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0月,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从上海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经湖北乘船进入四川。在此行程中,他拍摄了三峡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和繁芜粗砺的百姓生活。我们跟随他的镜头,一起去感受150年前的三峡魅力。
1872年2月7日,汤姆逊在湖北宜昌雇了一艘快船和24名船工,开始向四川进发。当天进入西陵峡,他立即被峡江风光深深地震撼:“河道深邃清澈,两岸绝壁兀起,遮天蔽日,天空又时常阴云密布,更增添了几分幽暗。”
青滩长约1.5公里,悬岩峭壁,临江矗立,江床狭窄,暗礁林立,水流沸腾,漩涡无定。汤姆逊为了拍摄这张照片,可谓费尽周折,因为岸上的村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邪恶的事情,居然用笔以外的东西制造图画”,准备朝他扔石块。他快速地拍摄了这张照片,顶着一片咒骂声躲进船舱。
汤姆逊在峡江两岸的江滩和悬崖上,看到很多粗陋的小屋,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的日子非常贫困,居住条件简陋,仅以木材和芦苇搭建成草棚,遇到大风,很可能被掀翻。
相比于江滩的草棚,洞屋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栖居之所。洞屋往往位于难以到达的悬崖上,背靠山洞,在洞口用木板或竹子建一面墙挡起来,内部则是烟熏火燎,通风较差。
这里的百姓吃苦耐劳,大多以捕鱼为生,还有一些人在附近的采石场工作。汤姆逊看到:“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岩石表面稀薄的土壤都被刮下来种上了庄稼和蔬菜,终日精心照料,长大直至长成。这真是从石头里要面包。”
巴东附近有很多煤矿,矿工以倾斜的角度挖入岩层,不挖竖井,也不需要通风系统,开采方式很落后。他们进入矿井后,将一盏小油灯绑在头上照明,每天早晨7点开始挖煤,一直干到下午4点,挣得300文铜钱。
运煤工将挖出来的煤运出矿井,每天能挣200文铜钱。
他们将刚挖出来的劣质煤打碎,与水混合,用模子定型,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运往城镇销售。
2月18日,汤姆逊一行进入巫峡。他记道:“江水在这里十分平静,峡谷入口处跃入我们眼帘的或许是这一路上最美的景色。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前方最远处的山峰就像一颗切割过的蓝宝石,雪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悬崖和峭壁的颜色渐渐变深,直到与近处醒目的光影融为一色。”
汤姆逊抵达四川巫山县后,本来计划继续西行到达夔州府,但他遭遇了恶劣的风暴,不得不中止行程,返回到长江下游。因此,汤姆逊的三峡之行不完整,他走过了西陵峡和巫峡,遗憾地错失瞿塘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