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除忧虑的角度来说,渡己不如渡人,多关心他人能够让自己开心;但从多管闲事的角度来说,渡人不如渡己,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你真心想要渡人,但是别人不懂感恩,把你的好意当成驴肝肺,你就不如渡己;第二种情况,别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你非要横插一脚,同样是渡人不如渡己。
在《美好的人生》一书中,有个叫约翰·华纳梅克尔的人说:“我20年前就知道指责别人完全是一种类似白痴的行为,我从不抱怨,每个人所拥有的智慧是不同的,要战胜自身的缺陷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番话所要表达的就是“渡人不如渡己”,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批评常常会让员工、家人、朋友的情绪变得很糟糕,并且于改善局面没有任何效果,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席莱所说:“人们十分渴望别人的认可,同时也十分恐惧别人的指责。”
然而现实中有的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想要改变他人,却不懂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不去弄清楚别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是一厢情愿认为自己没有错,给别人下命令,还要求别人必须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这种强人所难的做法,很难让自己得偿所愿。
朋友兰兰说她婆婆就属于强人所难的人,当初她娘家破产以后,婆婆命令她老公退婚,自认为儿子会乖乖听命,结果却事与愿违,被儿子告知:“我现在无论如何不能退婚,患难夫妻才能相伴一生,她现在是最无助最需要我的时候,如果我在这时候落井下石,就不配为人。”
结果可想而知,婆婆想通过支配儿子的婚姻获得满足,想要彰显自己作为母亲的权威,想举着为儿子好的旗号自鸣得意,谁知却被拒绝了,而且儿子宁愿护着她看不起的媳妇,也不愿意听自己这个母亲的要求,她恼羞成怒是难免的。
她从儿子这里无法得手,就亲自找到兰兰,要求兰兰退婚,依然没有得逞。之后兰兰不仅跟她儿子结婚了,而且为了摆脱她的束缚,他们夫妻俩一直都不愿跟她来往,相比之下,他们懂得“渡人不如渡己”的道理,觉得与其浪费口舌跟婆婆争辩,倒不如通过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从而让婆婆闭嘴。
戴尔·卡耐基在《美好的人生》中引述白朗宁的话说:“一个人懂得先从自己身上寻求改变,规劝和批评别人前先让自己尽善尽灭,他就一定会是个有用的人。”放眼去看有所成就的人,或被人称赞的人,无一例外都懂得反思并改变自己,既明白什么时候“渡己不如渡人”,又明白什么时候“渡人不如渡己”。
如果你也想做个有用的人,如果你不像犯兰兰的婆婆那种错误,不想因为自己的自私而让自己无依无靠,希望你能做好以下两件事。
渡己不如渡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自私,总是忧虑,总是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活得不开心,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渡己不如渡人”,把你用于胡思乱想,顾影自怜的时间拿去助人为乐,不仅能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同时还可以消除疑虑,达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要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要懂得判断别人是否值得你帮助,只要别人不是坏人,只要别人懂得感恩,不管比你条件好还是条件不如你,不管帮助别人能否得到好处,只要没有坏处,只要对方不反咬一口,不把你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你都可以坚持“渡己不如渡人”的原则。
就像西奥多·德莱塞所说:“只要我们想从生活中得到哪怕一丁点乐趣,就不能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而应该多为他人考虑,因为乐趣只能来自你和他人之间的互相关怀,帮助他人可以让你心灵充实。”
渡人不如渡己,勤于反思改变,获益良多。
马可·吐温曾经肝火很旺,他信中的文字火气之盛足以烧焦信纸,比如有一天他给招惹了他的人写信说:“应该给你准备一份死亡埋葬许可,只要你开口,我一定会尽力帮你搞到这份文件。”还有一次,编辑想改他的拼写和标点,他用命令的口吻在信中说:“校对时必须一字一句按着我的底稿去做,把我的建议你已经烂掉的脑子里。”
他之所以没有因此惹上麻烦,是因为这些信都被他的妻子从邮箱里取了回来,一封都没有寄出去。很明显,他的妻子比他更懂什么叫“渡人不如渡己”。有人可能会说大文豪马克·吐温能有什么不对,而事实上,他动不动就乱发脾气,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别人按自己说得做,就是最大的错误,因为自己并没有因为发脾气而获益,反倒对自己的身体不利。
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兰兰的婆婆也是一样,儿子和媳妇真心相爱,并没有什么错,她却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这个指责那个,不按她的要求去做,她就大动肝火,这实在不是一个有智慧的老人该有的表现。
就像卡耐基在《美好的人生》中说的:“你是否也在规劝别人做一些调整?你可以这样做,因为你有这样的权利。不过我同时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先从我们自身着手,因为这比起有意改进别人,会让你获益更多,所冒的风险也更小。”用于提醒兰兰的婆婆就是:人到晚年,渡人不如渡己,早明白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