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时至今日,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这首诗歌,依旧能品咂出一种像烈酒下肚般,灼热滚烫的爱情温度。
作为文坛著名作家的沈从文,相比同时期的传奇人物,虽少了些传奇色彩,但却因唯美干净的作品,留下了一份岁月洗炼后的敦厚与质感;单是作品《边城》,就疗愈了无数现代人的心。
当然了,除却流传于世的作品,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是个痴情人,为了得到张兆和的爱,也曾想尽各种办法。
在当时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他高举自由恋爱的新旗帜,以笔作为爱情的桥梁,用清新柔情的书信,叙述着对张兆和的痴恋,至今读来都觉得楚楚动人。
而后四年的漫长追爱中,蔡元培先生甘为说客,胡适先生要做媒人,丁玲和巴金出谋划策,一个个今日耳熟能详的名字,更为这份爱情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深情款款的告白,得不到回应的期待】
1928年,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胡适的帮助下,来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沈从文与张兆和正因此机缘,才得以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初为人师的沈从文,还在同学们面前闹了笑话!
为了上课不失面子,沈从文从法租界来学校时,还专门租了一顶黄包车,花了八块钱;可真正走上讲台后,却看着挤满课堂的学生,顿时语塞了;甚至沉默了很久,也没能说出一句话。
直到同学们从安静开窃窃私语,沈从文才从紧张中开口说话;结果因为太过紧张,语速飞快,本来一个小时才能讲完的课程,结果十分钟就讲完了。
教室再次陷入了安静,带着几分尴尬;为了缓和氛围,沈从文提笔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慕名而来的同学们太多了,让本就紧张的沈从文始料不及。
而此时的张兆和就读上海公学一年级,也是沈从文选修课的学生!
张兆和出身书香门第,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和尊贵,这种不同寻常的气质吸引了无数男生的倾慕;随着上课时间的流逝,沈从文的心间也填满了对张兆和的爱意。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冲撞着沈从文的神经,内心炽热激烈的爱情,更是简直要了沈从文的命。
辗转反侧许久时日后,沈从文终于忍不住提起笔给张兆和写信,那些深情的文字,成为他心中沉甸甸爱情的释放口。
就这样,一份又一份的情书绵绵不绝地到了张兆和手中,对于沈从文而言,这是心中真实情感的倾诉,但对于张兆和来讲,这些都让她措手不及,更多的是惶恐和惊讶,她不知道怎么办,似乎也不怎么理解这份热烈的感情。
任谁想这也是件荒唐事,老师接连不断地写情书给一位十八岁的少女,的确有些不合适;但是为了避免别人知道这件爆炸性的消息,张兆和也只好选择了不理睬。
在当时,张兆和的追求者也是众多,朋友还根据追求者的出身情况对他们进行了编号;而作为老师的穷小子沈从文则被编号为“青蛙13号”。
文人心思向来细腻敏感,当深情款款的表白得不到回应后,本就生活窘迫的沈从文也变得自卑起来。
有次,他找到了张兆和的好友王华莲,希望能先感动她的好友,借此曲线救国。
但王华莲带来的消息却让沈陷入更深的绝望:苦苦追求着张兆和的男人几乎上百,有时候一天收到几十封情书;但张兆和从来不回信。
本就遭受打击的沈从文,听到这个消息,更是如判死刑;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酸楚,当着王华莲的面,他像个孩子般放声恸哭。
【愿当媒人的胡适,差点弄巧成拙】
几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的沈从文找到了校长胡适,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此时的沈从文已经在公学备受学生欢迎,教学方式也被大家所推崇和喜爱;惜才的校长胡适连忙追问原因,这时沈从文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自己的情感挫折,表示自己“深受其创,只好通过离开来忘掉兆和”。
听完原因的胡适,忍不住哈哈大笑;他没想到腼腆斯文的沈从文竟然是个情痴;为了安抚沈从文情绪,他连忙拍着胸脯保证:这事交在我身上。
胡适决定:要为两人做媒,成就一番佳话!
当然,在胡适还没有行动前,张兆和就主动找到了胡适!
原因是她又收到了沈从文的情书,内容让她又羞又恼:“我执着的爱着你的灵魂,也痴情的爱着你的身体。”
看着愈发荒唐的内容,张兆和只好拿着那一沓沓信找到校长胡适,希望由胡适出面,好让沈从文死了这条心。
只是张兆和没有想到,此时的胡适正有撮合两人之意。
所以自己讲完事情的始末缘由后,胡适非但不恼怒,还笑嘻嘻的说:
“他文笔好,没事你们多通通信也好……”
“我知道沈从文他固执的爱着你……”
听完胡适的这些话,张兆和大抵也明白怎么回事了;正处在生气状态的她,坚决回绝了胡适的“好意”:可我固执的不爱他!
