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打败北洋军阀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之所以说是一个偶然,原因就在于如果从兵力优势的角度去看,北伐军胜利的可能性其实微乎其微。
哪怕是北伐军自己在北伐之初,也不敢说自己一定就能够摧枯拉朽一样打败北洋军阀。
谁也没想到北伐军打败了吴佩孚,又打败了孙传芳,然后一路直捣山海关,逼得张作霖不得不选择暂避锋芒。
而且在北伐之初,北伐军连10万兵力都没有。
国民政府一开始也只占据广东一地,当时广东境内兵力复杂,不仅有粤军,还有湘军、滇军等。
为了统一编制和统一指挥,国民政府将之统编为“国民革命军”。
第一军是由黄埔军改编而来,辖五个师,军长是老蒋,后来则是一度被老蒋视为心腹的何应钦。
第二军是由谭延闿所部湘军改编而来,辖四个师,军长就是谭延闿。
第三军是由朱培德所部滇军改编而来,辖三个师,军长还是朱培德。
第四军是由李济深所部粤军改编而来,辖四个师,军长仍是李济深,第四军后来被誉为“铁军”。
第五军是由李福林所部福军改编而来,辖两个师,军长仍是李福林。
这就是当时广东境内就只有这五个军,如果只是老蒋一人北伐,那么人数肯定没有10万。
为了扩大北伐军的实力,老蒋当然还得争取更多的人。
1926年1月,程潜所部“攻鄂军”接受了改编,成为了第六军,辖三个师,军长仍然还是程潜。
所谓攻鄂军,其实就是为了打败控制湖北的北洋军阀,从而夺取湖北的控制权。
而北伐的目标不仅仅是占据湖北的北洋军阀,而是整个北方的北洋军阀,这也是程潜接受改编的原因之一。
对于北伐之事,实际上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也颇感兴趣,或者说也抱支持的态度。
当时,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才打败陆荣廷和沈鸿英没多久,可以说意气风发,当然也想在北伐中分一杯羹。
于是,桂系所部被改编成了第七军,此军后来打出了“钢军”的称号。
1926年6月,才控制湖南没多久的唐生智也接受了改编,所部被改编成了第八军。
而誓师北伐是在1926年7月,也就是说在北伐之前北伐军的兵力就只有这八个军。
这个八个军虽然号称10万,可实际上未必真有10万。
可是,反观北洋军阀却是兵力雄厚。
当时控制了北京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拥兵30万至40万。
哪怕是在1924年输给了张作霖,从而不得不退入湖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手上也有近20万之众。
而一度坐拥东南五省,后来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的直系军阀孙传芳,也控制着20万大军。
即使阎锡山和冯玉祥并没有和直奉两系阵营,北洋军在兵力上也占据了绝对优势。
北伐军以10万对上北洋军70万,谁敢说一定能赢?
可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北伐军赢了,这就是北伐军打败北洋军的偶然性。
然而在这个偶然之外,北伐军打败北洋军又是必然。
倘若当时北洋军阀,也就是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等人能够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而合作,区区10万北伐军又岂会是对手?
但是很可惜的是,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等人却始终各怀鬼胎,大敌当前还在想着坐山观虎斗。
因为他们一开始也没把北伐军放在眼里,尤其是张作霖。
最想让吴佩孚、孙传芳和北伐军相互耗尽对方的人,恐怕也非张作霖莫属。
而且在吴佩孚逐渐陷入困境的时候,张作霖也的确没有闲着,而是打着援救吴佩孚的旗号去抢地盘。
也正因为北洋军阀各怀鬼胎,不肯放下成见而合作,这才给了北伐军一个逐个击破的机会。
打败了吴佩孚,又打败了孙传芳,然后直逼张作霖。
并且在北伐的过程当中,北伐军也是越打越多,实际上北伐军一直处于一边打,一边收编军队的状态。
北伐军是越打越多,北洋军却是越打越少。
后来北伐军又加入了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冯玉祥,另一个自然就是阎锡山。
不管是冯也好,还是阎也罢,其实都是投机的好手。
他们一看北洋军被北伐军逐个击破,就已经看出了局势已经在向北伐军靠拢了,所以他们也选择了向北伐军靠拢。
而冯、阎二人一旦加入北伐军,那么张作霖就陷入了三面皆敌的处境。
到了这个时候,北伐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区区10万兵力了,可是张作霖的兵力却没有发生改变。
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处于绝对兵力优势的一方是北伐军,而不是奉军。
在这种情况之下,张作霖还能怎么办?他只能选择暂避锋芒,只能选择返回奉系老巢而蛰伏。
然而天不遂张作霖之意,他想返回东北蛰伏以待他日卷土重来,却不料在途中遭遇了暗算而身亡。
总之,北洋军阀各怀鬼胎是北伐军能够打败北洋军的必然因素之一。
而除此之外,北伐军其实还得到了苏联的帮助,不仅是军队的训练,也包括了军队的武器和装备。
并且北伐军,至少北伐军的主力军相比北洋军而言,其实是一支更有信仰的军队,这让北伐军更容易拧成一股绳。
这也是北伐军能够打败北洋军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