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似乎很少提到“河西走廊”了,我们的目光总是放在那些发达的大城市,我们看到北上广深、看到新兴的成都杭州,我们想在那里学习、工作、建立我们的新家,但我们似乎很少再看向西北、看向河西走廊了。
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河西走廊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要,假使没有河西走廊和张掖,那可能现如今的中国可能就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公鸡”,而是另一个中国。
打通河西走廊:霍去病封狼居胥之战
河西走廊,之所以叫“走廊”,是因为它真的是一条“走廊”。它地处黄河以西,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是两山之间一条狭长的 堆积平原,长约1000公里、宽在数公里到200公里不等,仿佛是大自然为我们修建的一条“走廊”。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正是从河西走廊走向了世界,这条走廊,连通的是中原与西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的大国梦想。
虽然刘邦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但实际上在汉武帝之前,我国西北的疆域一直处于收缩的状态,匈奴甚至已经越过了阴山、占领了河套地区。
不过,经过了两朝的休养生息,大汉朝的武帝横空出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他两次率兵出征匈奴,占领了河西。在未能与公孙敖会和的情况下,霍去病孤军深入,俘获匈奴五王、单于阏氏等匈奴贵族及相国、将军等高官共计百余人。
那一年,霍去病奉命迎接匈奴浑邪王归降,部分降众突然变乱,霍去病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令浑邪王最终率4万余人归降汉朝。
那一年,汉朝正式控制了河西走廊,霍去病几乎已一己之力杀得匈奴元气大伤、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霍去病因此封狼居胥,匈奴人却只能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那一年,汉武帝正式增设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将河西走廊纳入华夏版图。
而其中,如果说河西走廊是连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那么张掖便是河西走廊的要道,因为张掖正处于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可以说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当年汉武帝给此处命名为张掖,正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的意思。河西走廊是帝国强壮有力的臂膀,深入西域,扩大帝国版图。
公元前108年,汉朝打败了亲附匈奴的楼兰、姑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又打败了大宛国,大汉朝正是获得了对西域的统治权。而后,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被河西走廊连通的西域开始成为我国版图的一部分。
占据河西走廊:强盛王朝的共同点
现在,我们称自己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但在古代,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界线还是十分分明的,因而河西走廊甚至是攸关华夏命运的走廊。看地图我们就能知道,河西走廊的南部是青藏高原、东北是内蒙古、西北是新疆、东部是宁夏,全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
掌控了河西走廊,就是掌控了这条少数民族的“隔离带”,向南可抑制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向北可控制蒙古高原的草原部落,让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无法合流,向西更可直达西域、连接万邦,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因而,翻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汉武帝第一次正式掌控河西走廊以来,我国中原王朝强盛之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占据河西走廊”,而一旦河西走廊落入外族之手,那必定是中原王朝孱弱之时。
唐王朝,大家都知道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鼎盛王朝,同样占据了河西走廊。在贞观十四年,唐朝征服高昌国,改称西州,并进一步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包括天山在内广阔地带。而连通西域腹地和都城西安唯一道路的正是河西走廊。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内部动荡,大量边防军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虽然西域腹地还有唐军留守,但因为河西走廊被切断,安西都护府留守的唐军几乎与朝廷断绝联系,西域也不再在唐朝的掌控之中。
甚至唐王朝都不知道安西节度使郭昕在没有补给、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坚守十数年,一次次击退吐蕃的进攻,还认为安西全境早已落入吐蕃之手。这也从一方面显示出了河西走廊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地位。
到了宋朝,河西走廊归于异族,宋人希望通过河西走廊与世界进行贸易的想法无法实现,于是“被迫”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而当时占据了河西走廊的西夏却不断发展壮大,一时呈现出与宋、辽鼎立之势。
尽管宋朝的商业、文化十分繁荣,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从疆域版图及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度来说,宋朝是历史上一个相对孱弱的王朝,这便是河西走廊对于我国版图的重大作用。
如果不算蒙元,我国中原王朝下一次控制河西走廊,已经是明朝时期。但当时冯胜率军西定甘肃,也只在酒泉地区筑嘉峪关,并未再进一步控制整个西域。
加上明朝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连通世界贸易的丝绸之路也逐渐被废弃,中原王朝对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控制力度并没有那么大,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也就无法凸显了。
当然,其实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北方少数民族丢掉了河西走廊,就意味着被分割和统治,一旦他们占据了河西走廊,那便有能力进军中原,乃至一统中国。
元朝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铁木真不惜一切代价,与当时控制河西走廊的西夏进行了22年战争,灭西夏、占据河西走廊,进而消灭金朝,一统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才成功入主中原。
往来河西走廊:灿烂文化、兴盛贸易
河西走廊除了是帝国国力的“晴雨表”、影响着中华版图之外,其对于我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便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文化,丰富中华文明的色彩。
因为河西走廊正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它是亚非欧三大洲相互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而这样的地方——据季羡林所言——全世界只有河西走廊一处。
举例而言,佛教正是通过河西走廊快速传入中原的。唐朝高僧玄奘前去“西天”求取真经,走的便是河西走廊。
因而假使河西走廊不存在,佛教的传入就只能通过南方的水路,那么惊艳世界的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等佛教文化景观都可能不会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景,更可能不会出现。
尽管汉传佛教已与印度佛教有许多不同,但失去了佛教文化,无疑会使中华文明失去一抹重要色彩。
正是因为有了河西走廊,都城长安内居西北之地,在公元7世纪就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当时万国来朝,各国使者、商贾乃至文人雅士汇聚在长安,不同的思想、文化、艺术在此处交汇碰撞,令整个中华文明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色彩。
而从保留汉家文化的角度来看,河西走廊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都知道,西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沦陷”,汉族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破坏,而河西走廊孤悬西陲,竟然成为了一个中原百姓避难的“乐土”。 因此,许多文人士族避世于河西走廊,也将汉族文明在此处延续。
最后,失去了河西走廊,我们失去的更是与世界往来的一条重要通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通过河西走廊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在这条丝路上,中原与西域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
到了唐朝,丝路繁华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大唐治下,河西走廊的经济繁荣程度甚至仅次于都城长安和南方的苏杭。又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都城长安的繁华有一半是依靠河西走廊这条丝路支撑起来的。
当然,也许除了贸易与文化因素,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河西走廊,小麦就难以进入中原,大蒜、胡椒、葡萄、黄瓜等等许多我们现在常见的瓜果蔬菜更是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进入汉人的食谱,今天中国也就不会是我们熟悉的“吃货国”了。
如果没有河西走廊,我们可能会像宋人一样,开辟出另外一条“丝绸之路”连通中国与世界,但那个中国,一定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