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黄昏,残阳如血,已经多日卧病不起的王阳明慢慢睁开眼睛,此时的他肺病已经严重到不能呼吸,浑身因中了热毒而溃烂脓肿,随行医生早就跑回了老家。弟子们跪在床边,泣不成声。
王阳明轻轻的说,我要走了。圣人云,生死有命,逝者如斯夫,可我平生学问还没来得及与同道分享,实在死不瞑目。学生们问,老师还有什么话要交代?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言讫,闭目而逝,一代宗师撒手人寰。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中午,秋日当空,寒意萧瑟,王阳明呱呱坠地。他在母胎里整整呆了14个月。出生前夕,奶奶看见一群金甲神人站在云端,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爷爷说,既然这孩子是天神从云中所赐,就叫王云吧。
小王云五岁还不会说话,全家人求医问药不可胜数,正要绝望之际,来了一个算卦的,跟他爷爷说,你们泄露天机了。神人云中赐子,这事能随便张扬吗?爷爷顿悟,给他改名守仁。改名第二天,王云便能开口叫爹。
十一岁,王守仁作了一首诗,震惊四座: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他问私塾先生,您说何为人生第一等要事。老师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出将入相了。王阳明说,看你点出息。做人就要学圣贤,立万世功名,区区考个状元,有啥可牛逼的。老师恼羞成怒,我混的不牛逼,也不能让你吹牛逼。圣贤五百年出一个,是你吗。
十三岁,他遇到一个走江湖算卦的,卦师告诉他,你胡须长到脖子上,就能进入圣贤境界,长到胸部,就能结出圣胎,长到腹部,就能长成圣果。但你要潜心苦读,洁身自爱,不能虚耗光阴。须知圣人孔子虽然天纵奇才,但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整整苦学十五年,方能小成。
二十二岁,王阳明第一次考进士落榜。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他从小就是头顶学霸和神童光环被众口称赞的,考试之前连《状元赋》都写好了,还在众人面前念了一遍。可是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挫折失败,一直顺风顺水不是啥好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次落榜后,他把自己关在藏书楼里苦读,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毫无意外就把眼睛看坏了,成为高度近视眼。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考,依然铩羽而归。如果说第一次没考上属于轻敌大意,这次没考上就没啥借口可找了。你不是学霸么,你不是牛逼么,你不是想跟圣人比肩么,现在连个进士都考不上,还吹啥牛逼啊。有人安慰他,不要灰心,下次再考,他说,别人以考不上为耻,我以考不上动心为耻。这就叫死鸭子嘴硬。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参加科考,跟他一起考试的,便有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唐伯虎也是学霸,一点不低调,考完后跟人吹牛逼,我肯定能考第一名。考完放榜,果然考了第一名。这下舆论大哗,考生们都说其中定有猫腻,否则哪有这么巧的事,谁敢说自己肯定能考第一名。于是朝廷取消了唐伯虎解元资格,打发回老家。唐伯虎一生郁郁不得志,卖了一辈子画,轻狂不羁,纵情山水,留下“点秋香”的千古佳话。
王阳明考了二甲第七名,比起唐伯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渣。由此可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学霸就自我感觉良好,尾巴翘上了天。比起别人,你被虐的渣都不剩。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成为工部一个小官。他每天并不忙,只需点个卯,签个到,泡个茶,随便看看卷宗,下午三点就能下班回家,一天也就过去了。这么过了半年,王阳明坐不住了。他还年轻,没见过广阔天地,不想就这么虚度年华。恰好单位有去南京出差的任务,他便毛遂自荐,返京途中路过浙江会稽山,看到一处洞穴,名叫阳明洞,落英缤纷,分外怡人。他在洞里每天修炼道家导引之术,还给自己起了道号:阳明子。
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王阳明因得罪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丞。临行前夕,一位红颜知己前来送别,约好深秋再见。其实两人都知道,今日一别,便是天涯永隔,再不见便罢,见也只是陌生人。王阳明挥泪告别,途中写了一首诗。
忆与美人别,惠我云锦裳。锦裳不足贵,遗我冰雪肠。寸肠亦何遗?誓言终不渝。珍重美人意,深秋以为期。
这种明知不能再见的离别最为伤感。后来这位美人嫁给了王阳明死对头宁王朱辰濠。
王阳明到了龙场,当地土著聚在一起讨论是不是要吃了他,由于暂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只好先洗洗睡,第二天再说。半夜好多人梦见神仙说,这是中土来的圣贤,你们要净心听从他的教诲。于是土著们便把他当神仙供着,“亲近欢爱如骨肉”。
王阳明在驿站附近找了个山洞,取名“小阳明洞”,终日打坐练功。没有朋友,没有书籍,孤独和寒冷日日侵蚀着他的病体,此时他已经高度近视,还有严重的肺结核。他让土著们打造了一个石棺,每天睡在石棺里。这种日子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很多人都会发疯。
