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有书君说

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他们呼吁全国民众奋起抗争,发出“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呐喊。

这里面,有一位“及时雨大哥”。

他和周恩来等人,发起成立了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还和周恩来、罗亦农等人,领导、组织了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阶级第三次武装起义。

他用26岁的生命,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他就是赵世炎。

今天,让我们走进赵世炎的故事。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1901年4月13日,重庆酉阳龙潭镇上的赵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五个孩子。

赵家是镇上的大户,有200多亩地和一些商铺。

男主人赵从善是学徒出身,靠着精明能干,积累了殷实的家业。

他思想开明,家里的孩子们想做的事,只要是对的,他都会支持。

按照族谱,赵从善为这个新生儿取名为赵世炎。

赵世炎从小聪明可爱,嘴角时时带着笑意,十分招人喜欢。

他最崇拜的,是离家参加革命的二哥赵世珏。

加入孙中山同盟会的二哥,常常会从外地寄回一些介绍新思想和民族英雄的小册子,给赵世炎。

受二哥的影响,赵世炎早早在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在赵世炎就读的龙潭镇小学,他是第一个剪掉长辫子,以示与清朝决裂的人。

在他的影响下,学校里许多男孩子剪去长辫,女孩子也纷纷扔掉裹脚布。

赵世炎的离经叛道,让母亲惊慌失措,父亲却笑着夸儿子有志气。

20世纪初,似乎有散不尽的阴云,始终笼罩着中国大地。

就连本应很幽静的龙潭镇上,也暗流涌动,气氛紧张而压抑。

学堂里,赵世炎正上着一节特殊的课。

经常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地理老师,最后一次站在讲台,门外就等着准备缉捕他的差役。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大大画了一个中国地图,眼里闪着泪光,沉重地说:

“祖国,就像我们的妈妈。
可是她现在正在受苦受难,被瓜分,被奴役,被欺凌!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站出来保护她!”

讲台下,一片寂静。刚刚还打闹的孩子,好像一瞬间长大了许多。

赵世炎怒目切齿,带头唱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声音虽然稚嫩,但充满力量,仿佛要冲破长空,将阴云驱散。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赵世炎)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

他性格开朗,古道热肠,好像天生具有吸引力,使人愿意与之接近。

由于家道中落,赵世炎的生活费非常有限,冬天有时连取暖的碳火都烧不起。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经常拿钱出来帮助其他同学,被亲切地叫做“及时雨大哥”。

上学时,初次接触英语,赵世炎蹩脚的发音常常引得班里同学哄堂大笑。

他丝毫不觉难为情,依然大声读课文、背单词,一下课就往学校附近的教堂跑,跟里面的外国传教士学发音,有时睡梦中,还在喃喃地读着单词。

刻苦练习下,赵世炎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在一次外国友人参观学校时,赵世炎充当翻译,标准、流利的发音,让外国人刮目相看,连连说赵世炎使他对中国青年有了新的认识。

学校里,赵世炎不仅成绩优异,对时事的分析也有独特的见解。

在投入新文化运动,结识李大钊后,赵世炎便成了李大钊的得力助手。

他主编的《少年》《平民周刊》《工读》等刊物,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旧制度对青少年的思想束缚和毒害,唤人觉醒。

在他撰写的文章里,公开评论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端,和青年们讨论中国的前途。

他在文章里写道,社会主义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会制度。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其中北师大附中的学生代表队伍,就是赵世炎组织的。

当时,北京的赵世炎、张国涛、邓中夏,天津的周恩来、张太雷,湖南的毛润之和蔡和森以及湖北的恽代英,都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和核心人物。

五四运动后,很多有志青年们纷纷走出国门,去探求救国图强的新道路。

1920年,赵世炎放弃了去北大上大学的机会,赴法国勤工俭学。

船上一同去法国的学生们挤在低等舱里,铺位破烂不堪,饮食也难以下咽。

远离家乡,在海上长时间漂泊,再加上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得学生们情绪低落,怨声载道。

为了安抚船上学生,赵世炎写了一首“邮轮歌曲”,并找人谱了曲,让大家一起传唱。

“山之涯,海之湄,少年中国短别离。短别离,长相忆,奋斗到底,唯有少年有此志气。”

