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名媛陆小曼:名门闺秀的标志,是她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光绪二十九年,亦是公历1903年。
彼时的大清帝国,如同摇摇欲坠的参天大树,充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气息;而那庄严古老的紫禁城,则像极了落日的余晖,虽然尽力散发着光芒,却再无力照耀山河。
列强入侵,割地赔款,划定租界……这些蛮横贪婪的要求,无不加速着满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恰是这年的农历9月19日,上海南市区的一位陆姓大户人家,喜得千金。
这个小女孩便是被誉为“一代才女名媛”的翻译家、文学家兼画家的陆小曼。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清末举人,与曹汝霖、袁观澜、穆湘瑶等民国名流是同班同学,留日归来的他,深得军政要员器重,自由出入上流社会;母亲吴曼华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未出阁时已是无人不知的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良好的家庭条件,带给孩子的往往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如果说,优渥家境给予陆小曼肆意的底气,那么名门闺秀的标志,则让她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在父母的安排下遇到27岁的军校高材生王庚。
同样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庭的王庚,从小饱读诗书;清朝灭亡之前,他被选派到美国求学,并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读书。
在校期间,王庚还因为成绩优秀,被邀请接受美国新式军事教育。
他和陆小曼的结合,可谓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可偏偏这世间情缘多为谜团!看似有着金玉良缘的两人,却因为性格差异越走越远!
陆小曼从小天真浪漫,骨子藏着一份柔媚;结婚之前,她长期供职于北洋政府的外交部,是名副其实的社交名媛;这样的工作氛围,让她由衷偏爱开放、自由、浪漫的新时代男性。
无奈丈夫王庚长期就职军队,特殊的工作环境造就了他忠厚木讷的性格。
一个喜爱热闹和浪漫,不愿意困于家庭;一个早出晚归,满心是工作和出差…… 长久不愉快的相处,使得渐通人世的陆小曼对丈夫王庚出现了本能的排斥心理,性格和思想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也越走越远。
正当陆小曼困就在沉闷婚姻,对生活失去乐趣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出现在她的人生中。
徐志摩和王庚都是梁启超的学生,彼此之间属于师兄弟的关系。
徐志摩认识陆小曼这一年,王庚正要调任哈尔滨出任警察厅厅长;为免爱妻在家无依无靠,王庚便在离别之际请求师兄徐志摩,帮忙好好照顾陆小曼。
可不成想:这份充满挂念的请求,竟然成就了徐志摩的横刀夺爱。
众所周知,徐志摩是民国的典型渣男。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对才女林徽因一见钟情,曾经写下浪漫诗作《再别康桥》作为热烈表白,为抱得美人归,甚至不惜让怀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去打胎,这份无情冷漠的态度,让他在很长时间被都人们诟病。
因为没有得到林徽因的爱,郁闷失意的徐志摩再次被青春靓丽的陆小曼深深吸引。
而本就内心孤苦的陆小曼,更是被徐志摩天生的浪漫和才华打动,两个内心充满了浪漫情欲的人,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之下,把无法倾诉的寂寞变成了违背世俗的爱欲。
事实上:爱一个人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遇到的时间和彼此的身份。
如果一场爱恋是建立在伤害无辜人的基础上时,便就裹藏了悲凉的成分。
所以,哪怕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华丽情缘始于浪漫的怦然心动,最终也无法避免地成为一场越不过的诛心情劫。
【不被祝福的婚姻:始于各自背叛,止于猜忌和争吵】
就如上文所讲: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不会得到大家的祝福。
因为他们的结合,是背叛了各自的婚姻。
据说,两人在婚礼上请来了梁启超做婚礼见证人,可梁启超的证婚词却着实让两人难堪。
他说: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宾客哗然间,梁启超最后严肃补充:
“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
不得不说: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爱情荷尔蒙的浪漫也许会掩盖生活的困扰和局促,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外在的新鲜感带来的刺激,最终会被婚姻的平淡代替。特别是当生活琐事与浪漫爱情开始发生对峙时,没有任何人的爱情能够长久脱离世俗和物质牵绊。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更像是一座建立在精神世界的乐园;从相识到结婚,他们从未考虑过任何物质因素。
小曼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王庚,放弃了官太太的生活投入了志摩的怀抱;志摩不顾前途与小曼这样的女人结婚,他们真心相爱,这种纯粹勇敢的选择,也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但也是因为无物质基础,两人的爱情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的浪漫,虽然看似美好,却经不起生活的任何考验。
陆小曼生于优渥的家庭,她如温室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捶打。这样一朵鲜花,自然是需要更好的环境去呵护的。婚姻的实质是什么?就是柴米油盐过日子,而陆小曼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她的生活极其奢侈铺张。
再嫁后,她依旧我行我素。尽管徐志摩收入不菲,但依然维持不了家庭生活。她为了保证自己富贵太太的做派,为了一条帕子、一双鞋子、一篮水果,迫使徐志摩不得不疲于奔命。
为了养陆小曼,给她提供好的生活,徐志摩需要到处找工作,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赚取稿费。而这些钱根本不够陆小曼挥霍的,陆小曼住着小洋楼,养着十几个仆人,后来陆小曼还吸上了鸦片。
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是虚无缥缈的爱,最好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一旦与心爱的女人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
所以面对陆小曼毫无止境地铺张浪费,徐志摩开始有些难以招架。
为了保证生活的平衡,他不得不干预陆小曼的生活,叫她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
这些充满关切的束缚,对于陆小曼却是巨大的煎熬!
