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烬余录》
约莫1950年的样子,正如日中天的张爱玲从某位友人那里,听闻了一则女学生做特工,试图用”美人计”刺杀,却”莫名”失败的故事引起了她的好奇,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却因为彼时复杂的局势而只能搁在一边。
直到三年后才陆续尝试创作,却不料风云变幻的时局,让她被裹挟着飘来荡去,各种情感上,事业上的起伏,让她始终没能真正完成这个取名为《色,戒》故事,直到约30年后的1978年才被发表在《中国时报》上。
不料这篇不到两万字的短篇,一经发表却引发了部分民众,觉得爱国情怀被冒犯后的口诛笔伐。
没错,正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简单情节一样:
“革命”女学生特工王佳芝,本应按照计划利用”美人计”刺杀亲日汪伪政府的特工长官易先生,却在这个过程中爱上了他,并在最后要得手之际,选择放过他,最后”牺牲”。
这部很”不”张爱玲的短篇的故事梗概就这么看的话,的确如此。
而又时隔约30年后的2007年,大导李安”众里寻它”,没有挑张爱玲大名鼎鼎的,诸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名作,而是选了这么一本口碑”不好”的小说,导了一部同名电影《色|戒》。
自然,一如小说出版之初的待遇一般,电影也在上映之时遭到各种口舌批判。
于是,尽管”妥协”的李安,狠心删去了13分钟”精华”,改成145分钟做公映版,被批准入电影院上映。
尽管此片一举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但在大众的眼中,它依然是大逆不道的,毕竟那13分钟赤裸裸,夹杂着暴力的情欲戏着实”挑衅”了不少”人”。
直至今日,又是约半个30年过去了,再看时,尤其是用”互文”对照着看原著小说和改编的电影,就会发现。
或许正如当年集结出版张爱玲本人在卷首语写下的:
“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
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亦如正如龙应台先生看过电影后的感慨:
“李安是在还原’一段飞灰湮灭的历史。'”一般。
这个历时约30年被张爱玲取名《色,戒》,带着特意的疏离,隔阂着隐晦到点到为止的”色”,与着墨挥洒在充满猜疑、试探的”戒”,最后尘埃落定在钻戒的”戒”上的,如”冰山手法”写就的故事。
与后者又”历时”约30年,删改了13分钟才取名《色|戒》的,带着大刀阔斧”李安式”的西式东现的”对照”创作手法,从而均匀被”墙”切分成等量,又激烈地相互交融的”色”与”戒”的电影故事一般。
一个”真实”发生在那个充满混乱、不安和黑暗动荡的1930年末的故事片段,就成为了一个跨越空间和时间,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相互回响不断的怅然。
《色,戒》:30年隐晦着的张爱玲在”藏”
张爱玲这个作家,很有意思,她年少成名,只用几年的惊才艳艳就足以让人铭记,各种经典中短篇的集中”高产”,让人们一瞬间就看到了她,而她笔下各种复杂而犀利多变的故事,又让人们一见难忘。
即使她始终以有一定学识,家庭尚可,在上海或者香港生活的女性为主角写貌似”家长里短”的各种特殊情爱故事,也深受爱她的读者喜爱。
而这本考证加本人亲口”证实”,历时约30年之久的《色,戒》,则似颠覆往常一般,张爱玲用极其晦涩加隐晦的极尽克制,去掐头去尾,浓缩着”藏”起了整个故事。
是的,不到两万字,想要铺排一个故事,何其”完满”,必然会做详略得当的布置。
但事实上,不管是当初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如今的再看,依然会被她故事里的隐晦克制给弄到抓狂。
就算里面插叙手法十分精妙,旧时”历史”被巧妙设置的,诸如上海的老街,香港的叮叮车,各种南北方言,以及里面人物举手投足以及”存在”的各种场景里的”小戏”给安抚到,却始终萦绕的还是一种捉迷”藏”的百爪挠心。
不管是开场你来我往打麻将的云雾”小戏”,还是中途之交代了一句“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就要给易太太直到了。”就戛然而止,转去咖啡馆的”收”。
都似一个解不开的谜一般,让读者读着莫名其妙,因为即使在咖啡馆王佳芝打电话又引出了两位”战友”,前后呼应了一句“今天要是不成功……”但这个故事的一角还是没有被看到。
而又笔锋一转,开始写王佳芝与易先生的奸情,可是,看起来似要铺排高潮的情感戏,却又被张爱玲”藏”了起来,只用一句隐晦到“他是实在诱惑太多,顾不过来……简直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就借着过桥,又去了咖啡馆。
之后更是一如既往,张爱玲极尽捉迷”藏”之能,把整个故事都零零散散却又串珠成线般连成一个,看起来有因有果的”完整”故事,包括王佳芝付出”第一次”的代价,才能执行计划中的”美人计”,接近”特工长官”易先生等等因由。
但其中又不坦荡地写”美人计”的过程,即使让王佳芝已然搭上了易先生,相会数次,也只是一笔“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有了个目的。”带过,好以直接切入隐晦地向读者呈现王佳芝在没有意识到时,已然”爱”上了易先生的过程。
然后更是带着突兀地又转了一幕,来到”落幕”的珠宝店戏,情景描写,心理描写都堆着在这一处,直到关键的六克拉粉钻的出现,易先生毫不犹豫的答应给王佳芝买时,发呆的一下,有了这句点睛的关键妙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到,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于是最后,王佳芝对易先生说”快走”,行动失败,易先生回了家,王佳芝牺牲了。
是的,这个故事就这么好似什么都没写一样地完了,很莫名其妙吧?
