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TDK
做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随着国庆70周年庆典的临近,2019年中国电影的“国庆档大战”也即将拉开帷幕,作为2019国庆档最被看好的“种子选手”《攀登者》无疑是最受观众瞩目的电影。
▲坐拥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
等一线大牌的《攀登者》
还未上映就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前观赏到这部反映中国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攀世界第一高峰壮举的电影,军武特意组织影迷在9月26日于北京地区举办了军武专属的观影活动。
▲军武观影专场
《攀登者》这部电影质量如何?
看完点映场的军武观众纷纷表示“大赞”,《攀登者》绝对算是一部特效一流,动作火爆,剧情连贯,情节紧张的优秀探险电影。
▲《战狼2》改写了中国动作电影的历史
《流浪地球》改写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
《攀登者》也将在中国探险类电影领域里
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壮举
《攀登者》的故事原型来自中国1960年、1975年两次组织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历史史实。它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攀登的故事,也为我们阐述了一个英雄面对质疑的故事。
▲1960中国登山运动员在
珠峰大本营宣誓
1960年,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登山事业,对珠穆朗玛峰展开科学考察活动并在当时的边境划界问题谈判当中获得更多的主动,中国组织自己的登山队伍开展了攀登珠峰的挑战。
对于1956年才刚刚成立的年轻的中国登山队来说,攀登珠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一方面当时中国登山队员虽然已经攀登了几座知名山峰,但毕竟经验还不是很充足,原定的中苏联合登山计划,因局势变动难以成行,另一方面1959年西藏地区刚刚发生过武装叛乱,有些地区的残存匪徒尚未肃清,难以保证绝对安全。
▲1959年解放军平定叛乱之后
西藏的奴隶制度彻底成为了历史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1960年的登山活动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就在中国登山队准备的同时,在更加容易攀爬的珠穆朗玛峰南坡脚下,印度陆军组织的登山队也在跃跃欲试了。
▲尼泊尔作为一个夹在中印两大国之间
的小国,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尼泊尔总体而言受印度的影响非常大
在当时正在持续推进的“中国-尼泊尔”边境问题谈判当中,虽然尼泊尔政府方面对中国的态度比较友好,但是印度却并不乐见中尼达成协议,如果印度陆军登山队先行登顶珠峰,很可能会对当时的边境问题谈判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印之间的登山竞赛,就成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有一说一,事实上当时谈判的阻力
并没有来自尼泊尔国王及政府方面
而是来自印度及尼泊尔国内的反对派
截图自《刍议中尼边界谈判中的焦点
“珠峰”问题的处理》
▲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
▲虽然珠峰是属于中国、尼泊尔两个国家的
本应由中、尼两个国家解决
但是印度却从中作梗
1960年2月,由214名来自诸多行业的队员组成的中国登山队来到珠峰脚下开启了攀登珠峰的征程。在几次适应性行军后(攀登珠峰需要多次适应性行军才能最终发起登顶突击),登山队发起了登顶行动,在登山队来到海拔8100米的地方时全队只剩下29人。
为了保证安全,登山队从这29人中选出了15名队员组成突击队发起突击,5月24日,能在海拔8700米以上高度执行最终突击登顶任务的队员只剩下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个人了。
▲海拔8100米处,中国登山队员在吸氧休息
背景里最高的那座峰就是珠穆朗玛峰
挡在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个人面前最难以逾越的天堑是第二台阶处的一处峭壁,之前从北坡挑战珠峰的外国登山队及中国登山队之前的尝试,都是在这里失败的。
▲当年挡在登山勇士面前的天堑
图中的梯子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
第二次登顶珠峰时架设的
这个梯子成为了后来各国的登山者
由北坡登上珠峰峰顶的必经之路
刘连满是四个人中经验最丰富的队员,也是登山教练,他在这里耗费了最多的体力,为了征服最后的难关,刘连满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阶梯,将屈银华架了上去,也正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屈银华为了不让自己穿着的带有冰爪的登山靴扎伤队友,毅然决然地脱靴攀爬,这一举动虽然保护了队友,攀上了岩壁,但是却致使自己的双脚被严重冻伤,落下了终生残疾。