对她来说:徐志摩待她再不能如初,她现在就像是笼中的小鸟,她很苦恼,她要飞,飞向郁郁苍苍的树林,自由自在。
可实际上呢?他不是不爱她,只是因为忙于生计荒废了学问,不得不沦为金钱的奴隶。
他需要她的抚慰、她的陪伴、她的体谅、甚至她的节省……
可陆小曼对此却毫无察觉,满心忙于交际,对于徐志摩在金钱上无法满足她的需求,她深感痛苦,认为是徐志摩开始以金钱对她进行要挟。
有时候爱就像一根弹簧,能屈能伸,但是如果压力太大,这根弹簧就失去了它该有的弹性。
在婚后的消磨之中,陆小曼与徐志摩终于有了摩擦。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缺钱了,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回去。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
徐志摩回到家中,眼前的陆小曼依然沉浸在鸦片烟的迷雾里自甘堕落。
心力交瘁的徐志摩对陆小曼说:“小曼,我爱你,深深的爱你,所以我劝你把鸦片戒掉,这东西对你的身体有害。”
可没想到,听到这句话的陆小曼,直接拿起烟枪往徐志摩的脸上砸去;幸好对方躲得及时才没有被砸中,可烟枪却把金丝眼镜给砸坏了。
通常来讲:夫妻两地分居,应该是小别胜新婚,如胶似漆。
可两人的这场相逢,却是被充满戾气的争吵包围。
徐志摩是好心劝阻陆小曼,希望妻子能够戒掉鸦片。
然而在陆小曼看来,长久无法被满足的生活费,已经象征了丈夫的变心,如今见面便表露无奈的规劝,更像是对方高傲的挑衅。
感情的偏见,让爱情逐渐不受控制,此时的陆小曼深陷“当局者迷”的泥潭中。
徐志摩愤然离家,提前了回北京的行程。
她没有阻拦,因为觉得强扭的瓜不甜。
然而陆小曼还未意识到:
当自己把烟枪砸向志摩的时候,他们夫妻的缘分就已经开始倒计时。就是因为这个无理取闹的举动,才促使志摩上了那架致命的飞机。
那是1931年11月19日,负气离家的徐志摩,临时决定乘坐邮机回北京。
却没想到,飞机起飞两小时后,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飞机误触山头,年仅35岁的徐志摩当场遇难。
年轻又多情的浪漫诗人就这样轻轻地离开了!
他从远方带着牵挂来上海,却又遍体鳞伤地离开;直至去世,他与陆小曼之间都没有放下心结和误会。
人生没有如果,只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棋局;这场意外却永恒的离别,最终让这对才子佳人阴阳两隔。
【痛失挚爱的陆小曼:因吸食鸦片牙齿烂光,素服终身只为赎罪】
徐志摩的死给了陆小曼致命的一击。
噩耗发生后,送给徐志摩免费机票的航空主任保君健,曾亲自给陆小曼报噩耗。
但小曼不相信这是真的,如年少任性般,她选择了把报噩耗的人挡在门外,捂住耳朵不肯接受这个事实。
的确,任谁也不敢相信!
那个浪漫多情的诗人,竟然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
那个说要陪她终老,陪她看夕阳的男子,竟然会先自己而去,走得如此匆忙、绝情!