简短有力的歌曲,既鼓舞了人心,又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次旅程的初心。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相比海上,到了法国后,学生们才真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他们每天工作强度非常大,赚的钱却很少,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赵世炎想了很多办法,改善大家的伙食,如“面包夹糖”“面包夹面酱”等。

他会在上工前,给下班回来的工友做好饭。

还风趣幽默地留下打油诗:“告尔瞎子,并致李斌,锅内洋芋,已经煮好。”

生活虽苦,但是有赵世炎在,学生们便会觉得有了依靠。

为了团结勤工俭学学生,赵世炎和李立三等共同发起创建了“劳动学会”,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演讲,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0年底,中国赴法学生达1600多人。

但是,由于经济萧条,失业风潮遍及整个法国,留法勤工俭学生陷入了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的困境。

无工可做的学生们聚集在巴黎华侨协社,每天靠着华法教育会借贷的5法郎维持生活。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又没钱看病,不少留学生病死。

这时,华法教育会突然宣布同勤工俭学生脱离经济关系,对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停发维持费。

留法中国学生三分之二以上都没有找到工作,维持费的停发,无异于将这些生活本已十分窘困的学生推入绝境。

留学生们在中国驻法公使馆发起了一场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斗争。

最终迫使法国政府答应给勤工俭学生,继续发放每人每月150法郎生活维持费。

经过这次事件后,赵世炎、李立三等人决定联络在法国的其他革命力量,共同研究问题,共同革命。

1921年春,赵世炎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员早期组织,取名为“少年共产党”。

在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上,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3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李维汉负责组织。

1926年,赵世炎回国后,被派往上海组织工人运动。

他被任命为江浙区委兼上海区委组织部长,和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化名为“施英”,在工人中开展活动。

当时,工人们被资本家盘剥,切身利益,甚至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有工人灰心地说:“工人就没有出头之日,一旦出了头,就成了个‘土’字,要入土了。”

赵世炎听到后,对工人们说:

“工和人合起来,是一个‘天’字,出了头,便是‘夫’字,只要我们工人联合起来,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一番话说得工人们一扫低沉的情绪,士气激昂。

北伐战争期间,赵世炎组织上海工人阶级,配合北伐军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由于条件不成熟,第一次、第二次都以失败告终。

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组织了第三次上海工人大罢工。

他们先在工人中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组成了约3000人的工人纠察队,并秘密进行了武装训练。

这一天,80万工人宣告罢工,工人武装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了上海,取得胜利。

谁也不会想到,那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组织者“施英”,仅仅只有25岁。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赵世炎:26岁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却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胜利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分享,仅仅过了一个月,蒋介石便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收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武器,疯狂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

从1927年4月12日开始,三天时间里,上海工人便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上海的共产党员危机四伏。

赵世炎每次开完会,总是说:“让我先离开,把国民党特务、暗探带走,以免麻烦你们。”

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特务很快锁定了赵世炎的住所。

1927年7月2日傍晚,大雨滂沱,赵世炎打着伞向家中走去,而家中早已蹲守了抓他的特务。

由于风雨太大,以至于岳母从楼上推下花盆示警,他都没有注意到。

赵世炎被捕后,受尽各种酷刑,始终一口咬定自己是湖北人,叫夏仁章,来上海做生意。

连军法处长也觉得真假难辨,怀疑是不是抓错人了。

但是在叛徒的指认下,赵世炎最终暴露了身份。

面对敌人更加残酷的审讯,他只有一句话:

“你们只能捉到一个施英,但要想从我口中得到半点机密,那是枉费心机!”

自从身份被公开后,赵世炎自知必死,他把监狱当做战场,对狱友们说:

“一定要顽强地斗争,不要害怕,越怕越没有希望。”

“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会必须付出代价。”

赵世炎宁死不屈的气概,让国民党十分惊恐,更让他们感到可怕的是,连看守赵世炎的狱警也被感化。

淞沪警备司令杨虎胆战心惊地说:“这个人太厉害了,非杀不可,不然我们将来要吃他的苦头。”

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赴刑场前,系好领带,穿上半旧的西装,从容得好像去赴宴。

他边走边高呼革命口号,如同走上街头游行的学生。

赵世炎的英勇,让刽子手们不禁为之战栗,狂叫:“砍,拿刀砍。”

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枫林桥畔,赵世炎被杀害,时年26岁。

对赵世炎而言,理想是一缕晨光,可以驱散无尽的阴霾。

而他,始终是那个追光的少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8425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