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的17架战机对上海狂轰滥炸。
在美国支持下,国民党将封锁上海视为“1949年5月到1950年5月间最重大之任务”。一年里,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累计轰炸扫射71次,投弹593枚,共造成4500余人伤亡。
面对肆无忌惮的敌机,解放军防空部队急需防空雷达提前报知空情。
可是,雷达从哪儿来呢?
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政府国防部雷达研究所成功起义,成为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军事技术部门之一。但那时,雷达研究所并没有研制雷达的能力,技术人员只能抓紧修复了10部二战时的破损雷达。
凭借仅有的10部雷达,1950年4月,新中国成立了第一个雷达营,雷达研究所也派出33名骨干提供技术保障。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根据苏联代表的建议,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份报告,提出对雷达部队进行训练:
“为了保卫我们的空军….应即组织我们的雷达网…..”
毛主席批示:同意。
随即,雷达营开驻上海,边训练、边承担防空任务。可不久后,战争的阴云却笼罩在了中国东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8月,雷达营接到命令,由上海奔赴中朝边境。
1950年10月19日,随着抗美援朝的序幕拉开,雷达营的10部雷达也在安东(今丹东)、沈阳等地架设起来,一个覆盖朝鲜半岛北部的雷达情报网初步形成。
1950年12月,志愿军空军进驻安东。志愿军飞机行动时,必须有地面雷达报知空情。而此时,成立仅八个月的雷达营,能完成保障任务吗?
1951年1月21日,志愿军雷达部队发现,敌人多架飞机飞至平壤以北地区,他们立即将空情上报,志愿军飞机起飞迎敌。在雷达指引下,飞行员李汉击伤敌机一架,首战告捷。8天后,雷达站再次保障志愿军飞机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取得了首次击落敌机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中国雷达人凭借着拼凑、修复二战中的老式雷达,保障志愿军航空兵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正是新中国雷达事业的缩影,此后的几十年,他们面对的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并在一次次交锋中蹒跚前进。
他们先是仿制出第一部国产雷达——314甲,让中国雷达工业就此起步;又相继自主研制出了406等多款防空警戒雷达,一个覆盖大陆全境的“防空警戒网”逐渐成形。
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专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中,雷达研制被列为重要项目。
可这份长期规划刚开始实施,新的敌人就趁着夜色从低空袭来。
1958年4月,国民党空军一架侦察机从台湾起飞,潜入大陆上空。这是美国最新提供给国民党部队的低空侦察机P-2V,这支低空侦察部队被叫作“黑蝙蝠中队”。
此时,中国的雷达警戒网已经可以发现万米高空的敌机,但对于飞行高度只有200米甚至几十米的P-2V低空侦察机,却几乎不起作用。
南京电信修配厂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尽快研制出可以监测低空敌机的新型雷达。就这样,中国第一部低空警戒雷达581和低空测高雷达582诞生了。
相较此前的警戒雷达,581和582两款雷达配合起来,不仅可以准确探知敌机的方位、速度和高度,更能精准引导地面防空部队打击目标。
1961年11月6日下午,“黑蝙蝠中队”的一架P-2V从台湾起飞。
18点18分,敌机距离辽东半岛还有200多公里时,解放军的雷达就发现、并死死盯住了目标。当飞机距离防空阵地只有5公里时,探照灯突然照向雷达给出的位置,很快便将敌机“捕获”在光柱之中。
随即,防空部队集中火力,仅仅30秒后,这架飞机就坠落在了夜幕之下。
此后几年,先后又有9架P-2V被解放军防空部队击落。到了1964年,随着最后一架侵扰大陆的P-2V被击落,美国和中国台湾方面终于停止了对大陆的低空侦察行动。
从修配、仿制到自主研制,中国雷达人在实战的洗礼中迅速成长,一步一个脚印编织起新中国的防空警戒网。
此后不久,苏联和美国就先后研制出洲际弹道导弹,中国的防空警戒网,又将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