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代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宋词,它和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两颗璀璨明珠,但其实宋代的诗也非常优秀,只是在唐诗的光辉下没有那么显眼而已。
不过宋诗与唐诗却也有着不同的风格与内涵,它们两种诗体究竟有什么区别,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
表现内容与思想内涵
唐诗直抒情韵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有一句对诗分唐宋的论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想见胜”。这句话应该是说出了唐诗和宋诗两者区别的核心特征,即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唐诗首重韵致,对于所表现的对象往往简单、直接,直抒胸臆,写景以抒情为主,所以情景交融,如在画中游,更显韵味。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写意之风描绘了一幅春夜鸟鸣涧的清幽画面,完全是写景,并没有刻意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隐藏在景中,让人自行体会。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首诗雄奇俊逸,将李白豪放潇洒的个性表露无遗,但也只是直言景之壮阔,并没有深度解析,即以丰神的情韵动人。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表面写景,其实言愁,但对愁的描述却仅以“对愁眠”点到为止,下一句又转到了场景的描写上,使那份愁就像淡淡的弥漫在空气中,引人遐思。
宋诗隐含哲理
而宋诗则大为不同,同样是写景,却借景说理,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在含义,有为之后的哲理思想做铺垫的作用,甚或作为抒发议论的佐证,即宋诗通常隐含哲理,富于理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写景,并详写了景的细微区别,这就为后两句的议论和哲理表达打下了伏笔,前后景、理的转换自然巧妙,这也是宋诗所追求的“新奇”之一。
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访友,却遇主人不在家,只见一枝红杏却挣脱了束缚,探出墙外,给人一种蓬勃的生命感悟。
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张继的《枫桥夜泊》一样,也是夜泊时感怀,但与张继的“愁”含蓄深隐的意味不同,王安石以一个问句对“愁”的表达更为有力,即以思想见胜。
表现手法与写作特点
唐诗的直接
在诗的写作和表现手法上,唐诗更显直接,有一说一,一句诗基本就能表达出一个景致或含义,有着记叙文的直白特点。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句一义,非常明晰,结尾抒发一下感慨。
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完全就像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遇见隐者的童子,跟他一问一答的情景,读来段落清楚,事件明了。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如果这是作画,可以很明白的看出作画的顺序步骤。首先大笔渲染出“千山鸟飞绝”的意境,接着细描“万径人踪灭”的局部,再详绘“孤舟蓑笠翁”的特写,最后,题上“独钓寒江雪”的字。一句一步、一句一景,层次分明。
宋诗的含蓄
相对于唐诗的“记叙文”,宋诗更像是一篇“议论文”,表达观点,论述观点,所以诗句不像唐诗一样句句独立,往往要上下句联系起来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句和第四句一问一答,无法分开,需要结合来才能明白其中含意。
又如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是什么场景呢?看后面,原来是“总把新桃换旧符”。
又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对于意思的含蓄表达更甚,首句“江上往来人”,说话说一半,“往来人”怎么样?后面才说“但爱鲈鱼美”。接下来又说半句话“君看一叶舟”,这叶舟又怎么了?如果遇到个急性子的人可能就要暴走了,好在诗只有四句,马上又告诉你答案“出没风波里”。
宋诗的含蓄正是体现在这种诗句的布局之中,一件事不直接告诉你,总是想要做一个铺垫,这样也就将一个意思的表达拉长了,不如唐诗凝练。
创作环境与人文风气
造成唐诗和宋诗在风格思想上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区别,也是因为它们处在不同历史时期,因而所面临的创作环境和人文风气均有不同。
创作环境
在唐代,诗人们可以直抒胸臆,毫无避讳,比如白居易写《长恨歌》,直接正面描绘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留下一篇佳作,他却并没有因此被查水表。
同时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的时期,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人们的精神风貌自然也是意性飞扬,有着天下第一大国的豪气,因此诗人们的诗也是充满自信的气息,情感热烈而外放。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在宋代,搞文学创作需要小心谨慎,比如苏轼就曾因文获罪,因他所写的诗文在御史台受审,落下了影响深远的“乌台诗案”。所以宋代的文学创作环境大不如唐,诗人们在表达心声的时候就有所顾忌,这样就形成了他们表达含蓄的诗文特点。
《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人文风气
诗至唐时发展到了顶峰,诗人无数,留下的佳作名篇也如群星璀璨,这对于宋代的诗人来说,既是幸事,站在前人的肩上会看得更远。但这也是一种不幸,因为唐代的诗作已经写尽天下景、天下事,就像一座巨大的高峰屹立在面前,难以再有突破,他们必须开辟出一条不同的道路来,才能站在高峰之上。
因此宋代的诗人们不约而同的竖起了“创新”这面旗帜,在表现对象上从唐诗的恢宏场景转向了身边小物、日常生活,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在创作手法上追求新、奇、特,给人以独到新颖的体验,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总结】如果以人来比喻唐诗和宋诗,则唐诗可看作为人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对世界充满热情,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就说什么,更加感性。而宋诗则仿佛人经历了生活风雨,到了中年,思想变得成熟,行为规范、做事冷静,总是抱着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
唐人就像是一幅写意山水,感情充盈、狂放不羁而浑然天成,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以追求精神领域的愉悦为己任。宋人则如一幅写实的工笔画,他们更多的关注现实和普通人的生活层面,更加脚踏实地,也更多的将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和看法融入到诗中,使其有着平实真切、朴素近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