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是开国上将,也是新中国首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但他这个部长只当了三年不到就被调回,这里面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李聚奎是老红军,参加过平江起义,走过长征,担任红一师师长,指挥部下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为保护中央机关安全渡过湘江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中,李聚奎出任129师386旅参谋长,与敌鏖战于太岳,也是劳苦功高。
李聚奎能文能武,解放战争以来,他一直担任后勤部门的领导工作,为一线兵团进行物资保障。1952年,解放军后勤学院成立,李聚奎被任命为院长。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
毛主席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可是,石油工业在我国十分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资源情况不明。
1955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成立石油供应部的决议,任命李聚奎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李聚奎回忆起自己离开军队去当石油部长的经过,他说:“当时中央调我去当石油部长,我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说心里话,还真有点发怵。”
总干部部徐立清副部长找李聚奎谈话,看出了他有许多想法,不等李聚奎说出,直截了当地说:“你的石油部长任职,这可是周总理亲自点的将啊!”
徐立清转达周总理的话:“总理说,我们国家的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又都急需大量的石油,要尽快地把石油工业搞上去,就要从军队里选一个同志来做这件事,把我们军队的一些传统作风带过去,像指挥打仗那样去指挥石油工业建设才行。
这样,军委就物色推荐了三位同志。名单送到总理那里,他考虑再三,圈定了你,要你去当新中国石油工业部的第一任部长。军委领导同志也都赞同总理的决定,这个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既然总理如此信任,李聚奎下定决心,很快就到石油工业部上任了。
他来到石油部的第一招,就是遵循周恩来的教诲,拜懂技术的部长助理徐今强为师,请他当教员,给自己上课,从石油的ABC讲起,每天讲两个小时,连续讲了两个月。
李聚奎带着学习中的问题来到甘肃玉门、新疆独山子油田和辽宁抚顺、广东茂名页岩炼油厂,向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正好又可以调查研究,尽可能给基层人员创造好一点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时,李聚奎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北京的办公楼里,而是在工地和现场度过的。找他开会,不是在油田,就是在炼油厂。
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地勘察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
就此,李聚奎等石油工业部的领导们,向李四光等30多位地质专家请教,集中他们的意见:除已经知道的陕、甘、青、新、川的油气资源外,东北、西南、中南和华北的广大地区,都可能蕴藏石油,值得进行勘查。
李聚奎组织指挥和领导石油战线上的专家和工人大军,随着石油勘探的进展,先后发现开发和扩大了一些油田和一批有含油希望的构造,尤其是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给了大家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李聚奎在出席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我国天然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抓紧勘探,在两三年内找到两三个大油田是可能的。可以确信,以我国的石油资源来满足我国建设和国防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开发中国石油“第一桶金”的李聚奎,却只担任了三年不到的石油部长,就在1958年2月被调回军队工作。
照理来说,既然已取得了成果,正该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才对,而且一般部长级别的任命也不会朝令夕改,
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认为李聚奎是在任上干得不理想,没有完成计划,中央不得不走马换将,让余秋里前来接替。
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客观。
在开发克拉玛依的同时,也已经初步查明了松辽盆地的一个大石油构造,这也就是后来的大庆油田。
1957年,李聚奎已抽调精兵强将组成116人的地质勘察队,赶往松辽盆地。这年秋天,又有300多人的勘探队伍入驻黑龙江双城县。
从时间来看,这应该正是他要继续大展拳脚的时候。
当然,李聚奎被调任肯定是有原因的。
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气候有关。
1958年,正是“大跃进”的序曲拉响之时,石油工业部也不可避免受到压力。在安排第二年的工作指标时,经委希望石油工业部增产20%;计委却财政吃紧,要大幅减少第二年的石油工业投入。
经委和计委的要求让李聚奎很为难,他感觉这样不行,找到计委主任李富春谈话:
你们计委不要看我李聚奎老实就欺负老实人。我个人事小,石油工业上不去,拖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后腿可是大事。
李富春很了解李聚奎,知道他着急是为了是有,李富春立即答复李聚奎:“我们研究研究,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但有一条,实事求是,老实人不会吃亏。”
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下来,但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不久后经委的会议上,提出了“1958年石油能不能搞到180万吨”的讨论。
李聚奎对石油部实际的潜力很清楚,在1958年投资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挖潜能维持平衡,但在不能投产新油田的情况下要再增加,就只有增加页岩发展人造油这个办法。
所以李聚奎回答:“那主要看能不能在抚顺给我们增加300万吨页岩。”
但是页岩的生产和分配计划已经饱和了,无法给石油工业部增加。
在当时跃进的环境下,李聚奎如果答应下来也不算什么,不会有多少人因此指责他。
李聚奎是个老实人,个性耿直,做不到的事他不会乱说,在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是如此。
他据理力争:“国家今年给石油部的投资仅大体与去年水平相同,现在明年要减少4个多亿的投资,就难于开发新油田,能维持今年150万吨的水平就很不错了。如果要增加到180万吨,那就要增加人造油的资源才行,否则是无法增加产量的。”
此后不久,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见到李聚奎,用商量的口气问道:“聚奎同志,你那个石油部1958年的计划指标是不是太少了一点?还是加点劲,多搞一点吧?”
李聚奎有点为难,还好旁边有人帮他解了围,陈述了石油部的困难。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李聚奎上任后,已经把原油产量从60万吨提高到了150万吨,开发了克拉玛依,下一步松辽盆地石油资源也很快将要开发。在新中国石油工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工作是做得不错的。
李聚奎知道总理一向体恤干部,最讲实事求是,连他也要反复强调指标问题,看来问题并不在指标上,而是在大跃进上。
李聚奎不愿做不切实际的承诺,即使当时在朝鲜战场上为彭德怀进行后勤保障时,面对彭总的要求,他也不肯许下做不到的保证。这是他实事求是的优点,但在特殊情况下,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这才是李聚奎离开石油工业部的原因,也正出于这个原因,在此事上他往往是三缄其口,不愿多提及。
1958年2月11日,余秋里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但李聚奎并没有马上返回军队,因为根据总理的指示和余秋里的要求,李聚奎还需要带上一程。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部长办公室的一张办公桌上,坐着李聚奎和余秋里新老两位部长,两人对坐办公,有说有笑。
开会时,主持拍板的还是李聚奎,余秋里当听众,这也是他自己的要求。
看到两个新老部长配合默契,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专家深有感慨:“国民党新老部长交接都是文字交接,见字不见人,只有共产党的干部才这样。”
1958年8月,大庆油田高台子油井出油。这一成果,向世人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是载入中国石油史的一笔,始作俑者也是李聚奎。
李聚奎的资历和军功,授衔上将是没有问题的,他是57位开国上将中,在新华社正式刊发的讣告、生平简介或悼词中称为军事家的16位上将之一。
但在1955年授衔时,李聚奎已经到石油工业部任部长,再授军衔就不符合规定,所以只是授予了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2月,军委决定将李聚奎调回军队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同时给李聚奎补办了授予上将军衔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