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理论上讲,为师者应当与自己的学生关系紧密,至少不该做出背后捅刀子之事。
当年张学良一直将郭松龄视作自己的授业恩师,不是称呼他”茂宸兄”,就是将其称作”老师”。那时候张学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位老师兼挚友,有朝一日竟然会背叛自己,还险些让自己父亲多年的苦心经营而毁于一旦。
(一)、”夫为国死,我为夫死”
抛开与张学良的情谊和郭松龄个人的品行不言,他与妻子韩淑秀的感情倒也算是可歌可泣。早年间辛亥革命爆发后,郭松龄在奉天奔走主张响应武昌起义,推翻帝制。
可不幸的是,作为组织者的他,遭到了清廷的逮捕。就在准备行刑的关键时刻,一位妙龄女子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刽子手面前,拿着一份刊登着《清帝退位诏书》的报纸,要求刀下留人。
这位女子正是郭松龄的伉俪韩淑秀,她是奉天女子师范的学生,自幼饱读诗书,也想着为天地换个颜色。
这次及时的搭救,让郭松龄对这位救命恩人产生了莫名的依赖感。自那开始,郭松龄有事无事的就打着”共谋革命”的旗号去找韩淑秀。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终于走到了一起。此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都有着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
后来郭松龄前往奉天讲武堂任教,而韩淑秀也在奉天教孩子们读书,夫妻二人都在为民族的未来散着光,发着热。
韩淑秀作为大家闺秀,既有新时代女性的抱负,也有旧时代女性的含蓄。对夫君可谓是言听计从,不论是郭松龄做什么事情她都义无反顾的支持。
郭松龄虽然吃着张家的饭,但一直对张作霖有所不满,当年前往日本考察时,他听闻张作霖欲从日本购置军火与其他军阀作战,十分愤慨。
1925年11月回到天津的他,纠集了自己的一众亲信,将所辖东本军七万余众整编为四个军。通电全国,逼迫张作霖下野,并要求张学良主政。这一招实在是高,既能挑拨张家父子的矛盾,也能让部下们觉得他并非是在造反。
韩淑秀一直陪伴丈夫左右,她知道这一役若是成功,那自己此后就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若是失败,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还要背负上千古骂名。
但她从未流露过自己的担心,总是尽力地保持笑容,以在丈夫需要的时刻向其致意,为其打气。有了韩淑秀的支持,郭松龄可以一心一意地反张。他率领七万精锐一路北上,不日便过了山海关,突破了连山防线。
对于张作霖而言,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因为东北军的战线拉得实在是太长,他也没想过自己的军队会调转枪口来对准自己。对于郭松龄夫妇而言,胜利已经近在咫尺。
(二)、双双殒命,曝尸街头
比起老谋深算的张作霖,郭松龄还是太过于理想主义。叛军进驻东北的那一刻,日本代表曾试图拉拢郭松龄一同倒张,但被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而日本人又去找张作霖,一向以民族大义为先的张作霖束手无策,只能口头上许诺给日本人些好处。得到了张作霖的承诺后,日本军队携带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切断了郭松龄军队的后路,并毁坏了其弹药库。
同时,张学良发动心理战,印发写着”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的传单。心理攻势往往比枪林弹雨还要有效,这支队伍是大帅张作霖一手拉扯起来的,吃穿用度也都是张家负担。而郭松龄只不过是曾经在张家的代理人而已。
眼见郭松龄已经失势,他们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生活在东北的父母着想,所以绝大部分士兵选择临阵倒戈,弃暗投明。
接着郭松龄与韩淑秀双双遭到了逮捕,虽然与夫君双双身陷囹圄,可是韩淑秀表现得从容不迫。因为她知道,即使是死,有爱人相随那也足够了。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下达了处死郭松龄夫妇的命令。
其实,韩淑秀还是有可能活的,如果她愿意说几句软话,仗着郭松龄与张学良的情谊,也是能有条生路的。不过爱人已死,她还苟活能有什么意义?
