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袁枚在他自己记录诗歌随感的《随园诗话》中提到过两幅很有趣的对联。
两幅对联分别挂在清朝两个著名宰相的菜园子外边。
哪两个宰相?对联的内容又与菜园子有什么关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第一位宰相是乾隆时期的汉族名臣于敏中。于敏中是少年进士,在政治和文学上又很得乾隆皇帝的欣赏和喜爱。自然在政途上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宰相和封疆大吏都做了个遍。
但这种人生没什么坎坷的人物往往会在后期暴露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迷失自我。因为金钱和地位来得都太容易了,所以也不会太去珍惜,稍微受一点诱惑,就容易做出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事情。
他在世的时候顺风顺水,除了父母逝世回家办丧事违反了规矩被人举报过,没有闹过别的风浪。可是他身死之后,先是查出了他家里藏有两百多万两白银,一看就不是一个正经官能积累起的财富。
后来,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省一个大的贪污案子败露,调查一年多以后,处死56人,流放46人,涉案金额也有两百多万两白银。乾隆立刻意识到,这件案子背后真实的操控者,正是不久前故去的于敏中。
乾隆毕竟还念着于敏中的好,于是下了诏书:于敏中“宣年力久,且已身故”,“朕不忍追治其罪”!就这样把他的罪责遮掩过去。但最终,乾隆五十一年,还是下诏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
这就是随园诗话中”于耐圃相公“的故事,我们来看他写的楹联: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
此联如何,我们先按下不表,还是将另一位乾隆名臣的菜圃对联看完,再做比对。
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对联云:“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两人都用真西山语;而胸襟气象,却迥不侔。
要读明白这两联,首先要搞清楚袁枚提到的这个”真西山“是谁。网上查阅过资料,这里的真西山是南宋名臣,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号西山。
他对菜园子有过这样一段言论:“真西山论菜云:**‘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余谓百姓之有此色,正缘士大夫不知此味。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则当必知其职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无饭吃。”
上述两个菜园子的对联,也都是围绕着这一句话发挥而来。了解完背景,再来看这位鄂西林相公又是何许人也。
鄂西林,即鄂尔泰,为康乾两朝重臣,最大的功绩是完成了西南数个省份的改土归流,彻底废除了边疆地区落后的土司制度,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仕途并不如于敏中那样顺利,37岁才担任内务府的员外郎,曾写过两首诗“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以及“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可见当时对自己的前途是很悲观的。
这一点上,就与于敏中形成了对比,他是经历过挫折困顿之人,这些经历也都忠实地反应在了对联上。
袁枚对于敏中及鄂尔泰对联的评语是“胸襟气象,却迥不侔”。根据前后的排布关系,很明显是偏向鄂尔泰的,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简单,鄂尔泰的联中有苍生,于敏中的对联中却只有自己。比起来,自然是鄂尔泰的对联更加有家国情怀,更加悲天悯人,同情苍生。而且从两人生平来看,鄂尔泰没什么黑点,于敏中死后却身败名裂,似乎也是鄂尔泰更值得支持一些。
但我却觉得两人之优劣并没有那么绝对,于敏中的对联中就真的只有自己吗,好像也不尽然。“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
现在的我正是应该知道“菜味”的时候,这是暗示自己已经当官了;当年我也曾经咬过菜根,我觉得是在说明自己无论做官与否都还是接地气、了解民间疾苦的。
对《随园诗话》中提到的这两联“菜园子对联”,大家有什么灵感或者感想嘛?
文章的结尾也给大家出一个题目,用真德秀“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这一句句意,也给自家菜园子写一副对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