样的场面,顿时吓得华容失色,尤其看到弟弟被斩杀在了自己面前,脸上更是血色全无,
她更不会想到,接下来悲惨的命运会降临在她的头上。
伯颜毫不怜香惜玉地将她摔在地上,怒骂她不知大义灭亲,肯定参与了谋反,不配当皇后。
这时答纳失里才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到了,哭喊着向皇帝丈夫求救:陛下救我!
顺帝对这位骄横的皇后忍耐很久了,又怎会庇护她?
他冷漠地说道:汝兄弟为逆,岂能相救!
答纳失里就这样被拖出了皇宫,关押一段时间后,燕贴木儿家族残余势力被清除之日她的死期也到了,答纳失里被毒杀,时年十五岁。
燕贴木儿家族就此烟消云散。
元顺帝没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权臣燕贴木儿一系的势力。
伯颜之死
顺帝在利用伯颜的力量,除去了夙敌燕贴木儿家族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大麻烦——伯颜的势力迅速扩张。
很可能顺帝也猜到是这么个结果,
但比较起来,燕贴木儿毕竟与自己有杀父之仇,所谓机不可失,
顺帝自然要抓住时机将其铲除,但对于伯颜,顺帝仍旧没有实力与他对抗,
只能继续摆出年少无知的样子来,“傻乎乎”地赐予伯颜极高的荣誉,让他独专政柄。
一时之间,伯颜势力之盛,比起燕贴木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这样的局面,顺帝也很无奈,他身边既没有帮手也没有出谋划策的人,
甚至,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后宫权臣联合除掉,日子过得是如履薄冰。
答纳失里皇后死后,中宫空缺,
或许顺帝想在这件事上试探一下朝中大臣的反应,亦或者他确实很喜欢那名女子——高丽“贡女”奇氏。
很难说奇氏长得有多美,但显然她将顺帝的心抓得很牢固,
据说她在故乡就已有恋人,奇氏却被送到元朝后,那名对奇氏情深爱笃的少年朴不花竟自愿做了宦官,随奇氏一起来到了元朝,足以说明奇氏的特别之处,有相当的魅力。
这个女人更厉害的是,当初答纳失里皇后醋意大发,经常对奇氏施用酷刑,奇氏竟然全部都忍耐下来了,并且愈发得宠。,
可顺帝刚一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太后、朝臣的一致反对,
尤其是伯颜,这个老旧的蒙古贵族,非要沿袭国人四等的做法,其实元朝统治者自元仁宗之后,在各种努力下,这些法规都开始松动了。
到了伯颜这里,不仅坚决要将老规矩执行到底,甚至还下令终止科举考试,
据说伯颜甚至想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最后在元顺帝及其他蒙贵族坚决反对下才作罢。
因此,他不可能接受“贡女”成为皇后。
于是,元顺帝只能按照伯颜的意思,
娶了一名出身显赫的弘吉剌氏为皇后——伯颜忽都,元武宗皇后真哥的侄孙女。
比起强人所难的婚姻,顺帝更忧心的是伯颜,实在太过分了!
伯颜出行时的排场,“导从之盛,填溢街衢”,反而顺帝这个正儿八经的皇帝身边寥若晨星;上朝时放眼看去尽是伯颜的党羽,退朝之时众人也不管皇帝就跟着他一拥而出,朝堂立刻空空荡荡;伯颜曾与宗王彻彻笃有怨,擅自传圣旨将彻彻笃杀死;还将宗王帖木儿不花、宽彻普化贬黜…….
一桩桩、一件件,已让顺帝忍无可忍,可是若想除去伯颜,对顺帝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别说朝中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够与伯颜对抗,就连顺帝身边也都是伯颜的眼线。
但真就没有办法了吗?
