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诗家争鸣198期|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芒原,原名舒显富,1981年生,云南昭通人。在《人民文学》《诗刊》《诗潮》《中国诗歌》《边疆文学》《大家》《边疆》《安徽文学》《滇池》等刊物发表作品。有很多诗歌入选多种诗歌选本。参加《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诗刊社青春诗会。获首届中国公安诗歌新人奖,202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有诗集《舒显富诗选》等。现为昭通基层民警。

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芒 原

让我谈论诗歌,顿时便有班门弄斧和贻笑方家之嫌,因为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常常是写大于说,自己像一个困在原始丛林的猎人,文字的可靠性才是自己的存在之道,才是自己获得重生的最后武器,它捍卫自己的尊严,忠于自己的内心,不是去阿谀奉迎,或者自甘堕落,成为一种无关生命、现实、人性的空谈和赞美。雷平阳先生是诗探索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者之一,在他的诗歌实践中,给我们树起了很好的标杆。

偶有与平阳先生的交集,总是相谈甚欢。在酒中聊聊诗歌,在诗与酒的作用里飞一下,让更多孤独的灵魂短暂地靠拢在一起,在越来越贫瘠的精神荒原上相互取暖。平阳先生说过:“我在自己虚构的王国中生活和写作,大量的现实事件于我而言近似于虚构,是文字的骨灰在天空里纷纷扬扬。采用真实的地名,乃是基于我对‘真实’持有无限想象的嗜好。”一个诗歌写作者,首先必须根植于现实,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诗歌“现实”,只有打通诗歌与现实的路径,才会有血肉丰满的诗歌,才会有诗歌技艺真实的存在,才会有语言与思想的碰撞,以及审美与心灵的契合,让诗歌成为诗人的代言,让诗人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我想,平阳先生的诗歌精神路径也应该大抵如此。

认识平阳先生是从读他的诗歌开始的,还在学生时代就零散地读过一些,当时觉得他的诗歌和同时代的诗歌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这和自己的阅读定式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喜欢那种轻松活泼,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诗歌,也喜欢抒情浓烈,低吟浅唱,缠绵悱恻的诗歌。这是特定时空产生的特定诗歌倾向,那个特定时空中的我,只是一个阅读者,所谓诗歌,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记得那个特定的时间里,一直坚持买每年的诗歌年鉴,就算是省吃俭用都要去买,绝不能落下一本,而年鉴中每位诗人的作品也就选2-3首,现在想起,真是自己对诗歌全貌的“窥豹”而已,是一个彻头彻尾徘徊在诗歌高墙之外的门外汉。

诗家争鸣198期|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当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校园的单纯与理想也终将于此,现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这是后来生活给出的一沓最真实的收据,上面写满的全是生活的经验与教训。去偏远的山区代课,身上仍然带着那些未曾读完的诗歌年鉴,还有几本小说和散文,去南方打工,也仍然带着几本诗歌年鉴和一些书籍。在夜深人静时,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了心灵对话,记录一些真实的生活感受,但无法用诗歌的语言呈现出来,特别是经验中的诗歌抒情,一旦被割裂、碎片化,将失去抒情的优势,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茫然无措。这时,在逛书店中,看到一本《雷平阳诗选》,随手翻开阅读,被他那种故事性和生活化的诗歌深深吸引,觉得自己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与人情冷暖,不就是这个样子吗?突然让自己在长时间的抒情中若有所悟,认真的读他的这本诗集,而且反复的读。特别是他的“杀狗的过程”,是那么的冷峻、震撼、残忍,又那么的生活化、细节化、口语化,是诗歌的高度的提纯与融合,把人性呈现得如此的鲜血淋淋。也是从那以后,我告别了读诗歌年鉴的习惯,而是对喜欢的诗人作品集进行深入、细致地读,像研究一门绝活一样的操持,勾勾划划,反复体味,也难免依葫芦画瓢般地练习。

阅读的审视和反思,让我绝处逢生,找到通往诗歌语言的一条缝隙,从缝隙的另一边,我听到一个来自旷野中粗砺的声音,它是如此的隐忍而又有唤醒力,刚猛而又温暖,真实而又疏离,这就是平阳先生诗歌内质传达给我的。在后来对诗歌的进一步阅读和练习中,知道他诗歌中叙述手法的融入,既大胆又冒险,既宏深又细致,把诗歌的宽度又向前推进一步。这本是小说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却被他娴熟地运用于诗歌,也可以说是对主流诗歌的一次突破。

