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韩复榘在中原大战的烽火狼烟中,接任山东省主席,此后他一直在这个位置上,维持着半独立状态,积极建设大山东,直到1938年因抗日不力被蒋介石枪毙。
统治山东期间,韩复榘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是由 “胶东王”刘珍年发起的。
刘珍年统治胶东12县,手下有3万多精兵,在山东省搞割据,不把韩复榘放在眼里,时刻欲取韩复榘而代之。
韩复榘什么人?连老冯都被他耍得自抽嘴巴子,可知其人精明阴狠,他是绝对不会容忍刘珍年威胁他的统治的。
刘珍年呢,也不是孬货,他是从张宗昌手下摸爬滚打逆袭起来的,目空一切,胆识过人,是一名久经考验且野心勃勃的小军阀。
一山不容二虎,为争夺山东霸权,韩复榘和刘珍年这两个狠人,爆发了战争。
这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不仅把蒋介石、张学良(华北名义上的老大)卷了进来,还被日本加以利用,影响了国联对中日问题的调查,让中国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局面。
01
韩复榘是历史热门人物,他的主要事迹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
刘珍年很多人比较陌生,需要重点说说(可能有点跑题,但懒得分两篇写了)。
刘珍年,字儒席,河北南宫人,1897年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
破落的地主也是地主,在子女教育方面还是比较有远见的。刘珍年6岁入私塾,16岁进县立中学读书,期间他父亲去世,寡母含辛茹苦供养他,希望他毕业后在学堂当个教书先生,钱多事少离家近,还稳定。
但刘珍年志不在此,他天生有一股野性,对读书不感兴趣,喜欢舞枪弄棒,中学毕业后,他报考了保定军校。
刘珍年喜欢舞枪弄棒,但奇怪的是,他的运动神经并不发达,在军校期间,他因器械和体操科目不达标,常常被教官责罚。
别的同学吃完午饭回来,看见他还在操场操练,就围观嘲笑他,刘珍年很淡定地说道:我来此间只为学万人敌,诸位以区区体操小道论长较短,恐怕日后止步于连、营长耳。
把自己的弱项解释得如此清新脱俗,这厮可能是项羽的粉丝。项梁教项羽读书学剑,项羽认为读书只能用来写名字,学剑只能用于单挑,嚷嚷着要学万人敌——兵法韬略。
刘珍年认为体操做得再好,也就能当个连长、营长,没前途。
远的不说,就说吴佩孚,当年在武备学堂也做不好体操,经常被德国教官用步枪压在身上规范动作,后来吴佩孚成了吴大帅,那些嘲笑他的人,有几个超过他的?
相比器械、体操科目,刘珍年更喜欢战术战略课,钻研得很深,
当时军校的教材很多源自日本士官学校的教材,刘珍年认为这些教材照搬日俄战争的经验,陈旧老套,不适应中国战争的特征,于是,他在课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兵书,分析经典战役成败得失。
1921年,刘珍年从保定军校毕业后,投入了奉军李景林部,从低级军官干起,一步一步往上爬。
1925年12月,冯玉祥国民军攻打直隶督军李景林,李景林扛不住,与山东督军张宗昌组成联盟,成立了直鲁联军。李景林失败后,刘珍年先后投靠褚玉璞和张宗昌。
刘珍年所在的旅(刘任旅长),隶属于直鲁联军第二军,军长张敬尧,副军长班茂波。
刘珍年对这两个上级非常鄙视:“张敬尧瞪圆眼睛一副流氓腔调,满嘴胡说八道,难为他怎么做督军的!”“老班一天只会胡吃闷睡,像头笨猪,这等人物居然都带兵当统帅。”
这个评价虽然很尖刻,但很准确,因为除了刘珍年之外,在座确实全部都是垃圾。
1928年4月,蒋介石启动二次北伐,直鲁联军节节败退,张敬尧、班茂波玩不转了,主动将残部交给刘珍年。
有部下劝他说:张、褚覆灭在即,咱们何苦接这个烂摊子?