我看过一本书,叫作《终南山隐士》,讲的就是好多看破红尘或者躲避红尘的人们远离世俗喧嚣,来到终南山隐居,或住在山洞里,或住在土屋中,每天只吃一顿饭,道行高深者辟谷绝粒。好多人根本坚持不下来,有的走火入魔得了神经病,有的半道下山当了宅男,甚至有自寻短见者。物资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原始人一样的刀耕火种(夸张了,打火机还是有的),并不是谁都能够坚持的。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每天没有新的知识输入,就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很容易得神经病。王阳明之所以没有疯,是因为他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犹如一个硬盘,存储了非常多信息,他要干的便是将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凝练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来。知识储备和金钱储备一样,存的多了,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存不多,便只能小打小闹,开个小卖店,摆个小地摊,挣几口嚼谷。
终于有一天,王阳明顿悟了,他冲出石洞,大喊三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换言之,我已经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剩下的,就是将这些思想输出,让世人承认我是圣人。只有被承认才是圣人,不被承认就是神经病。
这就好比你开了个百货店,商品琳琅满目,都是好东西,但是你得卖出去。卖不出去,有毛线价值啊。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价值只有靠使用价值才能体现,这么浅显的道理马克思整整想三十年教给你,有那么不好理解吗。所以身怀才华或者自觉身怀才华的朋友们,赶紧展示你的才华让世人承认吧,藏之深山是体现不出你有才华的。
王阳明悟道以后,就跟当地土著打成一片,教他们盖房子(他以前就在工部上班,看建筑图纸都看吐了),给他们看病(中国从宋朝以后儒医不分,读书人几乎都读医书,以至于有不为名相便为名医的说法),教他们读书写字,很快被当地人奉为上宾。当地人淳朴厚实,知恩图报,给他盖了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非常气派。他取了何陋轩,君子亭等名字,传道受业解惑,接待四方来客。
王阳明对弟子们只有四个字要求:知行合一。王阳明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每天苦干蛮干,却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干,怎么干才能省时省力,只知低头走路,不敢抬头看天,他们属于“不知”。一种每天胡思乱想,却从来不去践行自己的想法,口若悬河,空谈论道,他们属于“不行”。我讲学的目的,就是要让知行合一。一个人干一件事,明白自己为什么干,怎么才能干好。
这个道理后来被阐释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就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求,就是探索和实践。一件事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才能渐趋解决,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如日中天之后,学生们把他的讲课笔记整理成书,是为《传习录》,取《论语》“传不习乎”之意。孔子学生曾子说,我每天都要想三件事,领导交代的工作干好没有,有没有得罪同事朋友,有没有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每个人身在职场,每天都要想想这三件事。干好工作保饭碗,处好同事保平安,加强学习得升迁。缺了哪一样,都会碰的头破血流。曾子临终说,我这辈子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实人在江湖,谁不是呢。毕竟世道险恶,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正式把自己的学问称为“阳明心学”,取《大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大意是说,人心叵测,世道险恶,只有心中拥有强大执念,方能立身处世,否则会被玩死。
阳明心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结合。我们常说“真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用一生光明磊落,践行了知行合一,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改善思维,完善人格,把握机会,走出逆境,实现自我价值。清朝非常牛逼的“三不朽”曾国藩,就是王阳明铁粉。我们学习王阳明,就要学习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自己生活和工作指条明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王阳明便是一位千古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