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段话。
她说:致使颜值差距较大的情侣,相互欣赏的,更多的是可爱的灵魂,才华或者美好的性格。
如果一个人特别看重外貌,那么很可能会忽略别人的心灵。
惊艳的美貌,终会败给岁月的流逝。
而心灵却可以永葆青春,甚至越变越美。
那些恋爱时特别偏重外貌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得失落。
而颜值不高的人,也不一定就不能得到美好的爱情。
这些话从她口中说出,实在是经历之词,肺腑之言。
因为她和王小波的故事开端,就是陷于才华,而不计颜值。
书稿为媒,一见钟情,美女看上丑男
1977年,25岁的李银河在朋友那里,看见一篇名叫《绿毛水怪》的手抄稿。
里面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的懵懂情愫,女孩因绝症辞世,而男孩把甲壳虫当成女孩的故事。
凄美的结局震动了她的心灵,冥冥中,她觉得自己会和那个作者发生点什么。
而当她在朋友家,见到才子本尊时,却是大失所望。
王小波不仅长得丑,而且丑得出奇,脸像一只扭曲的猫。
李银河后来还感叹,小波的长相,是一种障碍。
初次见面,李银河理想幻灭,而王小波却对她一见钟情了。
于是,借着还书的由头,王小波主动去李银河工作的地方找她。
刚一见面,没聊几句,王小波就突然问她:“你有男朋友吗?”
“没有。”
王小波正了正身,随即认真地看着她:“那你看我怎么样?”
李银河当场失声,足足有半分钟愣神。
她心想,这个人,丑是丑点儿,挺有意思。
王小波天天给她写信,甚至还拿五线谱写过。
李银河喜欢看文学名著,恰好王小波也有同样的爱好。
于是两个人便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
让李银河觉得震惊的是,王小波对很多事情的见解,居然都和自己不谋而合。
他们不像是刚认识不久的男女,倒像是一对思想的双胞胎。
同频的两个人,很快陷入了热恋。
但是起初,他们的恋情并不被看好。
当时,李银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长得漂亮,又在《光明日报》上班。前途不可估量。
而王小波因为历史原因,只有初中文凭,还是一个街道工人。
这两个人不管怎么看都不般配,而李母又说小波太丑了,实在拿不出手。
李银河顶不住压力,便向王小波提了分手。
结果,王小波却不服气地说道:“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看看,我是不是比它们更丑。”
这下,满面愁容的李银河,不禁笑出声来,分手一事也随之抛诸脑后。
1980年,经过三年的恋爱,二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王小波也许在相貌上,性吸引力为负。
但在灵魂上,却是幽默无比,魅力十足的。
好看的皮囊终会老去,而有趣的灵魂却长盛不衰,是幸福的快乐源泉。
李银河说:“小波吸引我的,就是他身上流淌的诗意。”
妻走夫随,生活拮据,攒钱游遍欧美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诚然,当风花雪月变成柴米油盐,总会伴随着一地鸡毛。
可是王小波和李银河,却并不是这样。
1882年,李银河赴美留学,两年后,王小波办理了陪读,也跟着去了。
两个人在美国的那段日子里,只能靠李银河每月400美金的奖学金生活。
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十分拮据。
王小波试着出去兼职,补贴家用。
但李银河却舍不得他的写作才华被俗事耽搁,于是便自己到中餐厅当服务员,刷盘子。
经常学校餐厅两头跑,忙得晕头转向。
李母心疼女儿,提议让女婿也跟着去打工。
而李银河只说:“小波有更大的用处,做这些,屈才了。”
1986年暑假之际,王小波夫妻二人租了一辆二手车,开启了两个人的穷游旅程。
白天,他们驱车到美国西部各地游玩,饿了,就在树林中烧柴煮饭,摘野果。
晚上,就在星河下搭帐篷,相拥而眠。
游了美国,又去欧洲。
坐着通行全欧,挤得前簇后拥的火车。
宿在最便宜,又混杂着各种臭味的青年旅馆。
为了省钱,他们把免费的面包,裹上厚厚的黄油,吃得直闹肚子。
他们还可以连续几天,都吃饼干。
实在嘴淡了,才动手烹调熟菜。
在意大利被小偷偷个精光,几乎露宿街头。
在梵蒂冈,还差点在几十米高的看台上,被挤落下去。
好不容易下来了,俩人才看见脚背上被踩出大包。
好几天,走路都只能跛着。
王小波的母亲不禁调侃:“这两个人在一起,不用吃饭,吃精神就好。”
虽然看起来辛酸,但和爱人看遍世界的他们,却觉得无比甜蜜。
即便只穿着粗布麻衣,住在拥挤的合租屋里,吃着残羹冷炙,夫妻二人,却乐在其中。
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品尝着精神的盛宴。
丰富了精神,也充实了灵魂。
检验两个人是不是合适,让他们去长途旅游一次就好。
事实证明,他们真的是天作之合。
忠实粉丝,妻子养家,力推丈夫写作
夫妻最好的样子,是激情退去后,依旧还能欣赏彼此,包容对方,成全对方。
王小波和李银河,就是这样的黄金搭档。
1988年,二人学成归国,一同进了北大任教。
李银河一来,就是教授级别,但王小波只是一个讲师,教教编程。
很快,李银河察觉出了丈夫的不愉快。
她懂丈夫心里,视写作如命的热情,于是便支持他,辞去教职,在家安心写作。
妻子外出养家,丈夫却闲赋在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难免会遭到非议,说王小波不务正业,吃软饭。
而那时,王小波的作品因为不被主流接受,所以很长时间里,他的作品一直都在被退稿。
沮丧时,他也想过出去开拖拉机维持生活。
但李银河却始终在王小波身边鼓励他。
说他写得很棒,加油,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他的。
不仅如此,李银河还替他顶住了各方的压力。
为了让王小波全心写作,李银河承担了大部分家务。
不善烹饪的她,还亲自下厨为丈夫做美食。
一旦听到别人对王小波言语攻击,她便立马站出来,为丈夫辩解。
在外面,李银河是风光无限的北大教授。
在家里,她却是王小波最贤的妻,管着他的衣食住行。
更是最忠实的书迷,鼓励着看不到希望,想要放弃的王小波,继续前行。
在李银河的鼓励下,王小波先后完成了《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众多传世经典。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银河替他挡住了红尘俗事,他便不可能为中文文学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只可惜,在二人携手的第二十个年头,45岁的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不幸辞世。
遗憾的是,当时李银河人在英国交流,连丈夫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她曾经捧着丈夫的遗物,哭到晕厥。她的一半灵魂,因为王小波辞世,而死掉了。
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因为了解,所以懂得。
因为爱你,所以成全。
从1977到1997,他们陪伴了彼此二十载。
从陷于才华,到同频相惜。
从颠沛追爱,到相互成全。
虽生命无常,他们不得不生离死别。
但即便短暂,却也热烈浪漫,胜过人间无数。
他们志趣相投,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他们获得了世俗之外的幸福。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度,而在宽度。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人们会忘记很多人和事。
但津津乐道的,依然是那段令人艳羡的爱情故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漫数归期】
【编辑 | 桑梓】
【排版 | 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