这句话让胡适有些沉默,他觉得要么女孩没有看到沈从文的魅力,要么就是自己没有琢磨透女孩的想法。
为了安抚张兆和,他只好说:
“那好吧,既然你意已决,我也不好勉强,那你给他回一封信说明你的态度吧,语气尽量婉转一些,免得他经受不起。我也去劝劝他,让他早些死心。
胡适劝解沈从文的信件后被收录,资料中有这么一段:
“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我那天说过,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不知胡适当时写信的心情是如何的,如今看这份资料则让人觉得很是有趣:在这场朦胧模糊的爱恋中,胡适的哲学思维可谓是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份由衷的劝解,差点中断了这段姻缘。
庆幸的是:执着的沈从文并没有因为胡适的信而放弃追求张兆和,而是听从了好友丁玲的建议,选择了用深情去撬动女神的心房坚锁。
在那古典而纯真的年代,文人追求爱情的杀手锏就是情书。
所以,沈从文痴迷的情书一封封不停地写,写着真情之挚,也写着赤子之心……
而这份义无反顾又楚楚动人的深情,终于也打动了张兆和那颗清冷傲慢的心。
【婚前的浪漫,婚后的磨难】
那是1931年,受杨振生之邀,沈从文前往青岛大学任教。
此时,沈从文漫长的追爱之路,已经孤单行走了四年,他从心里是想要得到一个答复的。
所以,便给张兆和再次表明了心意,这次的信函内容长达六页;也就是这份盛满深厚爱恋的书信,彻底撬开了张兆和的心门。
为了得到张家人的同意,沈从文在1932年专程前往了张兆和老家——苏州。
为了这次苏州之行,沈从文还特地询问好友巴金:应该带什么礼物去?
最终,在两人的冥思苦想下,巴金帮助沈从文买了买了一些书,其中有两部精装的英译版俄国小说,包括全套英文版《契诃夫短篇小说集》,以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集。另外还买了一对精致书夹,上面饰有一对长嘴鸟,十分精美。
这对收入微薄的沈从文来说,算是巨额开支了!
顺利的苏州之行,让四年的痴情等待,酿成了芳香美满的喜酒,更成就了这段璀璨的佳话。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举办了一场十分简单的婚礼。
这一年,沈从文正好三十岁,他真正做到了三十而立,成了家。
然而,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总是敌不过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结婚后,两个人的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琐碎现实的凡人生活自然使他们矛盾百出。
或许从收到第一封情书开始,两人便已经在书信中迷失了自己。张兆和放弃了长远的考虑,一头扎进了漫天飞舞的情书中,在纸上寻找爱情的滋润,一找,就是一辈子。
沈从文平素不善理财,又爱收藏古董文物,因此没什么积蓄;张兆和虽全力持家,但巧妇难无米之炊,因此两人的生活也是紧巴巴!
慢慢地,随着两人后期两地分居,深情款款的情书也开始成为琐碎家常的唠叨,这让沈从文很是无法适应,矛盾点也是越积越多。
张兆和百般迷茫,她不明白丈夫沈从文怎么那么好面子;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还打肿脸充胖子的给朋友花钱,更不明白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那些古董瓷器。
而沈从文认为张兆和的抱怨和疏离,是因为张兆和爱上了其他男人;这样的想法也让他做出了一生最错误的选择——有了八年断断续续的出轨。
毫无疑问,两人的婚姻是状况百出的;也是因为矛盾太多,心寒的张兆和还多次故意制造机会与沈从文分开,甚至两人同住北京也分居两室,沈从文每天吃了饭便走。
最终这场浪漫的婚姻,成为了几十年的分居,有想念、有牵绊,两人却不肯见面!
这种情况直到沈从文晚年才结束!
1988年5月10日,因时代裹挟饱受精神折磨的沈从文,苦苦熬完了八十六岁;临去世前,他抓着妻子的手:“三姐,我对不起你!”
一句话,囊括所有的遗憾和落寞!
驾鹤西去君不还,人生在世今成梦。
离去的人,总是把伤痛和泪水留给活着的人独自去承受。
当半个世纪的相爱相杀戛然而止,那些旧日的冲突和苛责也失去了意义。
回顾两人五十五年的婚姻,才子佳人的浪漫遇见了柴米油盐的烦琐,平静的夫妻生活碰上了战火纷飞的残忍,憧憬的幸福晚年又遭遇了天灾人祸的无奈……在时代和人性的裹挟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此时的张兆和才发现:不是爱情变了,而是爱情身不由己;这些年谁对谁错,谁为谁的付出更多,谁因谁的不幸更甚……其实早就已无所谓。
这份感悟,也被她写在了《从文家书·后记》中:
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如今读来,不免让人心酸!
因为后期时代动荡,沈从文很多作品残缺不全;为了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沈从文形象,张兆和选择了重新执笔,把自己的晚年时光用在了编辑《沈从文全集》的工作上。
她忙了十年,哭了十年,思念了十年,终于完成了《沈从文全集》的编订工作。
2003年2月16日,《沈从文全集》出版三个月后,完成夙愿的张兆和才安心的闭上了眼睛,前往了极乐世界与丈夫沈从文相逢。
四年后,张兆和的骨灰从北京移至凤凰县沈从文墓地,两人终于相聚在了青山翠柏间;而这次的相聚,是两人穿越这世间一切的不堪与误解,跋山涉水的真正相依。
【放在最后的话】
纵观沈从文与张兆和的55年婚姻,品尝过贫贱辛酸,也经历过纷飞炮火,甚至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但也是动荡时代的这些不完美,让后人品读这份感情时,愈发觉得珍贵和唏嘘。
这或许便是李商隐所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吧。
历史的时空,成就了爱情的佳话,也织就了大师的传奇。
作为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沈从文是在曲折反复的历史长河中,走完熠熠生辉的一生,而笔下众多经典作品的闪光智慧却不断流传,时至今日早就成为一种不朽的力量,传递着希望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