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咱们的故宫博物馆里有多少藏品?
如果将数字说出来的话,相信会吓到许多人。根据统计,故宫的藏品有20大类,总数大约186万余件,其中仅古籍文献一类就有59万余件。
对于研究员来说,一些玉石器物等文物很好研究,但面对如此数量之巨的古籍文献,研究起来其实非常艰难。
要知道对于古籍文献的研究,不仅仅是将其分门别类这么简单,而是要研究其内容,然后和同时代的古籍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填补空白历史,以及考证某些历史事件的正确性。
可面对近60万件数量的文献,想要完全研究清楚,那需要多少研究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
不过只要研究就肯定有收获,今天的故事就是一份被发现的古籍文献,是清康熙年间的一道密旨。
当然,这道密旨也是揭开了其家族的背景,若不是这道密旨,还不知道其家庭的另一个身份,竟然隐藏得如此之深。
表面身份
按照正史中的记载,曹家最初是正白旗的包衣奴才。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被顺治收回,因此曹家也就归了内务府,成为了皇帝的家奴。
作为天子近臣,机会自然就多,尤其是贵人康熙出生以后,曹家当家人的妻子有幸成为其保姆。
不过康熙幼年时北京闹天花病,尽管康熙被苏麻喇姑和曹夫人带出京城躲避,但还是没有逃脱天花的魔爪,好在曹夫人二人竭尽全力地进行照顾,因此康熙才捡回了一条命。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曹家逐渐发迹。
众所周知,康熙是个重情义的人,对待身边的亲近之人,他都会付出真心对待,更何况是有救命之恩的曹家,因此当康熙成年之后,曹家上下都安排了较好的官职,甚至连江宁织造这个许多人求而不得的肥缺,都给了曹家。
当然,康熙不仅是给官职这一点,还从行动上直接表现出了对曹家的信任和重视。
比如曹家有官员进京述职时,康熙都会将其留宿且秉烛夜谈。
如果下江南,那更是不住行宫而住在曹家。
种种信号都表示,皇帝就是曹家的靠山,是谁也无法动摇的那一种。
不过这一点让许多人都感到奇怪,按理说和康熙亲近的人有不少,却为何偏偏对曹家如此厚爱?难道仅仅是因为当年的救命之恩吗?
即便是为了救命之恩,难道就放任曹家亏空而不顾,难道就不担心大清的江山会因此而带来危机吗?
不过任凭后世之人怎么猜测,都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直到从故宫发现了一道密旨这才知道,原来曹雪芹一家还有另一个身份。
真实身份
密旨大概内容是说了江南地区的气象、米价、民情甚至是科考等看似不起眼的内容。可这样的情况直接上启奏折子就好了,为什么要通过密折的方式呈递?
尤其是内容还介绍得无比详细,就好像报告一样。
其实直接这么看当然看不出什么,可参考同时段康熙的动作或许就能得到答案。
康熙接到密旨的时间应该是1711年9月初,可紧接着江南就出现了清朝最大的舞弊案,史称“江南舞弊案”。
可康熙似乎早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当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康熙就以迅雷之势将案件全部彻查得清清楚楚。
舞弊案刚结束,康熙又下旨官员整顿米价,以及解决匪患等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我是当时的两江总督,我就会很奇怪,为什么康熙会知道这些事情,难道康熙有眼线在两江地界?
没错,曹家就是康熙安插在江南地区的眼线。
正因为对曹家的绝对信任,因此表面上安排一个肥缺,似乎是在为皇帝把守江南的财政大关,而背后却帮康熙打探江南的一举一动,甚至连刮风下雨等天气情况也是事无巨细的上报。
要知道,江南虽然是富庶之地,但山高皇帝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位置。
如果没有一个心腹为其提供情报线索,康熙怎么能放心?
帝王之术
其实我们仔细地回味一下,之后的雍正不也是如此?虽然他将曹雪芹一家打入深渊,却派了一个李卫去江南,这就和康熙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皇帝想要当好,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足够的眼线或者密探,他的江山才能稳固,而曹家无疑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既然是密探的身份,旁人自然无法得知,即便是有所猜测,但有皇帝的力挺,别人又能奈何?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