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建利/文
黄岗寺历史上最早应该叫做“黄岗”。《郑州古今地名传说故事》这样记载:“黄岗寺位于郑州西南7.5公里处,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该村荆氏坟茔碑文记载:“荆氏祖先原为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桑长坡人,明朝初期荆麟迁于郑州坤偶,离城15公里,有陵独秀,名曰黄岗,土地丰腴,林壑优美,荆氏卜居处也。村艮方里有吉地,纵横50余步。荆氏迁此后便围绕便围绕黄岗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古人讲究卜居,看这一带土岗地势形若游龙。”这可以断定,明朝时期,叫做“黄岗”(黑岗在南四环徐庄附近)。明朝乡里有“保”,是为“南冯保”。
在郑州西南有临县新密。新密有圣水峪。密县清代乾隆十一年《圣水寺重修大佛殿碑》文曰:“密邑东北偶圣水寺为密东五大名寺之一,东有响潭寺,西有洞林寺,南有光林寺,北有黄岗寺,圣水寺居其中”。由此可见,黄岗寺在乾隆十一年就称做“黄岗寺”了。甚至,康熙年间就已经叫做“黄岗寺”了。据清《康熙郑州志》记载:金水河俗名泥河,在城西关外一里,乃郑水之也。源出梅山北黄龙池。东北流经黄岗寺、耿家河,渐至郡西如金带。以其来金方,故名金水,旧渠自回回墓东北绕日城,与祭城水合,总名郑河。这虽然是描述的是金水河,但是那时已经叫“黄岗寺”(丘陵地为岗,如卧龙岗、佛岗、小岗刘;丘陵为岗,高岭山地为冈,如井冈山,景阳冈等)。
郑州黄龙岗和新密圣水寺的传说和黄岗寺有关。据抖音张喜成介绍:黄岗寺和黄龙岗属于嵩山余脉,黄龙历劫人间,年年为百姓做尽好事,不计报酬。一年大旱,圣水寺黑龙占据黄龙池,大旱几个月。人们正发愁,黄龙送来粮食。百姓们跟着黄龙加入战斗,和盘踞的黑龙天上人间决斗,一直较量到邙山。黑龙在黄岗寺一带战败,往东北邙山方向溃逃,从此一蹶不振。据史书记载:中解保,刘家寨(即二七区现在刘砦村)曾有黑龙王洞,附近黑龙庙。后来,人们在黄龙和黑龙打斗的地方,修了“黄岗寺寨”。黄岗寺村民抵抗了来自西南山区土匪,国民革命军在这里还打赢了1941年的黄岗寺战役。此役击毙日军3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岗寺北门外英雄纪念碑位置击毙日军联队长小林光二。据传,解放以前,黄岗寺一片土岗,南北走向。岗上沙土白花花的,就像黄龙蜿蜒。传说和历史惊人巧合:抗日干部荆乃同,曾经参加修建烈士陵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击毙小林光二的地方修建英烈纪念碑,像遁龙柱直捣北逃黑龙眼睛!至于解放战争纪念碑亭就是纪念的郑州在邙山歼灭蒋军的那场战役。
黄岗寺曾经出了几个革命军人,除了一个叫荆乃同,另一个一个叫荆振昌。荆乃同早年上过冯玉祥办的军校,加入国民革命军,积极抗日,后随高树勋将军在河北邯郸起义加入解放军,解放后“三反五反运动”,在今天金海水库一带,领着解放军战士枪毙过一大批反革命分子。参加过郑州烈士陵园建设。荆振昌是中共无线电专家,跟随过毛主席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曾冲破重重阻挠,乘飞机从苏联回国,到了新疆,几经周折,到了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还有一个伤残军人抗美援朝战士荆明文,1948年参军,解放战争中担任机枪手,立下一等功。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又大小三次立功。
黄岗寺烈士陵园,门前有一条丹青路,这条路笔直。最早的时候通往工人路,修成路的之前就已经存在。路两旁有高大的青松翠柏。当时烈士陵园有两个门,东门和北门。门前都有路。红色东门较短。路两边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黄岗寺村民都来这里学骑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很少,想学车还得借人家的。郑密路又窄,车辆多,害怕出交通事故。而黄岗寺这条“陵园路”,静悄悄的。一天连一个车辆也没有!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姑娘也到这里学骑自行车。才开始几天,别的女孩陪着,可能也是家里人陪着。自认为:学得差不离了。于是自己到丹青路上学习。她骑的飞快,可开心了。忽然,闯入视线的一棵树,姑娘一慌,装到树上了。她跟着倒在地上。忍着疼站起来,再去扶自行车,怎么也推不动。姑娘心里急了,这可是好说歹说才借来的自行车。这可咋办呀?
正为难呢,来了一个解放军,长得高大英俊,帽上红五星,领上红领章。面对着姑娘,微笑去帮忙。那个年代,烈士陵园里有守园的解放军。每天都能听到军训口号声。姑娘的脸红了,心中不觉有了他。后来,女孩经常来烈士陵园路上,总能见到这个解放军。一来二去,发展到了要领证结婚。他们俩都去粮食学院对面的照相馆拍了照。可是,上面传来了重大的任务要执行。这个解放军告诉了姑娘他家地址。等了很长时间,不见自己的爱人回来。后来到家里打听,原来早几年前他就牺牲在西南边境战场上。姑娘经常捧着照片,有时还去陵园路,痴痴傻傻的。可是,烈士陵园内却没有那个解放军的坟墓。
不到一年的时间,女孩无药可医去世了,就葬在黄岗寺河西(金水河西边,南水北调一带),这就是黄岗寺“白秀”的故事,曾经一段时间很流行,笔者曾经一度被感动。笔者幼时,烈士陵园东门围墙以外,是一片小树林,据说是解放军和那个姑娘谈朋友的地方。有人还听到了他们的笑声。除此以外,还有悠扬的口琴声!小时候,笔者经常上学经过那里。秋天的时候,落叶飘飞,落了一地。祖母教的儿歌总是回荡耳边:“刮大风,去搂叶,搂出一个白大姐,伸出脚,让我捏捏!”祖父带我去搂过叶,笔者害怕又想见到白大姐。笔者也曾跟着祖父到烈士陵园割过草喂家里养的绵羊,在烈士墓的草从里捡到过一个上面有俄文的口琴。还曾经在自家的院子外,看烈士陵园的打靶的解放军,总是希望看到那个洋溢着青春的解放军。
值得一提的是,碧沙岗公园也是革命烈士陵园。碧沙岗原地名为“白沙岗”,是19世纪20年代,郑州城以西4公里处,有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尾端,当地人叫它白沙岗。1928年春,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阵亡将士于此地修建陵园,陵园建成后命名为“碧沙岗”,取自“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这个虽然说的是碧沙岗,但是黄岗寺也在这条土岗上。1956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将碧沙岗陵园改建为碧沙岗公园,1957年5月1日,碧沙岗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北伐阵亡将士墓葬全部搬迁到位于郑州南郊黄岗寺村的烈士陵园东门。曾经碧沙岗北门,有两尊石狮,冯玉祥从三官庙搬到那里。后来不知踪影。据传,修筑建设路的时候埋在底下。不过,郑州烈士陵园东门里面甬道两旁有两尊清代的石狮,现在还有,让人感觉和曾经碧沙岗门前石狮神态造型及其相似,亦或继续担负守卫革命烈士的职责,神思雄武,不禁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