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一封载满了深情的信件,从大陆跨过海洋,寄去了台湾。
这是冰心先生写给好友孙立人的信件。
信中,饱含了她对多年不见的友人的思念,以及期望有生之年还能再相见的期盼。
收到信后,孙立人内心百感交集,彼时已经90岁高龄的他,颤抖着手打开信封。
当看到信中那句“希望将军有生之年能回大陆看看”时,他瞬间湿了眼眶。
这句盛满了盼望、热切、浓厚友情的话,激起了孙立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他立即给冰心回了信,表示自己有机会一定会回到大陆看一看。
但仅仅在8个月后,孙立人在台湾溘然病逝,他终究没能实现“回到大陆看看”的心愿。他的棺椁至今还留在台中。
而他留给后人的遗言是:
望能归葬广州马头岗,新一军印缅抗日战亡将士公墓,与自己当年的将士们一起同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孙立人将军,为何会被蒋介石软禁33年?这33年,他是如何度过的?他和冰心又有着怎样的友情?
保卫祖国,投笔从戎
孙立人与冰心的相识之路,还要从1923年说起了。
1923年时,孙立人与冰心都还只是一名大学生。
当时,孙立人就读于清华,冰心就读于燕京大学。
孙立人读书时表现十分优异,可以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从清华毕业之后,他便顺利获得了公费留学的名额。
1923年8月,他和梁秋实、吴文藻等8人,乘坐美国的油轮前往美国留学。
冰心作为燕京大学的学生,也在这艘船上。
但此时,几人并不相识,可能在甲板、餐厅什么地方偶遇过,但却没有任何交集。
后来到了快下船时,冰心在燕京大学一个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清华大学的吴文藻和梁秋实,由于年龄相仿且志趣相投,几人很快熟悉了起来。
因为吴文藻和孙立人是同窗好友,因此冰心和孙立人通过吴文藻,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到了美国之后,孙立人本想弃文从武,学习军事管理。
但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他只得继续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1925年毕业后,他不顾父亲的阻挠,毅然转入了弗吉尼亚军校。
他想学好军事,用武装力量守护当时尚千疮百孔的中国。
在军校里,孙立人不怕吃苦,顶住了军校严苛的训练,军校的磨砺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军人。
1927年回国后,孙立人凭借着颇为出众的能力,得到了长官的赏识。
1932年,孙立人被调往财政部税警总团,担任第二支队上校司令。
在担任上校司令的这一段日子,他时时告诫部下:“我们不只要抓走私的贩子,我们还是一支保卫国家的部队。”因此,他对部下严加训练,希望铸就一支训练有方、骁勇善战的部队,能够随时迎击敌人。
1937年,日军全面进犯我国,淞沪会战打响了。
孙立人毫不犹豫地带领税警总团赶往前线,投入了与日军的战斗。在与日军血战的这两周,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带领部队共击退了日军七次,为我军争取了宝贵的战斗时间。
战场上,孙立人的头部腹部均受了严重的伤,肺部也被打穿,后被送往香港急救,才幸以生还。
战争持续了很久,1942年,中日仍在苦战。
当时日方为了将中国困住,计划从缅甸绕路进军印度,最后在中东地区与纳粹德国会和,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
对此,中英计划联手将日军的阴谋打破。
其中,保卫滇缅公路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此次保卫战的成功,必须要找一个善战的将领,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想到了孙立人。
当何应钦找到孙立人,问他愿不愿意远征的时候,站得笔直的孙立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神色严肃而认真,眼神坚定而刚毅。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当年缅甸的那一次战,使孙立人一战成名。
当时在缅甸仁安羌地区,英国军队7000多人被日军包围,他们水源断绝,眼看就要到了绝境。看着战略伙伴陷入如此境地,解救他们成了中国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时我军的兵力与日军相差7倍,被包围困住的英军也早已粮尽弹绝,面对着敌强我弱的现实局面,孙立人冷静分析局势,指挥我军打了日军一个出其不意,以一支只有800人的部队打败了兵力远超我军的日军。
最终,孙立人带领部队成功解救了英军被困的7000多人,还救出了日军的一些俘虏。其中包括美籍记者和传教士,一共有500多人。