刘珍年豪言:前汉亡去有后汉,他们不干咱们干!吾辈学当致用,建功立业,此其时也。
当时,直鲁联军十几万大军溃败,日本人又出兵占领济南,迫使北伐军绕道北上,鲁东地区乱成了一锅粥,兵匪混杂,各种势力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展开了无序混战。
刘珍年将2000多残部整编成了一个团,在他的调教下,这个团战力非常强悍,大肆吞并、收编直鲁联军散落在胶东地区的残部,在一众败军中逆势而起。
通过残酷的征伐,刘珍年先后消灭和吞并了大小7股军事势力,将部队扩充成了5个步兵师,另有骑兵、炮兵、特务3个团,工兵、辎重、通信3个营。
统治地盘包括蓬莱、福山、黄县、招远、栖霞、文登、掖县、莱阳、牟平、海阳、荣成、平度12个县。由此,刘珍年成为割据胶东的三线小军阀。
期间,刘珍年与保定校友陈诚取得联系,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02
刘珍年艰苦朴素,吃饭从不讲究,粗茶淡饭就能凑活,部队每到一地,兴办教育,挖河修路,他重视部队纪律,能体察下情,但驭下严苛,做事决绝。
他还喜欢自己写军歌,创作小册子,对士兵进行精神教育,部队都佩戴着“不害国,不扰民,不怕死,不爱钱”的臂章。表现得很进步。
这些做法,有点像冯玉祥。
陈诚是这样评价他的:儒席很能干,不过对外场面怕耍不圆,另外听说他驭下手段有点像冯焕章,威过于恩,权过于诚,长久恐不可持。
意思就是说,刘珍年很能干,但场面上不够圆滑,对待部下有点冯玉祥,威慑大于恩惠,权术多于诚恳,恐怕混不长久。
刘珍年听说此事后,反唇相讥:辞修何所知,他不过是因人成事,寄人篱下混完冷饭吃而已。讽刺陈诚攀上蒋介石这棵大树,寄人篱下混冷饭吃。
割据胶东后,刘珍年积极整军经武,他把持税收,进口军火,编练精壮,裁汰老弱,创建了军械厂、印刷厂、军官学校,对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势头很猛。
伴随实力的增长,刘珍年也愈发狂妄,他曾叫嚣:我们若有三万人马,便可横行域中。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拥有3万多精兵的刘珍年,成了津浦线战场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蒋介石以上将军衔和30万现款拉拢他,要求他支援韩复榘,进攻晋军,阎锡山送来100支冲锋枪和10万发子弹,要他抄韩复榘后路。
刘珍年对金钱和军火来者不拒,但拒绝站队,他认为蒋冯阎混战是狗咬狗,帮哪一方都不光彩。
乱世,小军阀必须有靠山,把各方关系都维持好,这样才能为自己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哪怕是夹缝中的生存空间。没有靠山还特别拽的人,容易引起各方的敌视。
刘珍年作壁上观,不仅得罪了韩复榘,也得罪了冯玉祥、阎锡山。
1930年9月,国民政府改组山东省政府,以韩复榘取代陈调元,任山东省主席。
陈调元世故圆滑,对刘珍年在山东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韩复榘不同,他是非常强势的狠人,绝对容不下刘珍年。双方明争暗斗不断。
韩复榘曾多次派人打入刘珍年内部,但所派之人不是被暗杀,就是被赶回来。
韩复榘又向国民政府告状,指控刘珍年不服从省政府命令,搞独立王国。
但蒋介石对此不置可否,他的内心戏估计是这样的:刘珍年在胶东搞割据你受不了,你老韩在山东搞割据,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出于对韩复榘的不信任,蒋介石希望刘珍年监视、牵制韩复榘。
有了蒋介石的纵容和支持,刘珍年更加有恃无恐。
他在自己的地盘内截留税收,委派县长,还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派人策反韩复榘的部下,并经常在军费问题上向山东省政府发难,大有冲出胶东,取韩而代之的势头。
刘珍年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若交给我一省或一国,无论军政,都不在话下,必能臻于治境。
可见,其志不在小。
03
刘珍年这么猖狂,韩复榘为何不带兵灭了他?
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可以得知,不是韩复榘不想,而是他不能。
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和张学良这两个大赢家划黄河而治,韩复榘既面临张学良的强大压力,又不被蒋介石所信任,处境很孤立。
另一方面,韩复榘在战争中损失不小,需要时间恢复,而且,他刚坐上山东省主席的位置,根基不稳,需要时间巩固。
如果此时和刘珍年火并,很容易被张学良或蒋介石渔翁得利。他需要等待,一边积蓄实力,一边搞定蒋介石或张学良,待时机成熟再发飙。
在此期间,他必须隐忍,以前在老冯手下隐忍那么多年,现在再忍一忍又何妨?
