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关于“南渡词人”

北宋灭亡后,大批文武官员、平民百姓渡江南下,到南方躲避战乱,很多词人也在其中。他们把北宋160多年积攒的丰富创作经验,一起带到了南宋土地上。于是,宋词并没有跟随北宋一起灭亡,而是在南宋得以继续发展。

这些人被称为”南渡词人”,他们是南宋词坛的开创者,代表人物有张元干、叶梦得、朱敦儒、李清照,等等。

“南渡词人”有两个特征:一是经历了北宋”靖康之变”,品尝过南渡的颠沛流离;二是南渡后词风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色彩。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南渡词人”的创作特点

首先,由从前写一己之悲喜,上升到国家之兴亡。这种转型,是因为词人品尝了南渡的种种苦难,内心受到极大触动。最具代表性的是朱敦儒李清照

朱敦儒早年过着风流浪子生活,以清高自许。北宋靖康年间,他曾被举荐为学官,诏至京师,却不肯受命。他早年的一首《鹧鸪天》,就表现了豪放不羁、不屑权贵的生活态度——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而”靖康之变”,粉碎了他的名士风流梦。当达官显贵占有大量交通工具、载着金银珠宝南渡时,无一官半职的朱敦儒,只能被抛到普通逃难百姓的行列。途中,他写词说道:“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卜算子》)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苦难,在走投无路的困境面前,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哀鸣又有何用!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最终,朱敦儒历经千难万险,侥幸渡过长江,生死考验让他和他的词都完成了一种超越,他再也不是那个疏狂的风流浪子,忧国、爱国之情已斑斑可见——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境界开阔,情辞慷慨,他关注的已经不是自己”无处归”,不是百姓”哀鸣急”,而是上升到故国之思,以及还我河山的急切情怀。胸襟和眼界,都和南渡之前不同了。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朱敦儒还有一首《采桑子》,是南渡后、流浪至江西所作——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州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结尾的”愁损辞乡去国人”,不仅是词人自身多年流离的体验,也代表了所有南逃难民的共同心声,仍是跳出一己之悲的体现。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对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南渡更是她人生和词作的拐点。如果没有南渡的磨难,她会一直呆在婚姻爱情的甜蜜里,研究词学、收藏文物,她的词作也会限于闺阁庭院、与丈夫的离别相思。那时的愁,顶多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一场南渡,让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书散,她一个人饱经沧桑,南渡后词作里的忧愁,便也融入了家国之恨和社会不公。比如感伤时事的《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词里所写的芭蕉树,深扎在南方的土地上,而李清照作为”北人”,她无法像芭蕉树那样,在南方找到安全感,当雨滴打在芭蕉叶上,更增添了她失去家园的伤痛。”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也是千千万万”北人”共同的深愁吧。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李清照晚年的一首《永遇乐》,写元宵佳节的情景,描绘出南宋朝廷偏安苟活、纵情享乐的时代氛围——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时的”中州盛日”,是因南宋平民没切身体会过北宋灭亡之耻,是因南宋朝廷没对他们进行过抗金复国的教育动员,是因一些南渡臣民也淡忘了当年颠沛流离之苦。李清照这个久经磨难的生命,捕捉到了这一时代之痛,她以平静的语气、通俗的语言,描述了这个”中州盛日”的元宵之夜,让今天的读者仍能通过她的描述,了解她”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苦衷:自己的生命是落日余晖,国家的生命是危在旦夕。

在这首词写成120年后,南宋末代爱国词人刘辰翁,也写了一首《永遇乐》,他在词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情辞不及,而悲苦过之。”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既是自己生命的哀歌,也是时代的哀歌。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其次,在部分”南渡词人”笔下,词变身为政治武器。它参与到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和战之争,表明词人反对议和的鲜明态度。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元干

南渡也促成了张元干的词风转变。南渡前他受传统婉约风影响,酒盼花前,南渡后转为豪迈悲壮。他曾作词反对议和,因此被捕入狱——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这首词的标题,已说明写作目的,是“送胡邦衡谪新州”胡邦衡,即胡铨(字邦衡),南宋绍兴八年,秦桧主张与金议和,而金使竟让宋高宗跪拜接受诏书,对南宋称”江南”,胡铨慷慨陈词、请斩秦桧:”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胡铨的话让高宗、秦桧大怒,因此遭贬。后来”绍兴和议”达成,胡铨又被除名新州(今广东新兴)。

张元干这首《贺新郎》,就是送胡铨去新州时所作,其中”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一句,直指(宋高宗)天意难问、人情可悲、爱国有罪的不合理现实。《四库全书总目》评此词:”其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胡铨在被押送新州的途中,也作了一首《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惹猿惊鹤怨,误松萝风月。

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结尾所说的”豺狼当辙”,其锋芒所向,尽人皆懂。这首词反映了词人身处逆境,时时有被害死的可能,但他仍不畏权势,大胆痛骂主和的投降派。

在张元干和胡铨笔下,词是他们与主和派斗争的武器,也是他们坚持爱国抗敌的精神力量。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再次,正因为上述原因,婉约词在”南渡词人”这里已成为最弱声区,苏轼之后难以为继的豪放词,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段有了长足发展,爱国豪放词雏形已现。

这其中,张元干的《石州慢》,是”南渡词人”中较早出现的爱国豪放词——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祗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张元干曾投入李纲指挥的京都保卫战,并亲临城上指挥杀敌。而这首词写于保卫战失败、他避乱南行时。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夜渡,想到”群盗纵横,逆胡猖獗”的内忧外患,用一句”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诉说爱国豪情,结尾的”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激愤悲壮,声振林木。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叶梦得的《水调歌头》,通过习射连及南宋现实,抒写老而不衰的爱国豪情,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脉相承——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这首词大约作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朝在北方的大片国土都已被金国占领,叶梦得此时担任知府的建康城(今江苏南京),成为了扼江守险、支援北伐军的重镇。在这种背景下,词里所写的习射,更像是一次实战演习。虽然词人说自己”老矣真堪愧”,可”回首望云中”一句又提及汉文帝时、抗击匈奴的云中太守魏尚,借此道出自己杀敌复国的壮志豪情。

此外,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以及王以宁的《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都是这一时期的爱国豪放之作。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南渡词人”和“南渡词”的影响

“南渡词人”们扛起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这是时代给予的,无法逃避。由他们创作的”南渡词”,是南宋词坛的开端,这些词揉着血泪、涌动着爱国深情,形成了深邃而雄浑的时代风格,也宣告北宋时期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风格特征,一去不复返了。

“南渡词人”的创作情感走向庄重,创作风格渐趋豪放,创作视野着眼于国家兴亡和社会现实。后来出生的词人们,通过”南渡词人”的创作,感受到国家分裂的痛苦和屈膝议和的耻辱,于是继承他们开创的爱国豪放词风,接过抗金救国、重整河山的旗帜,同时,又继续追求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从这一点来说,“南渡词人”又为之后的词坛高峰期铺好了基石。

“南渡词人”揉着血泪的创作,牵动宋词转型

“靖康之变”是北宋王朝的不幸,但对于宋词和词人来说,又是不幸中的幸运。”南渡词人”借助这场巨变,将词推到了抗金救国的前线,赋予了词巨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使人们对词这一”艳科”、”小道”刮目相看。由”南渡词”开始,再到之后爱国豪放词蔚然成风,宋词逐渐能和诗歌分庭抗礼,这才有了今天”唐诗宋词”的举案齐眉。

在承前启后的转型期,”南渡词人”和”南渡词”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722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