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曾经从电影改编的史实角度,跟大家认真聊过一次《攀登者》(戳此回看)。这段横跨15年、两登珠峰的共和国历史,的确太值得我们后来人了解并铭记。
站在类型片开拓、和主旋律创作两个角度,《攀登者》也都往前迈了不小的一步。
但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这篇的主题,是吴京。
17年《战狼2》,吴京身兼制编导演和出品人五个身份;今年的《流浪地球》,他除了特别出演之外,也是制片人和出品人。
换句话说,《战狼2》是妥妥的“吴京电影”,《流浪地球》也因为他的大力相助得以顺利完成——不仅是出演,还有出资。
《战狼2》片场
到这部《攀登者》,吴京的身份只有一个:演员。
于是,当视角变得单纯,我们终于可以理性地,平视吴京。
先看他的角色:登山队长方五洲。
他不像张译饰演的曲松林那样有着鲜明的起伏与成长,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更多胜在角色复杂的情感关系上。
简单说,方五洲这个人活得,相当苦闷。
先有着热爱登山而不得,且登顶成功却不被认可的一重苦闷;
两次登顶间隔了15年,这中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在默默地烧锅炉。不说大材小用,单是内心的煎熬程度,就可以想象。
这里,用不断的训练来表现人物的苦闷,吴京配合动作戏的演出很有感染力。
后又面对曾经登顶的兄弟心有嫌隙,救人反被记恨的二重苦闷;
曲松林酒醉后说出的那句“我恨你”,像刀子一样割在方五洲心上。这里吴京的表演也是非常到位的。
以及,和心爱的女人分别多年,终无法求得善终的三重苦闷。
这或许是方五洲最难以咽下的苦,对吴京来说,几次没说出口的表白段落,让我看到他在感情戏上的潜力。
从电影的层面,这三重苦闷叠加在一起,给最后曲松林的痛哭,乃至方五洲的登顶都积蓄了足够的情感力量。
同时,也给吴京在动作戏之外,在表演层面多了不少文戏的表现空间。
与章子怡和张译这样公认的演技派在一起搭戏,完全不落下风。
那份从外在形象到内里气质的苦闷感,一直都没有失掉。
或许,也正是这苦闷感太强,才使得方五洲废厂烟囱攀登一段,成为整部电影中最浪漫的一笔。
既发挥了吴京的个人身手,又借由动作戏塑造了人物——利落流畅的一套攀岩,一个嘴笨心热的攀登者形象,瞬间就立住了。
同时,观众在银幕这边看着,又不乏短暂的舒爽,像是全程紧张中一次带着点意外的调剂。
而顺着方五洲向外看,出道二十多年的吴京,又何尝不是始终透着苦闷。
直男的苦闷。
记得大概20年前,还在上小学的我,会翻来覆去地重看《功夫小子闯情关》和《太极宗师》。
那分别是吴京的第一部大银幕和小荧屏作品。
二十出头的年纪,满满的少年气。
后来,三十岁的吴京,在港片里染着黄毛,和甄子丹肉搏械斗。
那是他转向时装动作片的开始,虽说形象上被网友吐槽像是城乡结合部的发廊小弟,但身手上,如今的搏命气质,已隐隐可见。
到四十岁后,《战狼》系列与《流浪地球》终于让他实现蜕变,成为国内第一个百亿影帝。
从被寄予厚望的少年英雄,到混迹港片的配角反派,再到一鸣惊人的功成名就。
看似是“风雨后终见彩虹”,甚至很多人眼中吴京的职业生涯堪称顺风顺水,但他内心的苦闷,或许并不比方五洲少:
之前舆论认为他没能接班功夫片,将之发扬光大,但彼时正是古装功夫片的全面没落,难说是他个人的责任;
港片阶段,动作戏表现备受称赞,可惜人气不再,远离主流观众的视野;
后来忽然爆款既成,人们又将他的银幕形象加以发散,冷锋和刘培强都成为了超越角色的符号式存在。
这种争议感带来的苦闷始终存在,同时,吴京作为演员的身份,却又开始渐渐变得模糊。
那些成功、那些标签、那些争议,要么已是过去,要么实在不值一提。
但苦闷背后,我想说的,是吴京身为演员,如何回应这苦闷:
首先,吴京是一个好演员。