伯颜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亲侄儿将自己送上了末路穷途。
脱脱是伯颜的侄子,他看到伯颜如此肆意妄为,心中也愤怒不已,他老师汉人吴直方就点拨他要站在元顺帝一边。
说起来,拉拢脱脱是否是顺帝刻意安排的是很难说的,时常在脱脱面前“潸然泪下”,
倘若不是顺帝有意为之,他怎么可能轻易相信伯颜的侄子呢,
无论如何,在这件事上顺帝相当有勇气、有魄力,如果押注错了,顺帝的结局可想而知。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依照常例,请顺帝一行出巡打猎。
脱脱等人认为时机已到,于是让顺帝装病推辞,伯颜又请皇太子燕帖古思同行,顺帝不得不派燕帖古思随伯颜出猎,
伯颜前脚刚走,脱脱便将各城门钥匙都收在手里,派亲信牢守各城门,然后连夜在皇宫中起草诏书,召各部大臣入宫听命,宣布伯颜的罪状,
随后派人趁着夜色悄悄将燕帖古思带回…….
这一夜可谓惊心动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第二天天一亮,顺帝就派人过去向伯颜宣布诏书,将其贬黜到河南行省。
伯颜措手不及,便想进京问个清楚,谁知脱脱坚决不开城门,倒是在城上向下喊话:有旨黜丞相一人,诸从官无罪,可各还本卫。
跟从伯颜出猎的兵将数量本来就不多,听了这话一哄而散。
伯颜自知大势已去,只得踏上了去往河南的路途,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就这样被黜免了。
未几,顺帝又下令,将伯颜流放到南恩州的阳春县安置,
伯颜羞愤交加,病死在流放途中。
卜答失里母子的下场
伯颜死后,顺帝在脱脱的辅佐下终于稳定了朝中的势力,真正地掌握了天下大权,
不难想到,隐忍多年的他,下一个目标就是他的婶婶——卜答失里太后。
或许在这位太后眼里,燕贴木儿、伯颜的失败都是一种“巧合”,又或者她即使认为小皇帝翅膀硬了,也不会拿她如何,毕竟顺帝在她面前可谓恭至极,还尊奉她为“太皇太后”。
全然不知,这是顺帝的“障眼法”,
明明是婶婶,却凭空变成了“祖母”,如此有违常理之事,非但没让卜答失里多个心眼,反而让她更加相信侄子又听话又懂事,
殊不知,这一切只不过是她人生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顺帝即将对她进行无情的报复。
六月,元顺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下一道诏书,废叔父元文宗庙主,将婶母卜答失里徙东安州安置,堂弟燕贴古思流放高丽。
卜答失里到达东安州没多久,就无声无息地死去,时年三十四岁。
燕贴古思则在流放途中遇害身亡,大约十五六岁。
奇氏飞上枝头
我们再回顾一下,顺帝仅仅用了七年的时候,势单力薄如此不利的情况下,
就扳倒了压在他头上的三座大山,
并且手段相当隐蔽,看起来这一成果更像是权臣乱斗后他“渔翁得利”的结果,
我想元朝11位帝王中,有如此才能的人怕是找不出几个来,
可就是这样“前途无量”的皇帝,却走上了一条腐化的路。
为何会这样?
我们要先说一下顺帝的后宫,那名宠冠后宫的高丽女子奇氏。
说起来,顺帝的第二位皇后伯颜忽都性情本就温和,在她的儿子真金两岁夭折之后,这位皇后似乎就将自己当成可隐形人。
这反倒让奇氏更加招摇,多次去挑衅皇后,但伯颜忽都仍旧无于衷,
其实顺帝对自己这位皇后也很是夸赞,尽管算不上喜爱,倒也没生出过废后的心思,
奈何奇氏很着急,她的野心也随着待遇逐渐加深,
顺帝无奈,顶着压力将她封为了“第二皇后”,这个称号实在太勉强了,大概差不多是个“皇贵妃”的意思,离奇氏想要的还有半步之遥,
不过奇氏费尽心思也没能从伯颜忽都身上挑出毛病,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等待时机。
其实顺帝这么做并非是陷于美色忘乎所以,
而是有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宦官势力的强大,顺帝时期宫廷宦官已猛增至上千人,且高丽人居多,顺帝不得不将此考虑进来;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皇储的关系。嫡子真金夭折后,当时顺帝膝下仅有奇氏所出的爱猷识理达腊这一个儿子,没有选择,所谓母以子贵,奇氏自然要被升级的。
伯颜忽都皇后死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享年四十一岁。
奇氏看过皇后的旧衣后,讥笑道:堂堂正宫皇后,何至于穿这样的衣服!