隐忍和预判,是韩复榘成功的秘诀,西北军那么多猛将能人,最后只有他老韩混的最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韩复榘积极镇压山东境内的革命活动,逐渐取得了蒋介石的谅解,坐稳了省主席的位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实力大减,人人喊打,对山东已构不成威胁。
趁张学良陷入低谷之际,韩复榘积极与之靠拢,获得了张学良的好感,此举是争取外部支持,以抗衡蒋介石支持刘珍年。
1932年8月,韩复榘所期待的时机已然成熟,他已经在山东站稳了脚跟,麾下有近6万人,还取得了张学良的支持,完全有把握灭掉刘珍年。
兵马未动,口水先喷。韩复榘命人在各大媒体上制造山东政权应当统一的言论,剑指刘珍年搞割据,企图占据道义制高点,从舆论上打击刘珍年。
之后,他亲自跑到泰山,向隐居在此的老领导冯玉祥请教,冯玉祥指示:速战速决。
攻打刘珍年,唯一的变数的是蒋介石,蒋介石在豫东、苏北部署了由刘峙统帅的10万重兵,随时可能干涉山东战事,只有速战速决,才能赶在蒋介石干涉之前,造成既成事实。
韩复榘磨刀霍霍向猪羊,所缺的只是一个出兵的借口。
借口很好找,刘珍年以12个县的财力,供养了3万多器械精良的军队,还在大搞各种建设,钱从哪里来?
收税,各种苛捐杂税,除了田赋之外,还有渔盐、烟酒、屠宰、硝磺、印花等多至数十种税,有时甚至用绑票的办法向富户勒索巨款,盘剥程度比当年混世魔王张宗昌还厉害。
胶东12县的财力,支撑不了刘珍年的雄心壮志,民众揭竿而起,反抗横征暴敛。
对此,刘珍年就一个字:杀。
看看刘珍年以前的言论,再看看他眼下的行为,觉得很荒诞。
胸怀天下,雄心壮志,听起来很崇高,可是为了达成目标,不计较小民的生死利害,将小民的牺牲视为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此,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干坏事。恐怖如斯。
董卓曾经为这种行为做过代言:吾为天下计,何惜小民哉?
04
刘珍年在胶东的暴行,为韩复榘发飙提供了口实。
山东省政府致电国民政府,痛斥刘珍年五大罪状:把持民政、扰乱财政、破坏建设、摧残教育、朘削实业。
韩复榘打起了 “为民请命”的旗号,声称要驱逐刘珍年,解民痛苦。他还利用胶东土匪兴起,以协同剿匪为名,派军队向胶东开进。
刘珍年见韩复榘来者不善,调兵遣将,准备迎击。
韩复榘以刘珍年拒绝省军到其防区剿匪为名,摆出了进攻态势。
一时间,胶东半岛战云密布。
9月17日夜,韩军在昌邑向刘部发起进攻,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
韩复榘这次带了近6万军队,可谓倾巢而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掖县,一路进攻平度,两军几乎会师烟台。
对于韩复榘的进攻,刘珍年很淡定,他认为此战自己占有优势,韩复榘必败无疑。
刘珍年是这样考虑的:中原大战后,人心思定,韩复榘这时候发动战争,必遭全国反对;自己在胶东经营5年,对这一带地理很熟悉,而且是防守方,本土作战,占尽主场优势;蒋介石也支持自己。
兵力方面,刘珍年估计韩复榘有4万多人,留下看家的,能投入胶东战场的不超过3万人。韩的这点人数量和战斗力都不如自己(刘珍年约有3.5万人),简直是上门送死。
刘珍年一面赶赴前线指挥作战,一面急电蒋介石、何应钦报告自己挨打,请求中央做主。
蒋介石对韩复榘先斩后奏非常生气,要求双方立即停战,等待中央处置。
同时,他急调刘峙所部从徐州北上,商震所部从河北南下,企图以南北夹击之势,震慑韩复榘,为刘珍年撑腰。
刘珍年有靠山,老韩没有吗?
这时候,张学良在北平发表了支持韩复榘的通电,还派出了一个炮兵团增援韩复榘。
张学良的卷入,使得山东局势更加复杂,战争有扩大化的趋势。
全国各界纷纷呼吁,强烈要求和平解决山东争端,防止日本趁机扩大侵华。
国际方面,此时正值国联调查九·一八事变的关键时期,国际舆论对日本十分不利,韩、刘战争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力,客观上帮助了日本。
战争还影响了国联和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观感,本来大家挺同情中国这个弱国的,但中国自己不争气,国难当头不思团结御侮,三天两头打内战,简直是东亚和平的障碍,日本人打你们,你们不该反思吗?