▲登山英雄屈银华晚年的回忆
他在登上峭壁之后,固定好绳索
拉上了剩余的队员
刘连满付出的努力透支了他的体力,在越过峭壁后不久不得不停下,靠在一块岩石旁休息,在半昏迷的状态下,刘连满将自己的氧气给三名队友留了一部分,这一善意的举动在之后下山回撤的过程中,不但救了三位队友也救了自己。
▲登山英雄刘连满(左一)
北京时间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登上了珠峰峰顶,在下山回撤的过程中三人用刘连满剩下的氧气延续了生命,刘连满也因三名队员的帮扶得以下山。
顺带一提,几乎与中国登山队登顶同时,印度陆军由吉安·辛格 (Gyan Singh)准将领导的登山队在距离峰顶223米的地方遭遇恶劣天气,不得不铩羽而归,之后在1962年,印度陆军的第二次珠峰攀登活动也失败了,在1965年印度终于登顶成功。
1961年10月5日,“中尼边界条约”签字生效。中尼两国的边境争议问题全部解决。
▲中尼边境双方边检人员友好交流
面对质疑
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登顶壮举虽然创造了中国登山运动的纪录,是一项壮举,但是那次登山活动在胜利之余却留下了很多遗憾,这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三人冲击顶峰的时间是凌晨4时,天还很黑,所以没能用摄影器材留下在顶峰的影像(除了这一时段,其他的登山过程都有记录),这也成为了一段时期之内外国一些登山运动者质疑的焦点。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
三位登山英雄的合影(左图,从右向左)
他们带上山的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石膏像(右图)
电影《攀登者》在为我们展现登山壮举的同时也将三位运动员受到的质疑用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了出来。
▲在冰雪中奋勇前进的中国登山队队员
在现实中,1960年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转向友好,西方登山运动员在详细查看了当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发布的记录之后,结合自身登顶珠峰的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相互核对,承认了中国登山运动员1960年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记录。
▲后来西方登山界逐渐承认了
中国1960年成功登顶珠峰的记录
图片截取自维基百科
在电影《攀登者》中,中国登山运动员因为少了最后一段影像资料而饱受质疑的内心煎熬与自责被表现得十分充分,吴京、张译等演员的精彩演绎,让在场的观众们感同身受。
这世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抢在他人之前,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世上最简单的事情莫过于对他人取得的成就展开“嘴炮”攻击。
▲《攀登者》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些生活中的格言早已为我们总结了人性的特点。
不仅是没留下照片的中国首次珠峰登顶行动受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质疑,即使是留下了照片及其他影像资料的人类创举也总是饱受质疑,比如:美国著名的登月工程“阿波罗”计划,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坚定的认为这就是假的,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一些成就也总是被人质疑,尽管这些工程不但留下了大量的资料,甚至有些还是在直播当中完成的。
▲有趣的是,中美双方的专业航天机构
从来没有质疑过对方的成就,不但不质疑
甚至还经常为对方举证
提出质疑与批判都是业余选手
当一个人,一个团队站在巅峰的时候,质疑和批判的声音总是如影随行,要澄清所有的质疑不但费时费力,有时甚至还会让被质疑者付出生命的代价。
▲还记得《让子弹飞》里的“六爷”吗?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生活当中或多或少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你真的做到了吗?”、“我觉得你就是在吹牛X”、“别胡咧咧了,就你也配?”。
由于学识、眼界、经历和心态的差别,我们所从事的一些事业可能永远都不能被一部分人所理解,所接受,对于误解与善意的批评,我们可以去解释、接受,但对于那些透过“有色眼镜”投来的偏见,则不必太过介意,与其停下来徒费口舌,不如整理着装,昂首向前,继续做自己人生路上坚定的“攀登者”!
▲在看过电影之后,相信大家
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图自电影《攀登者》
▲9月30日震撼上映
参考资料:
《刍议中尼边界谈判中的焦点_“珠峰”问题的处理》
《登山英雄王富洲》
《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的遗憾》
《纪念中国首次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50周年》
维基百科中、印登顶珠峰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