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萧红和许广平合照


1942年的中国,在连绵纷飞的战火中,华夏民族的希望和曙光也渐渐清晰和明亮起来,满目疮痍的山河即将迎来新生。

而远离炮火包围的香港玛丽医院中,遍尝人生苦难的“文学洛神”萧红,却在凄凉与孤独中离开人世,除了留下众多写尽跌宕命运的文学作品外,有关她的生平经历更是引人长叹。

萧红生来因女孩身份不受父母待见,唯一让她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的,是家中年迈的祖父;然而随着祖父的与世长辞,这份本就奢侈的温暖也匆忙断绝,直到在上海遇到鲁迅和许广平。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对萧红来说:作为文坛巨匠的鲁迅不仅是自己文学创作上的良师,更是百般宽容和宠爱自己的严父,而善解人意的许广平,更是堪称知心闺蜜!

在萧红去世后,许广平曾写过两篇怀念萧红的文章,记录的是1934年到1936年期间,萧红与鲁迅一家人的交往细节。

但令人奇怪的是:许广平写的这两篇追忆文章,除了深切的怀念,更表露出来无法掩盖的不耐烦和醋意,这又是为何呢?

一切的一切,还得回溯于命运的最初交集!

【1934年,二萧决定给鲁迅写信】

提到萧红和鲁迅的相识,就得说到她和萧军的故事。

萧红遇见萧军,源于一场英雄救美!

出生在呼兰富贵家庭的萧红,自小就与家庭的矛盾无法调和,尤其是唯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后,带走了她的爱与暖;在同龄人上学读书的时候,萧红就倔强离开了家,开始流浪的生活。

后因中途落难,身无分文的她被迫求助了未婚夫汪恩甲,却没想到这份选择几乎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汪恩甲属于纨绔子弟,从未有责任和担当的概念,特别是得知萧红怀孕后,更是不敢承担责任,选择悄悄离开,徒留挺着大肚子的萧红被旅馆老板追账。

在萧红被困破旧旅馆时,萧军如同英雄降临一般拯救了她;萧军发现了萧红在写作上的天赋,萧红也感激萧军的英雄救美。爱情就这么开始了。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剧照

两人与文坛巨匠鲁迅的相识,也源于偶然因素!

1934年6月12日,萧红和萧军从哈尔滨前往青岛生活;在那段有海风相伴的时光中,两人的生活趋于平静,也开始全力创作大篇幅的作品。

一次,二萧闲逛荒岛书店,听老板兼朋友的孙乐文说:自己曾在上海内山书店偶遇过鲁迅。

听到这句话,萧军按捺不住给鲁迅写信的冲动,连忙询问孙乐文能否把信寄到上海的内山书店,得到孙乐文答复后,两人怀着激动的心情郑重给鲁迅写下一封书信:希望鲁迅先生对两人文学创作进行指导。

两人写信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没想到真得收到了鲁迅的回复!

对于这份出乎意料的结果,多年后萧军仍旧这样回忆:

我把这信和朋友们一起读了又读,和萧红一起读了又读,只要抽出时间,无论是日间或深夜,无论是海滨或山头……也是把它读了又读,这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生命的希望。

身在青岛的两人,长久地沉醉在鲁迅回信的喜悦中;还没有意识到:时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巨变也即将推着两人和文坛巨匠会面!

同年11月,北方时局愈发动荡,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士大批被逮捕;萧红和萧军两人不得不听从组织建议,从青岛乘坐轮船前往上海。

而这趟仓促狼狈的上海之行,却成就了两人在文坛的辉煌战绩。

【如父如师的鲁迅,弥补了萧红缺失的温暖】

这十里洋场的上海,萧红来过两次,虽是同样的囊中羞涩,但这次的到来却少去了以往的彷徨;因为在她看来:这时的上海是有鲁迅先生的上海,而先生会如指路明灯般,用文字指引着他们前进。