资深外交家顾维钧、中国驻日内瓦代表颜惠庆,以及中国驻各国公使,联名致电冲突各方,呼吁国难临头之际,各方摒弃私利,顾全大局,一致对外,并警告:如果自己不自爱自重,而求人援助,必不可能。
在国际国内舆论压力下,蒋介石决定放弃武力,以调停方式解决韩刘争端。
05
韩复榘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不成功,刘珍年准备充分,部队顽强善战,远超韩复榘的估计。
不过,他速战速决的目的,是防止蒋介石干涉,既然蒋介石在舆论压力下放弃武力干涉,那老韩也就不急了,他可以慢慢和刘珍年耗。
9月21日,蒋介石派人分别会晤韩、刘,进行调解。
韩复榘阳奉阴违,他象征性地撤回了部分军队,暗中集中优势兵力,对刘军发动了猛攻,双方在掖县、莱阳展开激战。
韩复榘兵力占优势,刘珍年无力处处防守,于是主动放弃了大部分地盘,将兵力收缩至掖县、莱阳、栖霞、牟平4个县。
刘珍年收缩战线后,单个战线的防守兵力大为增强,韩复榘的军队屡攻不下,战局呈僵持状态。
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时,就以善战闻名,所部皆是西北军精锐,刘珍年能以劣势兵力和老韩打成平手,可见其战力非寻常军阀可比。
韩复榘派人上庐山,商请解决山东问题的办法。
蒋介石拿出了一个方案:缩小刘部防区,刘珍年将胶东行政权移交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政府每月拨给刘部14万元军饷。
韩复榘断然拒绝,他认为刘部损失殆尽,已无保留的必要。
10月上旬,张学良支援的炮兵团赶到了战场,在重炮的轰击下,刘军的所有防御工事不堪一击,处境急剧恶化,僵持状态眼看就要打破了。
此时,蒋介石、何应钦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停战命令,并派代表到前线监督两军停战。
10月11日,韩复榘发表了《致胶东父老书》,称:一日不去刘,良心所不安,已下除刘万分决心,决不半途中止。
老韩豁出去了,老蒋的面子也不给了,誓与刘珍年死磕到底。
10月19日,何应钦又提出了一个方案:把莱阳、牟平、福山、掖县、栖霞划为刘军防区,所有政权移交山东省政府,韩军撤回原驻地。
韩复榘的目的是把刘珍年彻底消灭或者撵出山东,何应钦的方案完全不对他的胃口。
2天后,韩复榘分别致电国府主席林森、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行政院代院长宋子文,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我辞职。
辞职是假,摊牌是真。
我撂挑子不干了,你猜我的6万大军会闹出啥动静?有我无刘,有刘无我,你们选一个。
韩复榘的辞职通电,引起了轩然大波,蒋介石、张学良以及其他军政要人,纷纷挽留。
山东商民代表质问国民政府:中央不在乎韩复榘,难道不为山东考虑?即使不为山东考虑,难道不为大局考虑?
至此,蒋介石也无奈了。韩复榘不肯妥协,他又不能动武,思来想去,只能把刘珍年调走。
刘珍年见大势已去,致电南京,表示愿意撤离山东,另谋发展。
韩、刘之战,以韩复榘的胜利告终。
06
最后说一下刘珍年的结局。
刘珍年申请调走,蒋介石问他想去什么地方。
刘珍年说调到海州、徐州、豫东、豫西都行,蒋介石说这些地方都有驻军了,你再想想。
刘珍年表示:除了到江西与红军作战外,其他地方都行。
蒋介石想把他到湖北随县、枣阳一带,湖北省主席夏斗寅和湖北人民坚决不答应:这货就是灾星,到哪里哪里就倒霉。
蒋介石把他改调宁波,又遭浙江人反对。最后好说歹说,才把他安置在温州。
刘珍年离开胶东,犹如猛虎离开了深山,外面的世界他玩不转。
此时已不再是军阀混战的年代,三线小军阀在国民政府统治腹地,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蒋介石以江南多山多水为由,把刘珍年的精锐骑兵团留在了蚌埠,之后又将其精锐的第3旅调到福建,加以分化收买。两招下来,刘珍年的实力就去了一半。
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梅雨季节,刘珍年所部怨声载道,其中1个营在浙江泰顺哗变,抢劫商民,逃往深山当土匪。后来刘珍年亲自出马把这伙人拉了回来,但这次哗变成了日后蒋介石弄死他理由。
当然,他真正丢命的原因,是对蒋介石不满,因而满腹怨言,抗拒命令,甚至从事通共反蒋活动。
1935年5月,刘珍年因“纵兵秧民”等罪名被判处枪决。
他被枪毙时,没有一个大佬为他说话。
陈诚被他怼过,张学良看他不爽,孔祥熙更是恨他恨得牙痒痒(截留税收,打砸海关),冯玉祥和阎锡山中原大战被他耍过,这两系人马也不会为他说话。
没有背景的小妖,杀了白杀。
【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第08卷》
《“胶东王”刘珍年之死》
《论1932年山东韩刘冲突的制约因素》
《民国小军阀胶东王“刘珍年”的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