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广州-上海的火车上,乘客在打牌。2010年,北京-上海的火车上,人们在使用电脑。王福春摄
文|洋葱君的伙伴们
编辑 | 宋灰宗 校对|李世辉
本文约3750字,阅读全文约需6分钟
十一临近,国家记忆热得发烫,七十年过去,大时代的变化肉眼可见,这些变化也和个体的记忆紧密相连,散落在每个人的日常之中。
上周,我们联合腾讯新闻、凤凰WEEKLY,向读者们发出邀约,请大家分享“生活起了变化的那一刻”读者们发出邀约,请大家分享“生活起了变化的那一刻”,收到的回复里,很多人提到了用时大幅度缩短的归乡之路、如今智能手机横扫一切的“江湖地位”、从油水不足到健身减肥的日子、和不同年代逐渐升级的结婚“三大件”……
虽然很少有人经历了70年的完整变迁,但大家都纷纷感慨,不要说70年前,就是和10年、20年前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完全被改变了。
交通: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
交通工具的升级和旅途时间的缩短,是最多人提到的变化。在绿皮火车上“咣当”十几个小时,忍受无聊和拥挤,是很多人都有的记忆。
2007年,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谐号”登场,动车时代到来。两年后,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人们又迎来了高铁时代。
在读者们口中,坐火车终于从“受罪”变成了“享受”。
左图:1986年,哈尔滨-北京的火车上,乘客一起看列车上的电视。右图:2018年,重庆-深圳的火车上,乘客低头看自己的手机。王福春 摄
@李丹
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当时坐的绿皮火车,硬座十几个小时,大包小包带了很多行李,甚至还有一个编织袋。爸妈送我上车,进站前还要买站台票。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记得当时车厢广播播起“请送亲友的同志下车”的时候,我心情很复杂,差点哭了。
今年9月我儿子也去上海上大学了,只有一个小箱子,里面装了些他喜欢和必需的东西,其它的都没带,说“到学校再买”,我要送,他还不让,说反正长沙到上海高铁就5个多小时,而且开学前就已经加入了学校的微信群,和同学都聊熟了,让我不必担心。
@李瑞
小时候跟妈妈回一次娘家,要从早上开始坐火车,转汽车,转三轮车,然后步行几公里田埂路,整整折腾一天到晚上。现在,2个小时就开到家门口。
@小宝贝
2006年以前每次过年从东北回老家福州,进到福建省境内,绿皮车还要走一天。每次到站都会有商贩叫卖,印象最深的是德州扒鸡和景德镇茶具。07年去欧洲学习,感受了当时瑞典和法国最快的高铁,非常舒适快捷。2010年,回国后从福州坐高铁去上海看世博会,半天就到了。那是我第一次坐中国的高铁,非常兴奋,感觉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周
我觉得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2002年,我从巫山高中毕业,来到重庆主城区读大学,当时巫山还没有通高速,每次寒暑假从重庆回老家坐船需要2天2夜的时间,如果坐大巴车需要12个小时(大巴车环境很不好),2011年,巫山通高速了,直接缩短了我回家乡的时间,2013年,有孩子了,也买车了,带着一家老小可以自驾回家,交通便利了不少,据家乡人说,还准备继续修高速,可以直达我们村附近。
@莫米
小时候很怕下大雨,因为一下雨,门前的小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上学就得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还会踩到水坑里。现在,门前的路都变成了柏油路,出行真的太方便了。
读者@莫米 家门前的柏油路。受访者供图
@叶子
小时候的昆明旧旧的、窄窄的,金碧路一点也不像主干道。记忆中车道只有两条,路上大部分都是自行车。那时候,每周爸爸妈妈都骑车载着我,去看住在院子里的老祖。不记得什么时候,金碧路拓宽工程开启,变成了一条八车道的宽敞大道,两旁的商业区也纷纷建起。18岁离开家乡去北方上大学,之后每1-2年才能回昆明一次,每次回家都感觉又变了样,越来越具有大城市的风范。
通讯:如今出门,只带手机就行了
什么事情占据了人们最多的娱乐时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回答,七八十年代,可能是打牌、郊游等集体活动;九十年代,可能是看电视;如今,毫无疑问是智能手机。
手机和各种APP,已经在各个层面渗入了城市日常生活,接管了人们的日常沟通、购物、吃饭和交通出行。
难怪读者@沙滩—深兰色说,“老婆让我给孩子买一盒奶粉,没提醒我带钱,却让我别忘了拿着手机。”
从BB机到智能手机的更迭。受访者供图
@打鱼不晒网
自从有了移动支付后,出门想捡到钱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一一
2017年8月份,我来杭州的第三天,面试需要坐公交车,身上又没有零钱,于是想找副食品店换一下,换了钱后上车,却发现大家都是拿手机刷卡。后来自己摸索发现,手机开通电子公交卡就能直接支付了。再坐车的时候我也学会了,听到”叮”的一声响起,感觉自己进入了新时代。现在来杭州两年了,我那年换零钱剩余的40元还躺在钱包里,没再动过。
@李陶一
我是九零后,最近看女排比赛,想起小时候听姥爷说起,从前女排比赛的时候会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大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起看比赛。在我的记忆中,前几年还流行超薄超大液晶电视,但现在家里的年轻人早已不看电视,开始玩起了投影。
另外,记得移动支付刚刚推广的的时候,大多是年轻人在用,有一次在楼下的小超市扫码付款,排在我身后的老大爷说,“这样就付钱了吗?”我说是的,他看看二维码,再看看手机摄像头说,“这不就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嘛,只要对上了暗号,就能付钱。”
