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攀登》,就是一个“无腿大爷”的残酷人生。
我用了残酷,而非热血,因为夏伯渝最值得荣耀的从来不是他的69岁登顶珠穆朗玛峰。而这部影片,真正感人的也从来不是什么挑战极限和超越自我。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无数观众泪目,之所以能达到三大平台同档期评分第一,真正的原因是:夏伯渝,这个“无腿大爷”,让我们看到了“残酷”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残酷。
1975年,夏伯渝第一次登珠穆朗玛峰,因为把睡袋让给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冻伤,双腿截肢。
当时,他们在7600米处宿营,温度在零下30多度。如此高度,如此温度,可想而知,夏伯渝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这次登顶,夏伯渝以失败告终,他躺在病床上,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队友们成功登顶了。而他也不得不接受两个坏消息:一个是他的父亲在他登山期间去世,另一个是他的双腿面临截肢。
这一年,他26岁,是一个男人最黄金,最意气风发的时期,而他则不得不面临这样残酷的现实。
他后悔吗?
时隔41年,当夏伯渝已经成为了一个年过花甲的“无腿大爷”,当他距离峰顶仅94米的时候,他再一次选择了为了别人放弃登顶。
那一年,他67岁,还没有腿,他不知道他明年还能不能来,可是,当他看到另外五个20多岁的导游时,他选择了放弃。
而这才是真正感人的地方:梦想很重要,但是善良是底线。
那一刻的他,与梦想擦肩而过,却与人性握手言和。
人生。
夏伯渝26岁截肢,67岁再次与梦想失之交臂,整整41年,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
这期间,他为了登顶付出的努力,远超过你的想象。有这样一份数据:
为了登峰,夏伯渝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然后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身体力量训练,负重10公斤沙袋深蹲,150次一组,练10组;引体向上,10个一组,练10组;负重5公斤哑铃仰卧起坐,30个一组,练6组;负重5公斤背飞,保持静止不动50秒,练6组;之后还要徒步爬山。
可是,他坚持了41年,却还是与登顶失之交臂了。如此残酷人生,他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无奈认命,而是在这种残酷中生出一种力: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再登珠峰去拼一天,去斗一天。
而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当我们拿了一手坏牌,当我们面临的就是残酷人生,我们更该生出一种“向生”的力。为了梦想也好,为了爱的人也好,为了自己也好。只要我们还活着,哪怕再艰难,也该顽强向上。
于是,便有了这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该片讲述了夏伯渝一生追梦的故事,并完整纪录了夏伯渝第五次攀登珠峰并且登顶的全过程。
影片有这样一句宣传语:人生不怕晚,就看敢不敢。
面对这残酷的人生,你敢不敢日复一日的努力,你敢不敢迎难而上,永不屈服,你敢不敢在夹缝中,去奋斗另一种奇迹人生。
口碑。
说实话,当我亲眼看到了这部影片的震撼,我所有描述它的语言,都显得苍白。
《无尽攀登》自上映以来,同档期三大平台评分第一。
几乎全部观影的观众都是在热血沸腾和泪流满面的。
而观众的口碑,更是呈现了一极化的好评。
可其实,这部影片票房仅有100多万,观影人数则仅为几万人。我生活在小城,居然都没有这部电影的排片,还需要到市区的大影院,才能观看。
看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一定要带我的儿子,我的父母,再重新看一次这部影片。
因为这部影片所传达的东西,是课本很难传达的。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一种人生的边界,让他知道:我们这一生,那些无病呻吟,那些小灾小难有多微不足道;我想让他看到磨难、努力、梦想是如何错综交织的;我更想让他看到,怎样才算是不辜负他这仅有一次的生命。
我也想让我的父母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尤其是我的母亲:当我们低下头,只沉浸在那些小情小爱,小打小闹里,有多蹉跎人生,我但愿她能抬起头,看看夏伯渝,这位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在花甲之年,奋斗了怎样灿烂的人生。
老少皆宜。
看《无尽攀登》,很多个瞬间,我都想到了史铁生。
一个是双腿残疾,用生命书写的知名作家,一个是截肢后,在69岁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英雄。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残酷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让我们看到了人在最艰难的境地,会怎样的顽强,怎么的温暖,怎样的登峰造极。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写道: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真的,其实对于生命而言,史铁生和夏伯渝从来都不特殊,他们之所以特殊,不过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热爱生命,越是经历残酷,越是热爱人生。
有生之年,努力攀登,尽情热爱吧,如此才不负自己这漫长的一生。
2021年,这个寒冬,愿你走进电影院,看看这个“无腿大爷”的奇迹人生,真的会让你热泪盈眶,亦会让你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