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前几年被大家广泛讨论的“中国式过马路”你会想到什么?是对这一现象的好奇还是对行人藐视规则的批判?但在其实着一个蕴藏着“群体性迷失”的概念。
“群体性迷失”最早由清华大学教授彭兰提出,意在对当下网民们频繁的集体狂欢作出解释。因为大家都很好奇,造成“杭州女性因为网络造谣出轨,至今找不到工作”、“平民偶像杨超越现象级成功”等网络奇观背后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或许“群体性迷失”这一概念能够对这些网络奇观作出清楚的阐释。
什么是“群体性迷失”
群体性迷失指“由群体互动产生的集体非理性、盲从、思想或行为极端的现象。”总体表现为社会上利己主义盛行,网络暴力泛滥,网络谣言层出不穷,跟风成为时尚甚至道德缺失等。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前几年,生活中“利他精神”出现频数低迷到极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不得不从小教导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
“凡事留点心,不要被别人算计了。”、“和同学出去 记得AA制”,这些话如今的小朋友们早已习以为常。于是出现小朋友因为不愿和他人分享玩具而打架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等现象。
都说小孩的身上投射着大人的影子,就连小朋友的世界都无法逃过利己主义的侵害,可见当前这一思想盛行到何种地步。
而在其他方面,网络暴力事件越来越频发。不论是韩国明星雪莉,还是被造谣出轨,至今无法找到工作的杭州普通女性都无法逃脱受其侵害。网络暴力的目标对象早已越过身份,职业,社会地位,成为任何人都需要防备的“噩梦”。
网络社会中一次次盛大的群体性讨论说到底是现实社会中一个个普通人的关注。杭州被造谣出轨的女性至今仍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巨大的网络关注度造成了巨大的“舆论”,舆论场上的信息真真假假,大家缺少寻找真相的时间,也没有寻找一定要真相的精神。
在这个时候,“随大流”是最好的方法,大家都说你有问题,那你就是有问题,公司为了减少麻烦,所以不用你。
这个故事让人意识到,群体性迷失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何况这仅仅只是一例。
群体性迷可怕的影响还有造成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群体的力量能够带给人足够的“安全感”。如开篇提到的“中国式过马路”,只要凑够一群人,大家就可以一起闯红灯,即便知道这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群体里的人也会这么做,尽管有些人在独自行动的时候能够做到遵守规则。这也证实了人在群体之中会放低平时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
群体性迷失带来的个体道德缺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反正别人都这么干”、“大家一起怕什么”等想法频繁的出现在大脑,利他主义精神也在慢慢的走向低谷。
既然群体性迷失在当代如此普遍,且带来了诸如利益至上、流于物质思想泛滥,和社会道德缺失等不利影响,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群体性迷失呢?
造成群体性迷失的原因
造成中国社会群体性迷失的原因有教育和网络两个方面。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当前教育具有显著的“半人”特征,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对造成群体性迷失有重要影响。
“半人”这一概念最早由梁思成提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出于对苏联的学习和模仿。也为了符合当时我国重工业发展欠缺,急需重工业人才的社会现状,作出教育应以培育“专才”为主,而不是以培养“通才”为主的决定。
为满足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加快人才培养脚步。我国于1977年高考恢复始,对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将文科与理科分别培养,且长时间倾向于重点培养理科人才。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文理科同学分别培养符合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使社会和个人都得到正向发展。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早已摆脱了建国之初重工业发展薄弱,人民整体贫困的状况。而是成长为人民整体小康,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很明显,仅仅培养“专才”已经不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文理分别培养已经在我国施行了相当长的时间,社会和个人早已习惯了这一培养方式。这一学科体系下造成的“文不通理”、“理不懂文”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存在着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情况,文理科学生对彼此的学习内容互不了解,文理思维互不贯通即梁思成先生所提到的“半人”。
在“半人时代”,除了文理科学生互不了解,容易造成误会之外。学生和家长还容易走入“把知识和学习当成工具而不是价值和能力”的误区。很多时候父母教导孩子好好接受教育的理由不是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而是将来找到更好,更高薪的工作,乃至实现阶级跨越。
教育被赋予了更多功利的意义,知识不再存粹而是变成了人们实现目标的梯子。或许有更多人应该反思,当自己在学习时是想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还是想要得到更好工作的敲门砖?物质化的学习很容易让人失去精神层面的支持,也极易造成道德的缺失。
片面化,物质化的学习一手造就了如今的“半人时代”。 半人时代下容易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利益至上思想泛滥,个人道德缺失。
学生轻视人文社科知识,尤其理科生觉得人文书籍无用、枯燥,不知如何阅读等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文学科的长时间边缘化所造成的道德观念缺失,也是导致社会恶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半人时代”下,社会个体的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个人知识面深有余而广不足,无法精准地判断社会事件的性质,和对社会事件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与评价。且在网络这一群体性强,曝光性社会事件频发的生态环境下,群体性迷失成为必然。
不论是教育造成的“半人时代”还是当前的网络普及的社会现实,都把当下的中国人朝着“群体性迷失”这条路越推越远,我们一定不能如这般一直“迷失”下去。总需要寻求走出怪圈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出路呢?
如何走出“群体性迷失”的怪圈
造成群体性迷失的因素有教育和网络两个方面,走出群体性迷失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
在教育方面,正如国家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一样,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变简单的文理分科为“3+2+1”选科模式,创造更多选择可能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喜好。
课堂教学提倡“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不是主导者”,变填鸭式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网络而言,出台不久的“社交账号实名或半实名”、“网络造谣情节严重者负刑事责任”等法律法规,无疑增强了网民的个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规范了网络环境,为走出群体性迷失提供了有效保障。
教育和网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领域之一,正因为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需要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也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相关内容。
不论是改革教学选科还是出台新的网络管理规定,都是人们对完善教育和网络领域,走出群体性迷失怪圈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正如彭林教授所说当前的中国处于“群体性迷失”当中,这群体不是一个简单、冰冷的名词,而是包含其中的一个个普通人和一颗颗热忱的心。是我们一手造成了自我的群体性迷失,所以走出群体性迷失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了解和努力。
在这场事关众人的“狂欢”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不要觉得个人的力量微薄,然后心安理得地放弃。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就永远没有人去做,我们离走出怪圈的路口就会越来越远。
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