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但若不是罗贯中写的经典巨著《三国演义》,给三国时期的先人们创造了太多的光辉事迹,人们恐怕也不会蒙在鼓里,将众多杜撰的故事当成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具有艺术创造性的小说,罗贯中为了突出重点人物形象增添了很多故事,同样也删减了一些史实,更“过分”的是,还有一个国家也被删掉了,这个亡国便是燕国。
依照当时汉人的记事习惯,一般都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而燕国虽然实力不弱,也时常参与魏蜀吴三国的纷争,但在史书中的记载却只是轻描淡写,还被《三国演义》直接“铲除”,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离中心圈太远了。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燕国地处辽东半岛,人口上百万,佣兵十万,已经相当于蜀国的10万之军;燕国在最强盛的时候,甚至还管理着高句丽和濊貊,外交政策上联吴抗魏,没少给曹操使绊子。
不过,魏蜀吴这三方在中原地区杀得难解难分,各方神奇操作实在精彩,这个在远在辽东地区低调发育、和天下之外别国纷争的小国的历史也就变得稍微乏味了些。但尽管如此,燕国还是属于自己人建的国家,也是天下之内的领土,正史都会认真记载下来的。
燕国之所以会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安稳建国,并且独善其身,还多靠了公孙度作为奠基人。公孙度与东汉末年的军阀公孙瓒没什么关系,他本就是辽东人,后来在169年的时候被举荐为尚书郎。
190年,董卓权倾朝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他也靠着关系成为了辽东的太守。当时东汉的天下已乱,群雄并起,公孙度也有野心在辽东称雄,于是便来了招“杀鸡儆猴”。他将曾经羞辱自己的襄平县令公孙昭给抓了起来,并毒打致。
辽东郡的豪强权贵们个个心生不满,一个名为田韶的豪门子弟偏要招惹公孙度,又被公孙度以雷霆手段处死。公孙度以各种借口处死的豪强多达上百家,整个辽东郡才乖乖低下头来,以公孙氏为尊。
当时的辽东人都怕高句丽,认为他们又凶又野蛮,公孙度上任立威后却立马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使得那些想趁着汉朝大乱就有了觊觎之心的周边国家都一一听从公孙度的调遣。如此一来,公孙度的声望也有了,便开始谋划称王称侯之事。
公元190年,魏王曹操见公孙度在辽东发展得相当不错,便邀请他回来,封他做永宁乡侯。公孙度一点也不给面子,称自己就是辽东王,做魏王的永宁乡侯有何用。可以见得,此时的公孙度是将自己当成与曹操同等级的王爵的。
不过,按照规矩,公孙度还是得“听话”,只能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公元204年,公孙度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孙康借过了父亲想要独立的遗志,又将高句丽和韩濊打了一遍,让朝鲜半岛慑服于其威势之下。同时他又斩杀了袁尚、袁熙兄弟,交好于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率先称帝,公孙康便被追封为大司马,他的弟弟公孙恭暂代他的位置。等到228年,公孙渊已经长大成人,才将公孙恭之位给抢了过来。此时的刘蜀政权早在221年建国,等到公元229年,孙权也正式称帝。
公孙渊一看,赶紧加快了独立的步伐。公元237年,公孙渊正式宣布叛离魏国,自立为燕王,见年号为绍汉,设置文武百官。可这燕国一建国,一下子就惹恼了魏吴两国,具体原因还是因为公孙渊的外交操作实在太迷幻。
当时的魏蜀吴正打得难解难分,魏国认为公孙渊在背后捅刀子,自然觉得恼火。而燕国知道魏国生气,便想着联合吴国来抗击魏国。于是吴国高高兴兴地派遣1万余使臣前往合谋,结果魏国一生气,公孙渊就吓得将吴国派来的使臣都给杀了。
曹魏见公孙渊还是很“听话”,于是就给了燕国一个台阶下,说只要公孙渊还愿意臣服,还是封他为王。公孙渊犹犹豫豫,一边监禁魏国使团,一边又接受了册封。没办法,小国家在大国之间生存实在太难,公孙渊也一直在给自己自掘坟墓。
曹魏知道公孙渊的事情后,大发雷霆,直接派出司马懿率军4万讨伐燕国,公孙渊纵使有10万大军,却也只抵挡了1年,便亡国了。公元238年,公孙渊被魏军斩杀,公孙氏也几乎被灭族,而司马懿完成了这场灭国战,声望更是往日所不及。
不过,燕国的领土最后还是被曹魏以及后来的晋朝给放弃了,由于无人管辖,这里也成为了一片混乱之地。这个小小的,经历了4代人的努力,却只存在了1年之久的燕国也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