在这次战斗中,孙立人不畏死亡,有勇有谋,成功保卫了滇缅公路。他以少胜多打败日军的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也受到了当时并肩作战的美英两方将领的钦佩。
1943年,在孙立人的带领下,这支号称“丛林之王”的日本王牌部队被我军一步步击溃,日军部队死伤惨重,仓皇撤退。
据统计,孙立人带领的中国远征军,在此次战斗中,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打伤日军7.5万余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部队被打得最狼狈的一次。
而孙立人,也成为抗战期间击毙日军最多的将领,这次光辉的战役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70年友情,40年睽违
孙立人为人正直,不屑于也不懂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绕,加上他又是从国外的军事学校毕业的,因此蒋介石始终认为孙立人是一个“外来人”,对其始终充满了戒备和怀疑。
为此,不擅长搞人际关系且不搞政治派别的孙立人,在国民党内不断遭受排挤,这使他内心很是郁闷。
也是在这段时间,常常到重庆述职的孙立人,渐渐和当时居住在重庆的冰心熟悉了起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冰心和吴文藻来到了重庆。
他们看不惯国民党的腐败,不愿意与国民党政府同流合污,为了不与重庆政府有所牵连,冰心甚至辞去了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的职务。
之后为了躲避政府内的纷争,两人搬到了重庆的歌乐山,在这个地方开始了相对清净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冰心和吴文藻住处的清净,再加上几人政见相同,孙立人每次来重庆述职时,都会来找昔日的同窗好友吴文藻聊天。
因为这个契机,原本就相识的冰心和孙立人逐渐相熟起来。
他们三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吴文藻还经常借用以前一种有站人儿图案的银元,谐称孙立人为“站人儿”,比喻他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孙立人听后则相视一笑,神采奕奕。
后来,蒋介石“有意”将孙立人派遣到东北,如此长途奔袭,孙立人显然不堪重负。在东北失利后,蒋介石借故“降级雪藏”孙立人,免去他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转而安排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因为不再去重庆述职,孙立人与冰心夫妇的来往也少了很多。
1946年11月,冰心跟随任职中国驻日本军事代表团的吴文藻,去了东京。
这一去就是6年,这6年中,孙立人无法与他们通信。
当冰心与丈夫在1951年回国之后,昔日好友孙立人已经在1949年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就这样阴差阳错,这一对好友至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受人诬陷,被囚33年
败逃台湾后,蒋介石只得又重新启用孙立人,将他提拔为陆军总司令,并对他委以重任。
原本就遭人排挤的孙立人,这下更让人嫉恨。
再加上在远征时,孙立人结识了许多美国将领,他们都对孙立人赞赏有加。于是当地流传起一些莫须有的谣言:说美国人要放弃蒋介石,准备扶持孙立人,还说孙立人早已在暗处和美国人谈好了合作。
一向正直的孙立人并不在乎这些流言,他深知自己问心无愧。
但这些话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后,蒋介石愈发心生不安,对其加深了怀疑。
1955年,蒋介石炮制了“孙立人兵变事件”,将战功累累的孙立人将军软禁了起来。
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心中满是国家情怀的孙立人,此时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心灰意冷。被软禁后,他连官邸都不能居住,被昔日的同僚赶到了台中的小平房里,从此被严密监视失去自由……
孙立人一生清廉,手中本就没有多少积蓄,再加上被软禁后便没有了收入,因此,连4个儿女上学的学费都拿不出半分,这让孙立人曾一夜急白了头。
为了供孩子上学,孙立人不得不亲自上山种树、种花,将果子和鲜花拿到集市上售卖。
他种植的玫瑰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又大又漂亮,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后来人们得知这种玫瑰是孙立人培育的,便将这种花称作“将军玫瑰”。
在如此艰苦的日子里,孙立人也在时刻悼念着他的战友,怀念着培育他的故乡。他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回去看看,他还经常对孩子和好友说自己从安徽的乡下来的,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忘了自己是安徽人。