他的功夫基础,是塑造他个人气质的由头。
我仍记得《太极宗师》的片头最后,一袭白衣的吴京在长城上打太极,一招一式,收放自如。
《战狼》之后的这几年,他的拼成为最受瞩目的那个关键字。
比如为了演好特种兵,他去特种部队练了18个月;
比如《攀登者》上映前,很多人提过的,膝盖受伤,打着夹板,仍然坚持完成拍摄;
比如今年1月初,吴京前往青海岗什卡雪峰登山,并请了专业登山家一同指导,为即将到来的《攀登者》拍摄体验生活。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如是说:
“如果没有切身体验过歇斯底里、深彻入骨的感受,直接在平原上让我对着绿幕,去演高原上那种高海拔缺氧的状态,可能我演不出来,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提前感受一下,所以我就去了青海”。
这话里,透着专业,透着实诚,也透着清醒。
而这些汇聚到一起,我们看到的是吴京在《攀登者》中明显提升的演技表现。
进一步说,吴京是个有魄力的好演员。
几乎所有演员都“抱怨”过,演员这个职业很被动,多数时间里,只能等角色找上门。
但换个角度,其实只是少了那么点勇气。
从赌上一切拍出《战狼》,到全力支持《流浪地球》,再到加入《攀登者》,吴京在开拓中国电影新类型的尝试中,在自己决定做导演、并力挺年轻新导演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攀登者》路演中,吴京说观众可能更想尽快看到《战狼3》或者《流浪地球2》,但他自己更大的兴趣,是“希望能将更大的心力放到延展中国电影新类型上去”。
这是魄力,是勇气。
但换个角度,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热爱。
而因为热爱,无论是演技的进步,还是新类型的尝试,都是他个人作为演员,肉眼可见的突破。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吴京是个被观众喜爱的好演员。
好演员其实也分,有的好演员戏好,但远离观众;有的好演员,天生就对烟火气感兴趣,随时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
吴京显然是后者。
很多演员把宣传当工作,可看着吴京在《攀登者》这一路宣传,能感觉出来,和观众接触、聊天,他是真的享受。
吴京:你就告诉我,我演技进步没有?
观众:说实话,这是我看过你演的最牛逼的一个片子。
有朋友就跟我说,看吴京的那些路演视频,他的一举一动,说的每句话,都透着一个字:真。
“不像别的艺人,感觉他不管在银幕上还是现实中,都完全不care在大众面前展现自己的真实一面,他不觉得这需要装一下或者怎么样。”
这当然会为他贴上“大直男”、“爱国主旋律”的标签,甚至被无限放大,成为某种符号。
但吴京这样朴素、直白、重情义的真情流露,或许正是这个人设遍地的时代,最被多数观众接受的那个“人设”。
不过,因为票房的成功,也因为他的这种真,如今他身上越来越多了超越演员的那份期待。
大众会热切关注他的新作品,并且有只可成功不许失败的潜在预期。
这不是演员吴京所能控制的,需要他身上出品人、制片人、导演的其他身份出来,一起承担更多。
可以说,到现在这个人生阶段,曾经那些看起来无法摆脱的苦闷,必须成为他继续向前的动力。
到最后,那些身份,其实都变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那些用心创作的演员,那些真正热爱的演员,是否能被大众略过所有标签和身份,最终,真正作为演员、或创作者而存在。
对演技的持续打磨、新类型的持续开拓,这是内心面对苦闷的演员吴京,试图去实现的。
也是中国电影,和它的万千观众们,必须要做到的。
来源: 壹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