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回师路线谁之过:选择从居庸关走只是因为对这条路线更熟悉吗?

回师路线谁之过:选择从居庸关走只是因为对这条路线更熟悉吗?

文|周渝

王振虽不知兵,但基本的常识和判断还是有的。亲征军一路走来,不见瓦剌骑兵踪影,显然是也先知道亲征军人数众多,不敢轻敌,同时也避免一旦与亲征军交战,后面又有宣府、大同守军夹击,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也先避其锋芒,不与明军接战,全部退据塞外,在大漠中一来便于部署设伏,二来也能发挥瓦剌骑兵的优势。亲征军如果北上决战,的确很容易落入陷阱。偏偏圣驾进驻大同的当夜,狂风大作,骤雨忽至,颇不利于继续行军。故而当郭敬向王振“密告”后,王振心里也有些害怕了,看来北上凶多吉少,反正这一路风头也出尽了,不如就此打住,班师回朝吧。

听了王振的意见,英宗随之下旨回师,次日大军就开拔往东走,抵达双寨儿宿营。此时,异象又现,天空中一朵巨大的黑云卷来,笼罩在亲征军的宿地,而除了营地之外的地方则清朗明亮。不一会儿又是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彻夜不止。这种晦气的天象,都不用请钦天监监正来掐算了,即使是小兵都能感受到不是什么好兆头,看来还是赶紧回师,撤回关内最安全。可回师路线怎么走?上层产生了分歧。

班师路线主要有二:其一是由大同东南方向出发,经蔚州至紫荆关入关回京;其二是从大同东北方向出发,经宣府至居庸关返回。先说“大同—蔚州—紫荆关”的东南回师路线,这条线是大同都督佥事郭登向大学士曹鼐的建议,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这条路线距离较近,然而地势平坦,尤其在大同至蔚州这一条路线较为空旷,如果回师途中与瓦剌骑兵遭遇,的确不占优势。而东北方向的“大同—宣府—居庸关”路线距离较远,但它是明英宗进军时的路线,明军对这条路线更为熟悉。总之明英宗最终拒绝了曹鼐提出的紫荆关路线,坚持从居庸关回师。

关于紫荆关回师路线未被采纳通常被认为是受王振所怂恿。根据《英宗实录》记载,王振开始想请英宗到他老家蔚州看看,可大军开拔后,他忽然又担心大军经过自己家乡蔚州时会踩踏到庄稼,出于私心怂恿英宗改变行军路线,又往宣府走原路,想从居庸关回京,为此耽误了半天时间,最终酿成土木堡悲剧。这个说法虽出自权威的《明实录》,却十分可疑,尤其王振担心庄稼被践踏这个理由十分牵强,当时正值仲秋时节,地处塞外的蔚州不应该有“庄稼”,王振担心这个不存在的事情做什么?而且从明代地图上看,亲征大军要从紫荆关回师,蔚州是必经之地,哪里还需要专门“邀请”。《明实录》中这一说法很可能是为规避英宗责任,将黑锅全部甩给王振。《明史》中则记载拒绝紫荆关路线,执意走居庸关是英宗的意愿,更符合常理。事实上王振的确建议过英宗从紫荆关回师(无论是否有邀请莅临家乡蔚州之意),但英宗拒绝了,最终执意选择居庸关路线。

回师路线谁之过:选择从居庸关走只是因为对这条路线更熟悉吗?

为什么明英宗非要走居庸关回师呢?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进行合理推测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战略上的考虑,紫荆关路线虽然道路最短,但明军对复杂的地理环境不熟悉,尤其是大同至蔚州这一路地势空旷,不利于与瓦剌骑兵作战,而经宣府到居庸关这条路,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明军又相对熟悉,即使瓦剌骑兵出现也难以发挥优势。第二是英宗个人原因,22岁血气方刚的青年皇帝,不惜仓促动员,劳师远征,动机恐怕不是什么为国靖边,而是满足自己的戎马英雄梦。可是这一路上别说也先,鬼都没有打到一个,到大同打一转后就要班师回朝,没痛痛快快打一场,实在没劲。回师途中,亲征军遭到小股蒙古兵的袭扰,英宗知道,也先、阿剌知院等瓦剌军就在他进军的宣府、大同一线,也先也在寻找他。这位年少轻狂的青年帝王或许抱有幻想,在回师途中能够寻找到瓦剌军主力进行决战,打一场名副其实的漂亮胜仗。

反正无论哪种可能,“大同—宣府—居庸关”路线是明英宗朱祁镇执意选择的,王振虽不是什么好人,但这一问题上纯粹为英宗背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9014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