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章照片所拍摄的时间皆为1932年的夏季。一些外国旅人带上他们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由河南省黑石关一路向西前行,最终到达甘肃省会兰州城途中的所见所闻。这些珍贵的照片主要记录下了河南、洛阳、甘肃等地的古迹,其中也不乏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
30年代初的中原大地上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如今成为景区的古迹在80多年前是一幅怎样的姿态?这些曾经的老照片就是最好的答案。
本期共选取拍摄于河南省的8幅照片,从黑石关的第一幅照片出发,一路经过了洛阳,陕州,再通过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函谷关,两天后最终来到河南与陕西的交界之地潼关。
此外图集原版的黑白照片已经重新上色,本文也将引用数张民国时期河南省地图进行说明。
1932年的河南纪行
一,黑石关-洛阳
此次的旅途便是从黑石关这张照片开始的。如今位于巩义市西南位置的黑石关在800多年前的元朝时期就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元史· 文宗纪》: 致和元年 (1328) 十月,“陕西兵至巩县黑石渡,遂据虎牢”。陕西诸王阔不花讨燕贴木儿,至巩县黑石渡,大败河南兵。后来的明朝曾一度在此设置过巡司。
这里一直都是古代人们由东向西去往洛阳的重要渡口。唐朝时吕温的一首诗便能道出当年诗人在面对黑石关附近洛水河,有感而发的情怀。
《巩路感怀》
马嘶白日暮,剑鸣秋气来。
我心浩无际,河上空徘徊。
周王室的东迁使洛阳一跃成为帝都。不仅如此,这里还是西晋、北魏、隋朝、后梁、后唐等十三朝的都城。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讲,但凡学习东洋历史,洛阳必定是一处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地名。因对洛阳充满憧憬而前往此处的旅人也不在少数。
然而上世纪30年代来到洛阳,与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相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门之外许多当地百姓依土墙而建造的简陋居所。
洛阳城
大道如直发,春日多佳气。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千年之前的储光羲对洛阳城这样描述。时过境迁,洛水依然从此流淌而过,洛阳城却完全感受不到了当初的氛围。顺路经过此处,根据当地人的描述,这座残破的砖塔下就是曾经孔老二子相见会面的地点。
二,陕州-灵宝
离开洛阳城后,继续向西前行,一路来到民国的陕州。当时这里居住着大约450户居民,总人口在3000人左右,远远算不上一个地区中心城镇。只不过这里背靠黄河,坐拥陕西省境内绵延而出黄土层凹道的陕州,占据着自古以来重要的战略位置。
泛滥的黄河水会时不时冲刷至城墙之下,因此城门也选择建在一个高高地台基之上。
在上世纪20-30年代连绵不断的割据战争之外,最让当时河南及其周围百姓头疼的另外一件事就途中所遇的土匪:在上世纪20-30年代连绵不断的割据战争之外,最让当时河南及其周围百姓头疼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无处不在的匪患。
当时河南本地有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出城之后10里地外便都是土匪的天下。镜头所记录下的便是当时光天化日之下出现在灵宝县城中,被捉住后当街示众的其中一个土匪。
三,函谷关-金陡关(潼关)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对此地留下笔墨,刘邦也曾在此处阻击项羽的兵马,进而夺取整个关中之地。背靠高山,直面黄河的函谷关即便是在上世纪20年代,看上去依然留有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抬头向上望去,关头提写有“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
走入函谷关内,便是如同照片的凹道。视野狭隘使天空只得集中在一线之间。在这条羊肠小道上,悄悄有风就会把整个人埋没于沙土之间。如遇降雨,膝盖以下便会浸泡在泥水之中。幸运的是,一行人在风和日丽中通过了此地,听到的只有响彻在山谷中的马车回音。
进入函谷关行进大约两日之后,在一段上坡的尽头便可以看到一处关门——金陡关,这里便是河南与陕西的交界之地。这里作为秦国的发祥地,见证了千百年前魏,汉,唐等朝代的兴衰。陕西的民国往事,也将会在这道关口之后徐徐展开。
结语
如今80多年已经过去,现代交通的加入早已改变了原有的出行方式。原本黑石关到潼关需要近一周的时间,如今短短一日之内便可抵达。但在这些曾经的旧照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镜头窥见曾经发生在河南大地之上的故事。
下一期,我们将会从1932年的陕西潼关继续出发,来到历史上同样留下过浓重笔墨的陕西省省会——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