徐志摩的死,让陆小曼遭受了社会各界的指责。
在葬礼上,朋友们本应安慰她,请她节哀,但许多朋友却不能原谅她,对她咬牙切齿!像胡适、胡适、林徽因、金岳霖等更是认为:陆小曼造就了徐志摩的死,此后这些朋友大都与她断绝来往。
实际上,世人责难之痛,远不如她自责的痛彻心扉。一双璧人成了单影,她用后半生救赎,用回忆浸泡一颗永远无法愈合的心。
自志摩死后,她像是被抽干了精魂,素服终身,谢绝于任何娱乐场所和各种名人的邀请,闭门不出,卧病在床,悲观消极。
心怀罪孽感的她为转移无法承受的悲伤,吸食鸦片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最终彻底上瘾,以至于不到中年牙齿全部烂光。
根据苏雪林回忆: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一直沉浸在失去徐志摩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病痛、伤心、无奈、懊悔,把这位原本风采绝伦、才貌双全的女人折磨得“脸色白中泛青,头发也是蓬乱的,一口牙齿脱落得精光,也不另镶一副”。
这样颓废绝望的生活,直到好友翁瑞午的出现才有好转。
身为医生兼爱慕者的翁瑞午对她不离不弃,为她调理身体,陪她聊天疏心……
长期以往,悲痛欲绝的陆小曼才慢慢走了出来。
外面的流言蜚语依旧满天飞,世人的谩骂与指责也依旧充斥着每个角落;但她再无精力去理会,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整理亡夫徐志摩的手稿和作品。
此后30多年,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两人不谈情爱,话题却总是围绕“徐志摩”的名字展开。那些年因任性自私欠下的情债,她是做好准备要道歉和偿还的。
【陆小曼凄凉晚年:与徐志摩合葬遭拒,死后骨灰无人认领】
1964年10月,陆小曼因肺气肿及哮喘住进了医院。
朋友来探望,她总是勉强露出一丝笑意,经常说自己梦见了徐志摩,说自己很快就要与徐志摩重逢了。
说这些话时,脸上充满陶醉和期待,就像是要去与一位心仪的情人约会。
1965年4月3日,被疾病折磨多年的陆小曼,在62岁这年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代名媛就这样带着惊艳与传奇离开了。
她是带着微笑离开的,因为已安排完所有后事,满心最期盼的,便是与徐志摩团聚;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在一起生活,死后她只想带给志摩温暖,长眠于他的身旁,这是她死前最大的心愿。
可无奈,风光半生的她,身后事却无比萧条清冷。
她去世时,已是“文革”前夕,为了避免引起事端,好友只得搭了个简易灵堂,前来吊唁的也多是陆、徐、翁三家常来常往的亲戚,挽联只有一副,还是陆小曼晚年的学生王亦令为其撰写的。
让人更加心酸的是:陆小曼死的时候,身上还穿着一件露出棉絮的破棉袄。
好友赵清阁翻遍陆小曼衣橱,居然也找不出一件新衣服为她换上;最后只好拿出自己的绸衣裤给她穿上,这才保留了她最后的体面。
与徐志摩合葬,是陆小曼弥留时的最大心愿,也是唯一心愿。
但是这份心愿最终还是被徐家后人拒绝了,理由有三:
1、徐家不承认这个儿媳;首先是张幼仪多年来侍奉老人,打理家人起居,她才是徐家承认的儿媳妇;而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在保留徐志摩妻子名份的情况下,又和翁瑞午同居30年,有悖妇道,实难宽恕。
2、徐志摩的死,陆小曼难辞其咎:正是陆小曼生活奢华,徐志摩才不得不想尽办法赚钱养家,并且为了省钱搭乘免费飞机,导致坠机身亡。
3、陆小曼没为徐家生下一儿半女。
这三条理由掷地有声,赵清阁也是无能为力,这份遗愿最终落空!
由于时局敏感,陆小曼的骨灰只好被寄存在殡仪馆的某一个角落,无人问津;后来随着殡仪馆迁移,这份只写编号的骨灰盒由于找不到接受的主人,只好被潦草处理掉了。
中国人历来讲究人死后入土为安,死无葬身之地是咒语。
谁能想到:天资聪慧,容颜姣好的一代名媛,死后也无安身之所!
直到1988年,陆小曼的堂侄陆宗枬、陆宗麒,及其堂侄女陆宗麟一起出资,才为陆小曼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建造了纪念墓。
墓碑上的刻字很简单:“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
墓碑上有一张陆小曼年轻时的照片,笑容灿烂。
旁边青松环绕,绿树成荫,可她此生与徐志摩合葬的心愿,终究没有实现。
我始终觉得: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他的命数,他的情劫。
陆小曼于徐志摩,如同书案旁盛开的花,她来度他,也让他在劫难逃;可午夜梦回的半生痴缠后,他竟也成为了她的情劫。
肉体飘零了,灵魂是否可以获得永恒的自由?
如果可以的话,也愿徐志摩与陆小曼来世相遇时,不受任何羁绊,在平淡世事间,安享烟火人生……
【写在最后的话】
回顾陆小曼的一生,她生于繁华荣盛的上海,染时代华丽之忧愁。
既蒙天宠,天资聪慧,容颜姣好;又得尘恩,门楣富贵,双亲疼惜。
一个女子,好到这般模样,难免人怜天恨;命运也只好送她一程坎坷,让她在尘世浮转中尝尽愁苦味,去经历命定的劫数。
所以,她被徐志摩深爱了一辈子,也被身边好友恨了一辈子,更被世人诟病了一辈子……
有人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然而陆小曼选择的路,再痛也不肯屈膝,完全是站着走完的。
赞誉或诅咒她悉数饮尽,骂名或恶语她全然背负……
纵然前路刀山火海,她都勇敢地走到了终点;所以她活得畅快淋漓,也活得潇洒肆意!
形容陆小曼的传奇人生,不妨引用胡适的那句评价: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如果你也想要品读陆小曼千回百转的一生,清晰探寻她热衷浮华到回归本真的心路历程,不妨读读这部笔触细腻优美的《陆小曼传》。
这部传记以真实史料为基础,生动详细地讲述了陆小曼毁誉参半的一生,以及她从迷失到觉醒的晚年。
无论是她优雅名媛的人生经历,还是坎坷多难的感情琐事,读来都让人感慨良多!
这世上,很多人都逃不过情,逃不过悲欢离合、缘聚缘散。
可读完《陆小曼传》你会发现:红尘来去梦一场,有时真不必太过执着;执念和痴怨太重,总是会让灵魂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