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无数文人墨客十载寒窗之苦只付笔下千字,满腔热血抱负凝聚成一纸答卷。
登科者无不光耀门楣,后生富贵,却寥寥无几,落榜者也只得重归寒窗,继续付炬年华。登科者的答卷更是会被家族视若珍宝,世代流传。
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中,无数文物珍宝不知所踪,大陆仅剩一份保存至今的古代状元试卷,它是谁所作?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一.十载寒窗苦读 赵秉忠的状元之路
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至清朝光绪帝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霜。1300多年间,科举制度先后为各个朝代选拔出了600多名状元,他们在全国数万学子中脱颖而出,他们无不成为一代朝廷的栋梁。
这些状元的状元卷理应被家族视若珍宝,而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风云变换中,传承至今的状元卷寥寥无几。
仅存的一些状元卷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而现如今的中国大陆只留着一份状元卷,现保存在山东青州博物馆,这份状元卷的作者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大名鼎鼎的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是我国明朝万历年间的礼部尚书,他1573年出生于山东青州郑母村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曾经官任礼部右侍郎。
赵秉忠和大多数古代文人一样,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家族对他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他15岁成为补府学生,24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在他年仅25岁的时候,也就是在万历二十六年的殿试中,他考取了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
在面对万历皇帝后续的状元考问的时候,年轻的赵秉忠不卑不亢,对答如流,既有对皇帝的尊崇,也有针对时事的见解,深受万历皇帝的喜爱,最终成为此次科举考试中的唯一“状元”。
就这样,赵秉忠成功进入朝堂,大展身手,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他一路升职,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然而赵秉忠却由于生性正直,得罪了朝廷中很多人。
最终在1622年,万历皇帝逝世之后,他惨遭黄尊素弹劾,被罢免官职,回到家乡。他的状元卷也随着他一同回到了家乡,被家族视若珍宝,代代相传,最终成为大陆仅存的状元卷,被誉为国家一级文物。
二.个人与国家 赵秉忠后人的取舍
而这一珍贵的状元卷一开始是在谁的手中?又是怎样上交国家的呢?
从古至今,郑母村的名气就很大,在这个村子中诞生过很多朝廷命官,算是一方宝地。很多朝廷命官在辞官之后也都会选择回到郑母村。也因此,郑母村成为很多文物爱好者的求宝之地。
1983年,当时的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听闻了郑母村的不同寻常,将历史文物视若珍宝的他就来到了郑母村,打听村子里面有没有珍贵文物。
村民一听他是文物管理所所长,对他十分信任,就告诉他,村西头的赵焕彬手里就有一个十分珍贵的文物,是一个状元卷。
学识渊博的魏振圣听后十分震惊,他知道,一般来说,普通殿试的试卷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状元卷了。
而且,魏振圣也知道,现在只有台湾珍藏有几张状元卷,大陆博物馆始终找不到一张珍贵的状元卷,如果赵焕彬手中的状元卷能够上交国家,将对我国影响深远。他立马动身来到了赵焕彬的家中,询问其状元卷的事情。
初次见面的赵焕斌听明白魏振圣的来意之后,显得很有敌意,直截了当地说没有。而在魏振圣表明了自己是文物管理所所长的身份之后,赵焕斌的态度略显迟疑,换了一种说法,说祖上确实是有人中过状元,但是自己手中没有状元卷。
无功而返的魏振圣却通过赵焕斌的态度转变看出了些许端倪,他认定赵焕彬手中肯定是有历史文物,即便不是状元卷也十分珍贵,而且村民们都说赵焕彬手中有状元卷,此事肯定不假。
随后,魏振圣多次来到赵焕彬家中,屡次劝说赵焕彬,向他说明状元卷对国家的重要性,劝他上交给国家,而赵焕斌虽然一直不承认状元卷在自己手中,但是他的坚持随着魏振圣锲而不舍的到访逐渐发生了松动。
直到魏振圣第二十四次来到赵焕彬的家中,再一次向他说明状元卷对国家文物珍藏的重大意义,本来就内心挣扎的赵焕彬最终叹息一声,从米袋子里掏出了一个折子,交给了魏振圣,并嘱咐魏振圣好好保护,在国家利益面前,赵焕彬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拿到状元卷的魏振圣十分欣喜,他马上上报国家,经过专业人士鉴定,认定是赵秉忠的状元卷无疑,而赵焕彬正式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子孙。
青州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很快就对状元卷进行了现代技术保护,并最终将状元卷放置在青州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状元卷也吸引了国内外中国游客前来观赏,它也成为大陆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状元试卷。
三.赵秉忠的状元才气
这份状元卷卷首用红笔写着“第一甲第一等”六个大字,这是当时的万历皇帝亲笔写下的。字的下方还有一枚长印,印章的内容是“弥封关防”,这也是明朝刻在试卷外的专用刻章。
后面则都是赵秉忠的考试正文,总共2460个字,都是赵秉忠用工整的小楷字体书写而成的,当时的科举考试是十分看重卷面整洁的,卷面杂乱很容易影响皇帝的评价。
所以,当时的学子们都苦练书法,从赵秉忠的状元卷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书法下了多少功夫,全篇没有一个错别字,字迹比印刷的还好看。
根据记载,当时赵秉忠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针对此问题,在试卷中提出了十条建议。
他的试卷内容总结了历史,同时从当时明朝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一些时事进行了抨击,赵秉忠并没有害怕会对皇帝不敬,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具体措施,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赵秉忠的这些建议对治理国家十分有益。
对于大陆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笔者有以下看法:
其一,前世沧海,后世桑田,前人随手丢弃的物件可能就会是几千年后后人眼中的瑰宝,历史文物的价值并不在于物品本身的材质,而是在于它们异常珍贵的文化价值,是我们探索历史的重要依仗。
其二,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一部分文物长眠于地下,一部分文物被强取豪夺,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同样警醒着无数中国人珍惜现有文物。
历史文物只有在国家的手中才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我们切不可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利用珍贵文物中饱私囊,使得文物瑰宝颠沛流离,流失海外。
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茶饭不思,一心只为施展抱负,报效国家。三年一试,科举中的失意人数不胜数,更有李白、杜甫等名垂千古的诗人只能寄满腔报国热血于诗词歌赋。
当今的我们生活安康,远离战乱。国家的富强之路仍旧需要无数满怀抱负与爱国情怀的人才。时代进步之下,年轻人更应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发奋图强,汲取先进知识,投身于国家建设,争做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