他总是说,在清华读书的那一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为此,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进入清华大学读书,好在孩子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此外,孙立人还给孩子们定下了两条铁令:假如将来能去美国留学,最后也能留在那工作,也绝对不加入美国国籍;不能嫁或娶外国人。
也正是由于这两条规定,孙立人晚年和他最疼爱的小女儿,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执。
当孙立人得知小女儿的男朋友是美国人时,孙立人当即勒令他们分手。
但小女儿坚决不同意,她哭着说:“爸爸,这么多年我什么都听你的,但是感情的事不能勉强,能不能这一次就依了我。”
“不行!”孙立人依旧坚决不同意。
而执着的小女儿并没有听,这是她第一次忤逆父亲的意思。但直到孙立人去世,小女儿才和美国男友完婚。
孙立人对祖国和战友的怀念,还体现在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中。
晚年的孙立人每天都会坚持喝一杯冲泡的牛奶,喝完之后,总是会往杯子里再倒半杯白开水涮一下,把带着牛奶味的开水也喝完。喝完后,他有时会望着空空的杯子出神。
孩子们一开始只是觉得父亲节俭,直到有一天,父亲告诉他们,他的这个习惯是在抗日战争时缅甸战场上养成的。
当年作战时物资紧缺,多数情况下只能仰赖美军空投的物资,其中有一种美国浓缩的罐头牛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炼乳,必须要加开水冲一下才能喝。
那时候能喝到这种东西实属不易,孙立人和战士们总是会将罐头再用水冲一遍喝掉。
听后,孩子们这才理解了父亲的行为,他不仅是节省,他还在着一次次涮杯子的举动中,怀念着当年牺牲的同胞。
重获自由,却已垂垂老矣
艰难的日子就这样过了33年。
直到1988年,孙立人逐渐被解禁。
彼时,重获自由的孙立人已经88岁,韶华易逝垂垂老矣,甚至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此时的他对故土的思念更加迫切,但因为身体不便的原因,他不便回到故乡。但只要知道有亲友回大陆,他总要托付他们帮自己看看故土的大好河山,看看自己的故乡。
1990年,孙立人解禁的消息传回了大陆,得知这一消息的冰心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3月,冰心通过好友给孙立人捎去了一封信,向他介绍了大陆的情况,并提到:“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孙立人看到信后,顿时老泪纵横,他当即提笔回信,表示自己会回去看一看。
这便是开头中所出现的那一幕。
3月29日,孙立人派长子孙平安回到大陆祭奠先人,帮他看一看故土如今的样子。
5月,冰心收到了孙立人的回信。
孙立人在信中回忆了他们之间的友情,表示了对吴文藻去世的遗憾,还说了一些自己的近况。
令冰心更为感动的是,四个月后,冰心90岁生日时,还收到了孙立人从台湾发来的贺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欣逢九十大庆。敬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弟孙立人拜贺”
此时孙立人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在颤抖,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记得冰心的生日,并发来贺电,足见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然而,一个月后,1900年11月,孙立人在台湾溘然病逝。
而在临终前,他特意嘱咐孩子,要将自己葬于广州的马头岗,因为那里是他的故土,埋葬着他的战友兄弟们。嘴中还一直说着:“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
这名文武兼备、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抗日将军,带着对故土深深的怀念、对家乡和故人思念和眷恋,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如今,孙立人将军的棺椁并没有埋于地下,而是被放置在石板上,用黑色花岗岩包裹着。孙立人心中始终顾念着故土,渴望落叶归根,他还有一句临终遗言,便是: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孙立人的晚年受尽委屈,但他从不抱怨,始终努力积极地生活着。英雄的伟大不只在于他的功绩,他那正直、坚定、积极、热爱生活的处事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英雄永垂不朽,后人将永远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