事实上,也是如此!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无名小作家想要在文坛立足绝非易事,想要发表文章只有《文学》月刊可靠并且稿酬丰厚;但投稿该刊首先要通过政治背景的考核,或者由知名作家举荐。

而萧军和萧红正是在鲁迅帮助下获得了发表文章的希望;两人创作的的《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被鲁迅积极推送,由此成为两人的成名之作。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剧照

特别是萧红的《生死场》更是被鲁迅倾力指导并亲自作序,历经种种坎坷才得以发行。

这部以力透纸背的文字,描写“满洲的农民们怎么生,怎么死,以及怎么在欺骗和重重压榨下挣扎过活”的故事,一经出版就轰动整个文坛。此后,身为新人的萧红获得了更多出版机会,如同一颗耀眼明星,有了在文坛熠熠生辉的机会。

由此可见:二萧在上海的成名,除了自身的天赋与勤勉外,少不了鲁迅的提携。

除了文学创作上的帮助,鲁迅更是给了二萧家一般的感觉。

这种温馨幸福的场景,对于自幼缺乏爱与暖的萧红来讲,堪称天恩所赐。

鲁迅的包容有着祖父般的温暖和慈爱,这也让萧红同老师鲁迅之间少了拘谨,多了任性和依赖 ,所以也经常光顾鲁迅家。

而许广平对性格单纯的萧红更是喜爱,在得知萧红有痛经的毛病后,许广平还专门推荐萧红吃乌鸡白凤丸;由此来看,二人的关系好似闺中密友,无话不谈。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但让人迷惑的是:在萧红病逝的两年后,许广平怀念好友而写的《追忆萧红》中,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对萧红的埋怨,其中有这么一段:

“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现在萧红先生人也死了,没有什么关系,作为追忆而顺便提到,倒没什么要紧的了。”

这段文字是许广平为怀念萧红而写,但字里行间却有着挥散不去的醋意和埋怨;让人忍不住细想:难道萧红和许广平之间真得存在情感的竞争关系?

【许广平的文章为何透露别样情绪?】

任何时候,真相只有在回溯经历中才能完整打捞出来。

这就决定,若要了解许广平对于萧红的反转态度,还需要从当时每个人的境况来分析。

首先看萧红的感情状况!

萧军和萧红的初相识夹杂着英雄救美的浪漫气息,自然而生的爱情是幸福充实的!

即便两人经济窘迫,最穷的时候连饭也吃不上,但这种同甘共苦对热恋的两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和名利狭路相逢,一切也就变了!

来到上海后,二萧在鲁迅先生的提携下名气大涨,特别是萧红,凭借《生死场》更是成为文坛璀璨夺目的新星。

萧红创作期的黄金时代,让她释放着自己的天赋和灵动,但却压制了萧军的大男子主义。

萧军是她的爱人,更是她的救命恩人,两人的相处关系始终是:萧红依附于萧军;而萧红在文坛的走红无疑于颠覆了这种相处模式,因而导致感情恶化。

大男子主义的萧军不仅当着朋友的面贬低萧红,更因鲁迅对萧红的格外提拔而心生妒忌;特别是两人关系恶化期间,萧军出轨她人,两人发生争执时萧军更是动粗。

萧红在上海没有朋友,鲁迅和许广平就是她格外依赖的亲人。

在情感的苦闷期,为找寻情感释放的萧红,经常前往鲁迅家走动!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剧照

但生性直率单纯的她没有意识到:,这种经常出现,带给许广平的是分心和打扰。

此时的许广平堪称压力重重,既要照顾鲁迅身体,又要帮鲁迅抄写手稿,更要照顾孩子海婴,而萧红的频繁到访,让向来和善待人的许广平不得不抽时间陪伴萧红。

据胡风的妇人梅志在《花椒红了》中回忆:

有一次许先生在楼梯口迎着我,还是和我诉苦了:“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哪来时间陪她,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就跑这儿来。”

由此可见:许广平对萧红的频繁到访,有着力不从心的排斥,也有着善解人意的接纳。

除了因力不从心带来的排斥感外,许广平对萧红的态度转化中,更有着一个女人最简单的敏感。

鲁迅是欣赏萧红的,甚至不吝赞美!