写诗是一门慢的活计。为什么在学生时代没有读懂雷先生的诗歌,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先生的诗歌作品,而在于的是自己浅显的阅历与单调的阅读趣味,甚至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诗歌定式——抒情性,排斥了他诗歌中的叙述,让自己在诗歌的路上打转,徘徊不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摸瞎。可以说,在我“摸瞎”的时间里,平阳先生早就开始不断尝试诗歌中叙述的手法。2013年孟秋的一个晚上,杨昭先生打电话给我,说雷平阳先生回昭通了,叫我去过去。接到这个电话,心中是无比忐忑的,之前从未见过平阳先生,一种对崇敬之人的畏难情绪突生出来。但见到平阳先生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平易近人和温暖,他让我在他旁边坐下,爽直地说:“听说你也写诗,还是个警察。读过你的一些诗作,继续写下去。”然后接着说:“来,我们把这杯酒干了……”三年后,平阳先生在我的第一本诗集的序言中,还提到我们第一次喝酒的情形,真是莫名的感动。这是我们每天经历着的、活生生的现实,也让我理解了先生诗歌中的“现实”。

诗人、评论家霍俊明先生在评论中说:“雷平阳在文本中找到(创造)了“现实”“地方”的“替身”。这最终是“黑熊的戏剧”和白日梦的寓言——有力而灵活,现实而又超拔。”霍先生的评述说得很精辟,也很透彻,但我个人觉得,在这句话里“替身”,同时也是“肉身”,像相互抱在一起的榕树融为一体了。2016年“中国诗歌一带一路”云南青年诗歌研讨会在昭通举行,有幸见到两位先生,同时也见到了很多诗歌大家和年青的优秀诗人们,在研讨会上,各位评论家对当下诗歌,对云南诗歌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是受益匪浅,也是一次诗歌观念的碰撞,对诗歌产生更多新的认识。

诗家争鸣198期|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诗人与诗歌是合为一体的,诗歌文本就是诗人精神到物化呈现的结晶,诗人创造了诗歌文本,反过来诗歌的品质又影响着对难度的掘进,这个相互成长的过程,诗歌呈现给了读者,诗人在现实与诗歌“现实”中重铸了肉身。平阳先生已经走在前面,我想我们也应该在诗歌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肉身”。

他说:“我的笔触一直针对现实,而美学与思想诉求则遵循‘内部时间’中伟大的诗歌精神,这不是一个什么新空间,但屡屡会被误解与否决,而原因也无非是因为现实世界中混沌未分,人鬼神生活在一起,而更多的人倦于去辨别。”这是平阳先生在《诗歌在心脏处》一文中说的。这段话对于我来言,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让我从辞藻的“象牙塔”中醒悟过来。

他的话分明给每一个写作者指出了诗歌的土壤是什么,诗歌的好坏什么是,诗歌的提纯是什么。

诗家争鸣198期|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东篱,1966年元月出生于河北丰南。1989年7月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2009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4年4月出版诗集《从午后抵达》,并荣获第五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2006年2月)。2011年5月出版诗集《秘密之城》,并获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2017年12月)。2017年5月出版诗集《唐山记》,并荣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2019年12月)。

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东 篱

一、关于写作方式

突然冒出几句,坐在电脑前一挥而就成诗的有;但大多情况下,在脑子里酝酿几天,然后把它在电脑上敲出来,再三番五次地推敲和修改。

二、关于生活,职业与诗歌写作的关系

“诗歌最终要和生活发生肉体关系,纠葛甚或对抗,切入并竭力揭示生活背面的东西,因而我崇尚在场、发现、思想、力量及气象,并希望一切都是朴素自然的呈现。”这是我的诗歌观。

诗歌绝不能远离我们此在的生活,到故纸堆里去寻找所谓的诗意,它和生活的关系是切肤的,甚至是融入肌理的,可触摸,有温度,有人的气息,这就是诗歌的在场感。之所以强调对抗,是要求我们对生活或现实保持一种距离、错位,不是同谋者,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

诗最终源自“我”对生活、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感悟和看法。因此,能否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诗。

诗人要热爱生活,要有爱的能力,要善于并敏于捕捉生活细节——那些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所谓“有包孕的片刻”,要有提炼、加工和在诗歌中还原生活细节的能力,这样,你的诗歌才会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有人的气息。

