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曾候乙编钟

时间回溯到1978年,考古人员在湖北随州发现了一处墓葬,从该墓葬出土的文物高达1.5万多件,其中古代乐器占到125件,当中有一套令世界音乐史上为之一震的乐器–曾候乙编钟。

它之所以让世界为之动容,首先是它庞大的体型,大大小小的编钟加在一起共65个,按形制、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可分成八组,分别悬挂在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呈曲尺形。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编钟的总重量达2.5吨之多,钟架及其配件重约1.8吨。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其次是极富科技含量的设计,经过实际测音,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而且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至今还能演奏出各种曲调,独奏、合奏、伴奏都没问题。

编钟在我国出土的文物器物中不算罕见,但是数量如此之多,体积如此庞大,又富有科技含量的编钟就少见了。

这套庞大的编钟为何出现在曾候乙墓中,按常人思维,无非就是热爱音乐,曾候乙很可能是一名音乐发烧友。其次,这也是他身份高贵的象征,没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谁会劳民伤财地为你打造一套编钟随葬。再次,根据墓葬中的竹简记录,在65个编钟当中,其中一个铭文注明出自楚王赠送之礼,这至少说明编钟在那个年月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送钟在我们今人看来似乎很不吉利,但是在战国时代,楚王送给曾候编钟,很可能是个顶级礼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先秦时代的乐与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乐器不只是娱乐工具,不只用来听“音”,还将“乐”与“德”结合在了一起。

礼仪文明在夏商周得到了辉煌的发展,随着周朝的衰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春秋战国时代,礼仪文明亦随之走向危机时期,即礼崩乐坏。礼仪文明的危机,如果按照老子的看法,根源在于失德。正因为失德,所以才提倡起了仁义教化这一说。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发掘中的曾候乙墓葬

在《史记·乐书》中这样描述音乐:“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者也。”,意思是音乐的作用在于,可以让人的血脉流通,也可以调理人的精神和心性。由此看,音乐的本质在于教化,故曰“礼乐”。

在古人眼中,音和乐是两个层次的品级,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是表达乐的的最低层次,不管你什么学历,识不识字,都能感知到“声”,它是一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为了通过声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情感,七声音阶应运而生。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墓葬近景

通过错落有致的七声音阶创作乐曲,赋予不同的调门和旋律,从而表达人们丰富而复杂的心声和情感。这样“声”就有了审美价值,有了美感,“声成文,谓之音”。

“音”,从广义上讲,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音乐。音乐的种类有很多种,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情绪,悲伤的,狂躁的,庄严的,委婉的。但不同的音对人的影响也不同,听古典乐与听摇滚乐的人,多半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为了发扬音对人影响优越性的一面,《礼记·乐记》说“德音之谓乐”,或者说“德音雅乐”。从而将音提高到了另一个层次,即“乐”,所谓乐,就是那种能够体现道德教化的“音”,才有资格被叫作“乐”。“乐”重在陶怡人的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对社会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指引,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道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只有德,德者,得也。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音生于心,乐通于理,知声不知音者犹如禽兽,禽兽也懂听声儿。知音而不知乐,顶多算是庶民,庶民们没有机会接受音乐教化,只能停留在音的层次上。唯有君子懂乐,他们是有学问、有品位的精英分子。

因此说,声是一个指引,由辨声入音,由辨音而知乐,由辨乐而知政道。不懂声的人,不用与其谈论音,不懂音的人,不用与其谈论乐。懂得乐的人基本也就懂得礼了。礼仪和乐理都懂的人,谓之德者,有德才有得。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甬钟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礼学资料的汇编,是研究先秦时期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根据《礼记》的记载,我们再去理解曾候乙墓出土的大型编钟,恐怕不能单纯的停留在听“音”的层次上,而应该把它提升到“乐”的高度上来。

根据曾候乙编钟中的一件镈钟上的铭文记载,这件镈钟是楚惠王专门为曾候所作的祭器。根据战国时代的“礼乐”精神,楚王送钟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在向曾候表达一种敬意,意在赞赏曾候的君子之德。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曾这个诸侯国,学者们没有在史料中找到出处,但还是有迹可寻。镈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是楚昭王的儿子。楚昭王与随国有一段故事,曾国与随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同为姬姓,有学者认为随国就是曾国。因为在历史上一国两名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晋又称唐,韩又称郑。曾候乙墓出土于随国领地也解释得通。

这个随国在《史记》和《楚世家》都有记载。话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都城,吴国重臣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为报杀父之仇,伍子胥掘了楚平王的坟墓,并鞭尸,后抛于荒野。破城时,楚昭王从国都逃了出来,四处逃窜寻找落脚的地方。他先跑到云梦泽,被吴军追杀时受伤,又转到郧国,被拒收后,又奔往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随国国君接收了楚王,即使面对吴王阖闾的重兵压镇,也没有退却,为楚国大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楚军大败吴军,楚昭王又回国复了位。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几乎尽灭于楚,而唯曾国独存,很可能是因为曾候与楚王的这段缘分。

在曾候乙墓葬中,除了一件镈钟,还有大量楚国的王、太子和大臣们所馈赠的礼品,这说明曾国和楚国有着十分友好的往来关系。

对于这件镈钟,目前认同的看法,认为是楚王赠送的镈钟是独立于其它64件编钟之外的乐器。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并不合理,结合乐礼之德,楚王奔随的历史记载,以及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楚国贵族的礼品,可以推测整套编钟均由楚王赠送。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理由有四,第一,从镈钟摆放的位置来看,它是与这些编钟摆放在一起的,上面没有刻乐符相关铭文,而是记载了出处。换个角度理解,镈钟铭文的记载是对于整套编钟的记录,而不只是针对于镈钟本身一件而言。

如果楚王赠的镈钟仅此一件,完全可以与其它乐器置放于别处,为何偏偏要与这64件合放一处,这不能理解为巧合,或者有学者们认为的临时加进去的,这不符合逻辑。这只能说明镈钟在这套编钟中有着特殊的音乐功能,比如奏乐时先敲镈钟,代表节奏条理的开始,然后再开始打击其它编钟正式开始演奏,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镈钟

其二,从整套编钟的规模和设计来看,以楚国的经济和技术含量更有可能来铸造这样一套大型的编钟。史料中关于楚国的记载远远胜于曾国,楚国的实力远比曾国要雄厚。

其三,按照楚王奔随的故事来看,曾候的帮助对于楚国存亡的意义重大,曾候死后,楚国赠送一套这样的编钟,以示曾候通礼乐,有君子之德,代表着一位王对候的最高礼遇,理论上说并不过分。再从楚、宋两国国君亲自参加会葬来看,楚国相当看重与曾国的关系。

由先秦礼乐文明推测,全套曾候乙编钟65件,皆出自楚王之手

其四,目前出土的编钟也不只曾候乙墓一处,但为什么唯有曾候乙随葬的编钟最多?按照当时礼器、乐器、兵器等都是最常见的随葬品,曾候完全可以随葬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或者在件数上没必要这么多。65件全葬一处,这又只能说明65件是一整套,不可分割,并且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才作为随葬品。

综上所述,由先秦的礼乐文明,由声入音,再到音及乐,乐礼相通谓之大德,可以推测,曾候乙编钟不能只作为乐器来理解,而应与礼仪相结合。再根据楚国与随国/曾国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以及埋葬的位置等多种因素,可以推测,这套编钟65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楚国赠送的随葬品,既有政治意义,代表楚国与曾国亲密的同盟关系,也代表着楚王对曾候君子之德的赞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858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