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是首发」谈谈行书的用笔
文/周慧珺
整理编辑_《闻是文化》
行书简介
行书是始于东汉末年、介于真、草之间的一种书体。相传是颍川人刘德昇创造的。当然,一种书体的产生,一定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一定包含着一个长时期的孕育和渐变过程。很可能是先在民间流行,渐渐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承认。而刘德昇或许是吸收,整理,并提高了民间的创新,成了行书这个新书体的代表人物。
晋代是行书的繁荣时期,被称之为书圣的王羲之是大家所熟悉的。他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兰亭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而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如下图)。
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如李邕的《岳麓寺碑》(如下图)。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写起来比楷书省便,看起来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由于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大、体态变化多,能借助于楷、草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在用墨及章法上的讲究也比楷书来得多,所以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效果。这些是行书优胜于其它书体的地方。
行书的用笔特点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较楷书为流动。
剖析此二字的写法,可以发现,楷书与行书在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写时比较潇洒流动,这种随意、流动的写法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速度与节奏
楷书的书写速度慢,而且比较均衡、节奏变化小。行书书写时速度快、起伏变化多、节奏感强。
2、点画的姿态
楷书显得平整,匀称。行书多取欹侧之势,形态变化多姿。
3、点画间的相互关系
楷书的各个点画各自独立,相互间的呼应关系内涵。行书的各点画间有勾、挑、牵丝相应,呼应关系显露。
从以上的对比中,正可以探知一些行书的用笔特点。
字帖点击查阅:三十年前周慧君的行书
行书与楷书的关系
1、点画中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例如:
有〇处,都是露锋的写法。
行书中,起笔处露锋的写法很多,但需注意虽是露锋入纸,仍要求凌空取逆势,而不是顺锋搭下。不理解这一点,就易犯落笔尖细的弊病。露锋入纸,取势要快,笔意活泼、生动。而用藏锋写时,取势较慢,笔意含蓄、凝重。这两种写法各有所长,书写时可以掺用,各得其所。
2、以欹侧代替平整。例如:
横画取斜势。
竖画取侧势。
由于采用了欹侧的写法,字形显得生动,而且形态的变化幅度大。但需注意的是不能过分追求歪斜,以致失去重心平稳。一个字中,有二个以上的横或竖时,力求相互间错杂交叉,切忌横与横平行,竖与竖同向。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例如:
以点代竖。
以点代撇。
以点代捺。
简化了「月」中的「二」、「呙」中的「人」、「口」的写法。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间的呼应。例如:
勾、挑和牵丝是行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点画之间脉络相通、意气流动,增加了行书的灵动性和呼应关系,但这些勾、挑和牵丝,实际是楷书简化过程中起笔、收笔率意化所留下的痕迹,不能人为地去描摹追求。
5、以圆转代替方折。例如:
行书中的转折处,用方折的写法极少,多数是采用圆转的笔法。但需注意圆转中隐含折意,写时仍需驻笔、提按,否则圆而无骨,缺乏方圆兼容之妙。
由于行书是由楷书演变而来,它的用笔基本上是遵循楷法而没有一套独自的规定法则,以上归纳的几点是自己在学习行书过程中的肤浅体会,肯定是不成熟和不全面的,仅供读者参考。
〖昔日佳文今再现〗《闻是文化》整理编辑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