职业应该涵盖在笼统的生活中,但单纯的职业,似乎与诗歌写作没多大关系。

二、关于最重要的诗歌写作要素

里尔克说:诗是经验。是经验的传达,是经验的生长。所以我认为要想写出一首好诗,独特的审美经验是第一重要的。王蒙说:“文学就是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文学,或者说没有有价值的文学。发现什么?当然是发现秘密(或者真相),发现生活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或者真相)。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领域,挖掘出不同寻常的个体经验。任何的人云亦云、生活表象的记录以及浅尝辄止的告知,都跟好文学无关。发现越独特、越新鲜,给读者的冲击力越强。

其次是语言。“诗到语言为止”是韩东的诗学主张,旨在强调语言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因为诗歌毕竟是个体经验在语言中的瞬间呈现,语言不过关,再独特的生命经验也不可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现。何为“语言过关”?我追求的是少修饰的干净,质朴的,直接的,富有生命力的。当然,语言是个大的诗学概念。我这里强调的可能是词语的选择。写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用语言抵达一种现实,一种他眼里的现实、心里的现实,或者说是想象的现实。不管效果如何,这毕竟是写作者的一种倾向,一种愿望或追求。写作者用语言把握现实能力的问题,究其实质,正如姜涛所说,“更主要是一个风格层面的问题。对现实的追求或还原的要求暗含的是对朴素的追求,对过度修辞的拒绝。”

第三是技巧。诗歌是一门手艺活,小说、散文、戏剧也是如此,技巧是始终存在的。好多事情并不都是有心、用心就能成功的。否认技巧的存在,就等于说人人都可能是文学家,文学作品没有高低好坏之分。诗人西川说:“诗歌写作必须经过训练,它首先是一门技艺,其次是一门艺术。就像其他行当一样,工作过程本身是毫无浪漫可言的。一个画家会对一只鸡蛋反复描画,一个戏剧导演会对他正在排练中的演员反复叫停……训练除了使我们了解、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最主要的是使我们知晓诗歌的边界何在。”因此,诗歌写作绝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要言志便是好诗,只要有激情就能当诗人。我们读天才诗人茨维塔耶娃,可以随处感受到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没有丝毫的匠气,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因此忽视过诗歌的技术层面,恰恰相反,她比很多平庸的诗人都更重视技术的存在。她曾骄傲地宣称:“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在文学写作中,否认技巧是没必要的,高手的做法是化有形为无形,所谓浑然天成。需要说明的是,技巧到了一个优秀的手艺人中,便是不可复制的。换句话说,手艺具有不可复制性。

诗家争鸣198期|芒原: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

影响诗歌张力的因素有哪些?

江 北

张力既然是评判诗歌审美体验的重要尺度,那么,必然存在着削弱诗歌张力的因素。

一、不凝练

诗毕竟是最精华的语言艺术,除了想象,凝练不哆嗦尤为重要。可有可无的字坚决去掉,意义重复或相近的段落舍得砍掉,始终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

二、抒情浪漫议论过度

这是目前许多初学者的通病。动则使用大量华丽的形容词修饰,抒情浪漫泛滥,没有节制。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的议论随处可见,一点空间也不留给读者。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尺度分寸很重要。

三、太露,不含蓄内敛

诗忌白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诗贵含蓄。做到含而不露、不动声色,看破不说破为高手。也就是说,诗之美最忌一览无余、没有悬念和耐人寻味的空间。现代诗更多强调的是模糊张力,善于留白,将答案留给读者自己脑补,而不是作者自己包揽一切。有的诗作作者用力太猛,写得太像诗了,不自然,也是违背含而不露、内敛含蓄的审美规则的。

四、缺乏跳跃性

黏黏糊糊、藕断丝连其实是凝练的大忌。诗不是散文小说,不必面面俱到,要让陈述大幅度跃进,形散而神聚。一些连接词和副词最好不要。如因为、所以、于是、而……还有,尽量少用“我”这个第一人称,甚至“是”和“像”也少出现为好,尽量避免在同一首作品里出现相同的意象和词汇等。

五、几句大诗人的经验

已故诗人骆一禾说,“文字自带光辉”,是对诗歌语言凝练性的智慧总结。因此,许多字词的含义本身就是完整的,不需要额外的修饰。所以,形容词往往帮倒忙,是画蛇添足的语义重复。

瑞典已故大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说,“诗要放弃雄辩”。简而言之,不要代替读者思考,不要自说自话自以为是锁定自己的答案,强迫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能悟透这一点,诗的张力无从谈起,反而显出作者的不成熟与幼稚。

总之,诗海无涯,不是我辈短短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有人说,诗字拆开解读就是寺庙之语。诗是禅,需要自己去悟。多读大师作品,多写多比较多思考,必会有所得。当然,若您只是想玩玩文字游戏,发泄一下刷一下存在感,就当耳旁风得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012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