首先是文学天赋的欣赏:当鲁迅读完萧红《生死场》的初稿,便心生惊艳,决定为这本书写序;这部作品也正是在鲁迅的指导和推荐下,掀起了巨大的轰动。

而后是性格成分的欣赏:萧红为人坦白直率、又有着不肯服输的坚韧,就如同野草在风吹雨打中,仍旧坚硬生长般;这样的性格让鲁迅欣赏,也偏了心的疼爱萧红。

可以说,正是鲁迅的宽厚和包容让萧红重温了祖父般的温暖,也让萧红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在《萧红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鲁迅喜欢北方的吃食,但因勤俭节约,不肯同意许广平请帮佣的提议,许广平只好亲自学习,但由于掌握不好分寸,做出来的北方饭菜失了原味,常惹得鲁迅皱眉。

萧红心思细腻,她留意到鲁迅对北方饭食情有独钟,就时不时送些黑面包和俄国香肠给先生。萧红擅长包饺子,包得快而且不会露馅,这样的饺子让鲁迅吃得心满意足;同时做的韭菜盒子,烙荷叶饼,都让鲁迅赞口不绝。

许多年后,萧红已作别人世,许广平感慨说:“如果有一个安定的,相当合适的家庭,使萧红先生主持家政,我相信她会弄得很体贴的。”

还有一件小事,足以说明鲁迅对萧红的偏爱:

有次,许广平拿出些颜色不同的布条,恰巧萧红前来玩耍,就玩闹着把一根不适合萧红的布条绑在萧红头发上,鲁迅看到后立刻沉下脸说:不要那样装饰她。

严肃的语气,甚至让两人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萧红病逝后,闺蜜许广平曾写悼念文章,内容为何尽显埋怨和醋意?

在萧红选择去日本时,鲁迅正是重病的时候;但出于对萧红的疼爱,他特意叮嘱许广平给萧红办送别宴;结果疏于没人照顾,鲁迅自己感染风寒,导致病情加重。

从这些事情不难看出,素来严肃冷漠的鲁迅,对萧红总是特别的偏爱。

但这份感情更加像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切,甚至是父母对孩子的宠溺……

在这种夫妻情和师生情的对比下,许广平无疑会生出空落感和醋意。

值得说明的是:在悼念萧红的文章中,纵然许广平在回忆往事透露出不耐烦和醋意,但这些成分中从未有恶意诽谤或者蔑视,而是身为女人和人妻最基本的心思和敏感;并且《追忆萧红》这篇文章,更多是表现了许广平对萧红逝世的痛惜,以及对萧红文采和才学的由衷赞叹。

【放在最后的话】

纵观萧红的短暂人生,不难发现:

爱与暖,始终是她最为固执的憧憬和追求;因为童年不受宽待,她拼了命地为爱人奉献自我,为朋友肝脑涂地,可动乱的岁月没有绕过她,她所信赖的爱人也未能让她收获永久的温暖。

唯一让她重温祖父的宽厚和宠爱的,是她视为恩师的鲁迅;然而这份温暖亦是短暂停留,就随着鲁迅病逝戛然而止。

命运对她不公,但也为她生出铠甲:颠沛流离赋予了她的倔强,周折挫败激发了她的才气。

她写苦寒世间的不公不允,写生死边缘的屈辱和挣扎;而扎根于真实经历创作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更有着力透纸背的悲情。

以至于后世评价:萧红文中的悲悯和讽刺,可说是直承鲁迅的衣钵。

岁月扬起的风沙,遮盖了过往的足迹,但镌刻在历史年轮上的悲悯文字,却璀璨依旧;时代老去了,而萧红笔下的故事,甚至她自己的故事,却不断引发着人们对生命和情感的思索,读来让人感叹良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834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