1925年12月25日,夫妻二人被带到了刑场。下车后韩淑秀的脸上荡漾着笑容,她说道:”丈夫为国而死,死得光荣。军长请先走一步,我随后便往”,这声音响彻寰宇,一草一木都在向她表达着敬意。
“砰””砰”两声枪响,夫妻二人应声倒地。随后东北军士兵将两人的尸体放在河边暴晒三日,在郭鸿志的奔走下于国公寨村安葬。
可以说郭松龄夫妇的恩爱感天动地,他们用死亡谱写了一曲民国旷世悲歌。那么,不谈郭松龄夫妇之死,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郭松龄的起义行为?
首先,他难免有些假公济私之嫌。因为性格原因,郭松龄与同僚之间一直不和。不论是以杨宇霆和姜登选和韩麟春为首的士官派还有以及张作相,张景惠的老派等素来不睦,主要原因是他得不到老帅张作霖的赏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杨宇霆去了江苏,姜登选去了安徽,可居功至伟的郭松龄却没有一官半职。如此一来令其非常不满,得到的答复却是,以后张学良上位了,郭松龄有的是机会。
所以,他有些迫不及待想让张学良提前上位,因此打出的旗号也是让张作霖下野,张学良上台。郭松龄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张作霖的支持,所以才选择了反奉。
看他如何对待姜登选,就知道此人的行为作风。等到张学良真的上台以后,郭松龄就能够将其架空,自己去当那个东北王。而且,郭松龄与冯玉祥等人联合密谋共同反奉。冯玉祥何许人也?著名的倒戈将军,风往那边吹,他往那边倒。
作为同盟会成员的郭松龄不可能对冯玉祥没有了解,他与冯玉祥狼狈为奸足以说明郭松龄是在”公报私仇”。打着民主统一的名义,让自己上位。将那些东北军的士兵,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三)、成王败寇,历史潮流
其次,他利用旁人的信任借机夺权。当年在张学良的心里,恐怕张作霖排第一,他郭松龄得排第二。所以面对郭松龄的反奉,张家没有任何的防备。
那些跟着郭松龄反奉的士兵,又有几个是心甘情愿,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了”郭鬼子”抛头颅洒热血,与自己的”主公”为敌。郭松龄就好比是张家的家贼,吃着张家的饭还要砸烂张家的锅。就这一层面而言,郭松龄是个不折不扣的忘恩负义之徒。
如今之所以有人怀念郭松龄,那是因为他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他打的旗号太过于好听。如果他一旦拿下东北,想必就会是第二个张作霖。可是他的能力又不如张作霖,东北的乱局必然会在其指挥下提前到来。
最后,郭松龄反奉加剧了日本侵华。张作霖虽为一介军阀,但在其治下从不轻易向日本低头。就连让日本出兵讨国,给的也是口头协议。答应的条件,事后几乎都没有兑现,这才造成了皇姑屯事变。
不论是郭松龄打奉天,还是日本人打郭松龄,归根结底损害的还是中国军队的实力。这次郭松龄反奉,让奉天方面元气大伤,以至于让日本人变得有机可乘。
当然,张作霖为了自己的利益给日本人许诺了不少好处,最后出尔反尔导致张家王朝覆灭,也是有很大罪过的。凡事都讲究个师出有名,郭松龄的确是为自己找了一顶好帽子。
但他却并不是为国为民之人,而是一个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的小人。如果他拿下了奉天,那么他就会是下一个董卓,下一个曹操。就会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口号,来把持东北军政大事。
所以郭松龄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只不过是一个朝思暮想上位而不成的人。不过张学良对他还是颇有感念之情的,有人觉得张学良后来枪杀杨宇霆就是因为其献计杀害郭松龄夫妇的。
如果郭松龄夫妇没有被斩立决,张学良会求父亲开恩放其一条生路也未可知。归根结底,郭松龄的失败还是因为太过天真。他错误地相信了冯玉祥,结果被冯玉祥摆了一道,最后自食恶果。当然,郭松龄夫妇的伉俪情深还是很值得赞许的。
夫妻二人共进同退,谁也不抛弃谁,谁也不放弃谁,最后也如愿以偿地埋在了一起,生生世世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