让人无语。
虽说这位皇后在后宫中存在感不强,可她稳坐后位二十七年之久,生前亦或是死后,她的家族没有出现任何损伤牵连,
个人认为,倘若不是她稳坐后位,恐怕元朝的历史还会缩短,因为奇氏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把元王朝往深渊里拉——
当时脱脱已然是顺帝的左膀右臂,朝中大事,皆由丞相脱脱主持,大有中兴之望,
然而,脱脱却得罪了奇氏,只因为在册立奇氏之子爱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时,脱脱曾经表示不宜操之过急,
奇氏就此记恨上了脱脱。
最终,奇氏收徕、拉拢的朝臣派上了用场,
脱脱领兵出征张士诚时,被临阵罢职,贬放云南并死在流放地。
后果就是给了张士诚一个绝佳的重生机会。
就在伯颜忽都皇后去世的同年,野心勃勃的奇氏最终还是坐上了正宫皇后之位,她同时还改姓为索隆噶氏,真正脱离了高丽籍,成为飞上枝头的凤凰。
顺帝的腐化
正所谓,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元顺帝在脱脱辅佐下,一度励精图治,
但很快他便禁不住奸臣、宦官的诱导,过起了无所事事,坐享其成的安乐生活。
这些奸臣、宦官们为了赢得顺帝的宠幸,巩固自己的权势,乃千方百计地引诱顺帝醉心于声色犬马之娱,
值得一提的是,
元顺帝是一个天才的木匠、建筑师,他热衷于为近臣设计房屋图纸,并亲自制造极其逼真的房屋样模,可他是皇帝,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吧。
此时奇氏也约莫五十岁的年纪了,
顺帝的心思自然就飘了,日益沉迷在宫中”七贵”身上,奇氏担心地位不保,
由此就生出了胁迫元顺帝提前“禅位”的心思。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找丞相太平商议,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太平却默然不语,奇氏恼羞成怒,遂联合皇太子一起设计陷害诬告太平,
太平因此落得被流配吐蕃的下场,还在半路上被矫诏逼令自裁。
这已经是被奇氏干掉的第二名丞相了。
顺帝不是没有察觉奇皇后的举动,
然而奇怪的是,
奇皇后数度逼宫,却仍然位居中宫。
元顺帝与奇氏之间的夫妻关系,也因此成了中国宫廷史中的一件咄咄怪事。
其后,帝党、后党为争权闹得不可开交,朝政大乱,
各方势力为了加大争权夺利的筹码,纷纷将目标放在了搜刮百姓钱财上,名目五花八门,
使得本就困苦的百姓已经没有了生路。
给与元廷重击的还是自然灾害。
顺帝在位的36年中,水涝、旱灾、地震频频繁发生,
生产遭到破坏,饥民无数,
百姓在沉重的赋税下,已是难于维持生计,
只得流离失所,典妻卖儿,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元顺帝除了下了一道“罪己诏”,却对连年的自然灾害毫无具体的抗灾措施,
即使下诏令减免受灾处的田租等税收,但救得了一时之饥荒,却治不了贪官污吏的搜刮,
苍生惨遭涂炭,整个社会经济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蜂起的农民反抗斗争。
元王朝的末日
元顺帝和王公大臣们,似乎从来没有把农民起义当成一回事,为了各自的小团体利益,他们一次又一次有意无意地给予了起义军休整合并的机会,
终于,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之后,
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王朝,并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麾下大将徐达发动北伐。
同年,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通州,
这时元王朝最后一支还有些战斗力的军队却远在太原,根本无法解救大都城里的元顺帝。
元顺帝得到战报,立即在端明殿召集群臣,在一片哭叫劝谏的纷扰中,他做出了“绝不能重蹈北宋徽钦二帝覆辙”的决定,打算不战先逃。
当天晚上,元顺帝留下准王贴木尔不花“监国”,自己则带着奇氏等后妃、皇太子以及多数朝臣奔出建德门,
趁着夜色过居庸关直奔北方茫茫草原上的上都开平。
元顺帝逃得很是时候,
八月二十日,徐达的军队便开进了大都,监国王爷贴木尔不花被处死,
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