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被儒家称之为圣人的人物,在周朝建立的过程中,周公辅佐武王打天下,在灭掉商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周朝建立后,周公又负责订立各项制度和管理大臣,是周朝离不开的权臣。因此,在武王临终前,是打算把王位传给周公的,但被周公拒绝了,表示应该按照礼法传给儿子,于是周成王即位,而周公辅佐成王管理国家。可以说,周公很好地担负起辅佐成王的工作,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但是,周公真的就对当王没有什么想法吗?要制度王位的诱惑的巨大的,更何况周公离当王只有一步之遥。想当王,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查阅古代一些典籍,可以发现历史真相不那么简单。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著作里就记载了周公想夺取天下,而在《礼记》这样重要的典籍里,也说周公要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书》里更是明确指出周公身居大位,掌管着国家的大权。从这些典籍中可以看到,周公并不甘心只担任辅佐大臣的角色,而是的确称王了。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为什么会以周公篡位为借口而造反了。
那么,周公到底篡位没有呢?这一点从当时的情形可以看出端倪。
当时周成王年纪小,根本担负不起治理国家的重担。所以周公曾经对人说过,如果自己不亲自管理国家,就没有办法告慰先王。因此,是责任感驱使周公在掌权的问题上当仁不让。因此,韩非子才说周公假为天子,等到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才把权力还给成王。
但是荀子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指出周公继接武王治理天下,担负起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这怎么不是不想篡位呢?已经掌握了天子的大权,就差坐在那个位置上了,会没有想法?
而且典籍当时也明确记载了有人怀疑,比如召公、太公等都对周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是贤明和有威望的人,如果不是周公有篡位的行为,他们怎么会怀疑他呢?因此,可以说,周公独掌大权的行为,在当时已经是不得人心的举动,尤其是他完全不把周成王放在眼里,事事自己做主的做派,让很多以王权为重的大臣感觉到周公的确是有当王的野心的。
因此,管叔和蔡叔才发动叛乱,这足以证明他们对周成王是忠心的,只是他们找错了同盟军,和纣王的儿子搅合在一起,让讨伐周公篡权的正当性丧失了。毕竟,周朝的大臣是不会同意和商朝的余孽一起造反的。所以,才给了周公镇压管叔和蔡叔的借口,把两人打入谋反的行列当中,顺利地平息了叛乱。
或许,正是因为管叔和蔡叔的造反,才让周公看到了自己想当天子是有很大的反对力量的,所以,也就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觉得称王的风险太大,而当一个没有王的头衔而掌权的“真王”,应该是划算的。因此,他才终止了自己当王的想法,开始专心担任一个顾命大臣的角色。
关于周公到底是为了周朝的江山稳定考虑而光明正大地执政,还是为了篡位而耍尽手段最后却没有得逞的问题,今天已经很难弄清了,但是王权的诱惑应该还是很吸引周公的,只是他想当王的时机不成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