是的,因为张爱玲的”藏”让这个故事变得如只露尖尖角的”冰山”一般,浮在浅显表面的场景,就像是一个”爱上亲日汪伪特工”的失败”活该”牺牲的革命女学生的故事,显得如此”无趣”且冷漠。
如同故事里那段描写王、易之间关系的”定论”:
“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
她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在毛骨悚然的结论之下,是张爱玲在过尽千帆之后的”清醒”,或许是其中影影绰绰注入了自己的影子罢。
那段让她心如死灰却念念不忘到深入骨髓的感情,一如故事里那两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亦或”命中注定”。
于是,《色,戒》的小说故事,更像是一种”藏”在她内心深处隐晦的怅然结晶,只有”了解”她的人,才能从中窥得”真相”。
就像她在《烬余录》里说着:
“我们这些自私的人若无其事的活下去了。”
《色|戒》:13分钟洞见后的李安在”显”
2007年,李安不遗余力说动影帝梁朝伟,加入汤唯和“君子”王力宏,精心筹备拍摄许久的同名电影《色|戒》上映了。
成绩很好,一举拿下了好几个电影界的大奖,并受到“各方”评论家和影迷们的肯定。
当然,其中不乏有诸多“人士”,因传闻其中有很长的“超级动作戏”而诟病到批判。
于是,两个版本分别在各地上演,145分钟的是删减了三段“动作戏”的公映版,而158分钟的则是未删减的“原版”,其中的区别就在于那层层递进的“关键”13分钟的“精华”。
看似只少了13分钟的电影,基本不影响什么,单看公映版剪辑后的“顺滑”,到似这才是正常的版本一般。
但如果真正深入其中,尤其是从李安与张爱玲似如有神交般,洞见后的“改编”呈现的视角去看的话。
那么就会发现,李安在电影《色|戒》里,注入的不仅仅只是把张爱玲深藏在其中的“东西”,给摆在台面上,更是加入了自己的犀利理解,让整个故事变得“圆满”。
那看似如原著一般编排的各个麻将戏、咖啡馆戏、回忆戏和最后的珠宝店戏,及落幕又转回的麻将戏,实际李安在其中丰富添加了诸多“背后的故事”。
诸如那段在咖啡馆里回想戏中,他用王佳芝的一次回忆,就串起了整个“美人计”的前因后果,以及立体了王佳芝这个人物的复杂形象,看似“画蛇添足”的单纯学生岁月,以及让整个“计划”的动机变得充满理想化,实则,是用以这种强烈对比的手法,去“明示”在整个大历史背景的时局之下,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力作为之感。
苏轼有句诗正应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的,看张爱玲的《色,戒》,不深入了解过她的话,或许我们大概只能看到她“藏”在冰山上的模糊一角,而李安则用《色|戒》的巧妙对立,去为大众讲述这个故事真正的原貌。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那被删去的13分钟,三场层层递进的“动作戏”的精彩呈现,才让王佳芝“爱”上易先生的整个顺畅的逻辑和感情递进,变得顺理成章。
而不是如小说中极尽隐晦的几段递进的描写一般,虽然有了诸如“洗了个热水澡”、“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如此隐晦地让人初看会摸不着头脑。
几段激烈而顺畅的暴力“动作戏”,让“色”与“戒”成为对立而有可以相互融合的可能,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点睛之笔。
这样直白拍的好处也显而易见,这可以让观众们直观地感受到张爱玲在小说中“藏”在冰山下的热烈部分,然后顺着看懂整个故事的“真相”。
于是,我们再看《色|戒》的时候,就会自然的发现,原来这个故事并非讲的是一个因为“爱上敌人”而死的悲剧,而是更深层次的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着的小人物的故事,去讲述那段让人无法忽视的岁月中的点滴片段带来的意味深长。
1930年的那段岁月,混乱中的军阀相互倾轧,外敌环伺,内乱频发,身在其中的人,只能被推着走,没有选择。
不管是看起来是“坏人”的易先生,还是看起来担任“好人”一方的王佳芝等学生们,其实都只不过是那段岁月里身不由己的“蝼蚁”而已。
什么是“大义”?
什么是“爱国”?
或许,这个答案千人千面各有理解。
但在《色,戒》里,张爱玲想说的就是一种身在“特殊”时代里,个人的无奈与抗争;
而在《色|戒》里,李安想为大众呈现的则是一种在时代历史舞台上,“小人物”们在理想化家国梦破灭时的幻灭与悲切的孤独。
最后,一切落幕,回归“平常”到有和平之时“家”中温暖为麻将桌上,继续着,戛然而止就好。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写在最后:
所谓高屋建瓴,说的或许就是张爱玲在《色,戒》中的“藏”,而“假作真时真亦假”就是李安在《色|戒》中的“显”。
有意思的是,两者可以如神交般心心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