现在我也教会了姥爷使用微信,他知道了移动支付、指纹和刷脸登录,生日那天,我们几个晚辈在微信群视频,一起祝他生日快乐。
上海地铁里的乘客在使用手机。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许佳琳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5g将会如何改变生活,突然想起,当时拿着诺基亚按键机,用着每月30M的流量,没有那么多短视频,也没有那么多人使用社交媒体,一家人每天都其乐融融一起看电视节目。
@雪松
不用太远,就大概十年前,第一次用电脑在QQ上和人视频聊天的激动心情,现在还记得。而十年之后的现在,我的电脑已经放在角落一层灰了。
@每天坚持吃沙拉
从前担心在外打工的母亲是否安好,只能写信,很久母亲才能收到。现在用手机视频完全可以解决,可以天天听到她的声音。
@留驻天之角
我是00后,印象中三年级用的翻盖手机,初一的是个简陋的触屏手机,到现在大一,用的全面屏。
饮食:以前吃肉,现在吃菜
“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任何时代,“吃什么”都是被讨论最频繁的问题。
根据读者们的记忆,70年的时间,我们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读者回忆,50年代粮食凭票供应,肉更是奢侈品,只有在逢年过节和贵客到来时才会摆上餐桌,人们普遍“缺油水”。而如今,年轻人奉行“低脂轻食”,为了保持身材,严格控制脂肪摄入。
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是:1953年,北京每月人均粮食定量是27.86斤;2018年,北京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到每人每月25.2斤。
近年来,低脂高纤“轻食”餐厅受精英白领欢迎。
@阳子
记得小时候最开心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就有肉吃了。最近有次回家,爷爷问我中午吃什么,是吃鸡,排骨还是鱼?我看看自己发福的肚子,回答说,现在地里有啥青菜吗,多放点青菜就行。
@七七
上小学的时候,我生活的的小镇上经济还是挺一般的,对小朋友来说,小零食还挺珍贵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神秘兮兮地说,“你知道吗,我有个姑姑的女儿的朋友(此处省略一堆关系)住在外面的大城市,她每周会拿牛奶洗脸!”当时我们听说,全都羡慕得不行。
后来长大了,有一次买几百块的护肤品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个小伙伴口中“用牛奶洗脸”的小姑娘,掐指算算,不过10年而已。
@tweeyi
我感觉明显变化的是90年代。1990年以前,家里天天吃稀饭泡菜,粮食有时都接不上,更别说吃肉了,记得当时难得有一次家里吃油渣炒冬瓜,觉得那叫一个好吃。1990年以后,基本天天都有炒菜吃了,粮食也够了。
@LingHong
吃的问题是最深刻的,从一年春节吃一次鸡,到半年吃一次鸡,到一个月可以吃一次鸡,再到1周吃一次鸡,后来随时可以吃鸡。
餐桌上的鸡肉。受访者供图
2017年12月17日,山东烟台,玩家参加第二届B5电竞“吃鸡”大赛。
@贰拾
我父母工作忙,小的时候自己经常靠热剩饭解决三餐,因为怕火,现在也不会做饭。
零几年的时候,很少有机会“下馆子”,后来家附近开了几个苍蝇小馆,很快进化成连锁餐厅,有些连锁餐厅有了自己的外卖菜单,每次都要和外送客服打电话沟通订餐。之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有了外卖APP,动动手指就可以下单,还能实时看送餐员的位置变化。从一开始只有一两家熟悉的外送,到现在全城送、闪送、跑腿购,什么都能满足。
婚俗:不同时代的“三大件”
中国人传统的结婚“三大件”,几十年来经过了数次更迭,悄悄见证着这70年来的变化。
@澳菲特集团
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
如果是上海牌石英表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很拉风”。
到了80年代,要求更高了,必须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哪家如果少了一样,街坊邻居会觉得男方没钱。
90年代结婚的人,除了有房,男方还得准备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录像机这“三大件”,最好还配有摩托车,就算是豪华迎娶女方。
而现在“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
2019年8月6日,山东聊城,展出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栋
我们弟兄三个,分别生于69年、71年和75年。
老大结婚,花7千多买了个大件SONY录放机,老二结婚,花6千买了个菲力普6碟连放的影碟机,我结婚时,这些都已经不能算“大件”了。
1987年,爸爸工作单位配装了轮盘拔号电话机, 1998年,我二哥送爸爸一部9字开头的模拟信号大哥大,2000年,我有了自己的传呼机,次年买了第一部手机,价格约两千,入网费一千五。
1979年我家住的三家合伙房,买了SONY 14寸黑白,《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影片,吸引了众多邻居,导致晚饭后家门不能关,每天看到雪花点满屏后才关机。
1984年我家住上三居室独立厨卫,更换SONY 18寸平面直角电视,为此妈妈还专门去布料市场订做了平绒套子。
1995年我们搬进三室两厅,现在我买了复式住宅。
@大哥的传说
小时候上厕所用的纸是用过的作业本或是报纸,后来用的是柔软的卫生纸,到现在使用自动温水冲洗。
@威海
最大的变化就是一分钱没有了,当年的一分钱可以买好多东西。
本次征集由洋葱君联合腾讯新闻(qqnewstiejun)、凤凰weekly(phoenixweekly)共同发起。
▼
70年,哪一刻你觉得生活起了变化?
来源: 剥洋葱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