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以中秋之月为意境,创作了无数美丽诗篇,有人待月,有人问月,竟然还有人作词送月呢。
一、待月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唐代诗人元稹的《明月三五夜 》最引人遐想。诗歌前两句交代了待月的地点:西厢下。这西厢也有讲究。在古代的四合院中,房屋正北方是主人起居室,即客厅。北偏东为主人的卧室,东厢房比北房稍低,为儿子们的卧室。西厢房比东厢房又稍低,为女儿们的闺房。南面的房屋最低,为仆人们的房屋。一句“待月西厢下”交代了是青春萌动的女孩在待月,在闺房的外面待月。还描绘了环境:清风徐来,半掩门扉,欲开未开的样子。
最是后两句“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将月照花影,随风漾动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一句“疑是玉人来”将待月之女看见月儿到来的惊喜写了出来。其实这句还有期待心上人到来的心理。
元代戏曲《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就将这首诗引用了进去。曲本中,主人公崔莺莺将这首诗抄了交给不识字的丫环红娘,让其将张生送去。张生接到此诗,知道了崔莺莺在月光下的西厢房等他,并且房门半开。半夜,张生翻墙而入,恰遇崔莺莺母亲在女儿房中,崔莺莺只好让红娘去接张生。红娘先将崔莺莺藏起来,待母亲走后,两人才得以在月光下会面。
迟月淡笼烟,期人较可怜。
荷风疏雨后,萤火乱星前。
乌鹊残生影,梧桐隐半弦。
因之默坐久,花上月娟娟。
明代方氏的这首《待月》则写出了待月的过程。月儿被淡淡的烟雾笼罩,迟迟不肯出来见人,待月的人等得心焦。诗歌先写了“何风疏雨”“萤火乱星”“乌鹊残影”,还写了梧桐树掩映着半边月亮,等待这月亮“甩掉了”那么多的羁绊,待月的人等了好久好久,才看见月华如涓涓流水一样在花瓣之上荡漾呢。月出之前,作者写了那么多的景物,意在呼应后面的“因之默坐久”。更衬托了月映花瓣之美。
二、问月
问月的古诗词,最早的应该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者站在江边,看见天上的明月,又看见江中的月影,生发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质问。这质问既带有时间上的追问,还带有空间上的思考。后唐代诗人李白也在《问月》中发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地追问;宋代词人苏东坡也在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和苏东坡的问月,只是从时间上的追问,有人不及月的对时间一刻不停流走的慨叹。
这三首问月诗笔者曾在《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否脱胎于1首唐诗》中有过专门的对比阐释,此处不再赘述。三首古诗词的无果之问除了作为诗词的引子,也表现了诗(词)人天真浪漫的率性思维。
三、送月
有人待月,有人问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作词“送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蛤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就将送月的追问和思考写得让人浮想联翩。
词人交代:中秋赏月饮酒到快要天亮,客中有人说前人有人作诗待月,有人作赋描月,可无诗词歌赋“送月”呢。所以作者用《天问》体作此词送月。
上阕中作者开首就问:可爱的月儿啊,今晚之后,你将慢悠悠去向何处?然后是自己的思考:是去东头?是别有人间?是天外。是自己的想象:宇宙浩渺,是浩荡秋风将你送远?可又是谁用绳索将明月挂在了高空,不让嫦娥嫁到人间呢?
下阕作者继续思考和想象:都说月亮是经过海底运行的,真让人难以捉摸呀!海里有“万里长鲸”横冲直撞,要是它触破了月宫中的玉宇琼楼怎么办?月宫中的蟾蜍本就熟悉水性,可为哪样玉兔也能化解沉浮?假如这一切都安好无恙,为何圆月经过海底之后就变得犹如弯钩一样的形容了哟!
若果说待月描绘了等月人的楚楚动人,问月写出了诗(词)的人率性与天真,那么送月则写出了词人对月亮的一片痴情!(简宜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