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号,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冷战正酣之际,苏联政坛上这个大事件不能不引起“死对头”美国的关注和利用。借助斯大林的去世,美国刚上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上演了一出庞大的“攻心计”。本期就和您一道,了解一下美国政府当年那些“比战争更危险”的政策。
美国的情报部门很早就开始关注斯大林的健康状况了。早在1946年,美国政府就论证过斯大林去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1952年10月30号,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制定了“斯大林逝世心理战准备计划”。这个计划认为,斯大林逝世是美国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减少苏联的力量和影响,使苏联现政权的国际关系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机会。
美国需要把握住这个绝佳的时机,立即准备一个政府一致立场的意见。为了构建“政府的一致立场”,1953年1月21日,也就是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向所有的美国官方机构发出了一份关于斯大林一旦逝世的宣传指令:“所有受美国政府控制的公开和秘密的宣传媒介,除非得到特别指导,在斯大林逝世时,其宣传均应严格限于事实报道。”至此,美国政府内部关于应对斯大林逝世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1953年3月6号凌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斯大林在前一天晚上已经逝世。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派下,白宫特别助理杰克逊领导心理战略委员会连日奋战,起草了“利用斯大林逝世心理战略计划”的草案。
这份草案详细说明了美国需要利用斯大林逝世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的,并认为总统艾森豪威尔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发表一个关于和平的公开演讲,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以公开心理战和隐蔽心理战相结合的方式,打击、分化苏联阵营,让苏联卫星国丧失对苏联领导与苏联体制的信心。同时,强调加强美国与欧洲的联盟,展现自由世界的美好未来。
这份草案提请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的时候,艾森豪威尔特别要求在总统演说中,一定要强调提高整个世界生活水平这个简单的道理。杰克逊吸纳了总统以及安全委员会其他成员的建议,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A、B方案的文件。
在美国绞尽脑汁准备打心理战的同时,苏联的决策层因为斯大林的去世,也开始着手调整对外策略。为了苏联的战略安全与稳定,苏联首先向欧美的老对手们发出了“和平攻势”,在奥地利、德国以及朝鲜半岛停战谈判的问题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让步。可是,苏联的“示弱”并没有换来美国的放松。美国的主要部门、特别是军方,始终坚信,苏联的示弱只是一时缓兵之计,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放弃了争霸的野心,更不会因此削弱苏联的军事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1953年4月16号,艾森豪威尔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上发表了题为《和平的机会》的演讲,在这个演讲里,艾森豪威尔将二战以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归罪于苏联的“暴力”和“不惜任何代价的权力优先”。但是好在,这个局面即将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而改变。至于新时代将会如何发展,将完全取决于苏联的新领导们。美国已经为人类的和平做好了所有的准备,甚至已经做好了裁军的战略安排。最后,艾森豪威尔质问苏联政府:“是否准备为亚洲带来真正的和平?准备允许包括东欧在内的其它国家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府?准备与其他国家合作依靠联合国严格管制和监督使严肃的裁军建议产生效果?”美国通过这次演讲,率先占领的舆论的制高点。他向全人类表明:为了实现“提高整个世界生活水平”这个简单的目标,美国已经准备好了,至于结果如何,则全在苏联的反应。在人类对核战恐慌、对冷战厌恶的五十年代,美国的这番演讲无疑具有强大的煽动性和“道德绑架”的功能。随后,美国又利用他们控制的强大媒体网络,将这场总统演讲搞得人尽皆知。“美国之音”的俄语电台甚至将演说连续播放50个小时,一共重复了98次。
艾森豪威尔的这番演讲,也不能不考虑欧洲盟友的感受。特别是,美国的这次和平演讲并非真的是在寻求和平,它只是瓦解苏联阵营的一个手段而已。美国不会也不敢放弃与苏联的争霸,为了获得冷战的胜利,欧洲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为了构建所谓的西方实力地位,美国此时正在促进在北约框架里对联邦德国的武装。可是,法德之间的宿仇,让美国主推的《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一度陷入困境。一旦欧洲,特别是法国,认为美国将与苏联实现和解,那么苏联对欧洲的威胁将随之解除,那个时候,接受一个重新被武装的德国就有害无利了。届时,欧洲将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自主防卫体系,美国与欧洲的盟友关系也将出现裂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4月18号发表了另一篇演说,声称苏联的威胁仍然存在,美欧联盟必须牢不可破,美国在自由世界的领导地位不容动摇。美国通过四月份这两场演说,基本上两头得利,也透露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框架。
美国心理战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庞大的媒体系统。四月之后,美国利用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工具对苏联、东欧进行心理战宣传。1953年6月1号,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动乱。美国媒体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电台、宣传气球等手段,鼓励民众站起来反抗政府统治,争取自由与独立。同时,他们还以美国控制的西德为据点,对民主德国进行反政府宣传,最终导致了东柏林在6月16号发生了大规模罢工运动。
基于心理战在捷克斯洛伐克与东德取得的良好效果,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6月18日指令心理战略委员会立即准备“在未来两个月里利用卫星国动乱应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建议”。四天以后,心理战略委员会起草了“美国利用欧洲卫星国动乱的临时心理战计划”,计划表明,美国可以通过鼓励、支持卫星国的动乱,达到瓦解苏联的目的。根据这个计划,6月23号,西柏林举行了悼念柏林骚乱殉难者的活动,并对东德开始了食品援助计划。
至此,美国的心理战看似一帆风顺、收获良多。但是,随着他们在欧洲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混乱,欧洲的媒体开始批评美国“歇斯底里”的政策。而此时的苏联,采取的外交政策则更为灵活,在一些敏感地带,比如土耳其、德国和朝鲜半岛,采取了退让方针。而美国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许多政客表示,美国应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国内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建设,才能期望对苏联施加最大程度的压力。”据此,1953年10月29日,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一份新的外交策略文件,虽然在这份新文件里,吸取了一些财政官员对于发展国内经济、平衡收支、减少军备的建议,但是,在艾森豪威尔与军方“不能以国家安全换取收支平衡”的强硬态度下,这份文件对之前的策略基本还是持肯定的态度。直到1955年,《巴黎协定》正式签署,联邦德国被重新武装并被纳入北约体系,完成了美国政府对加强西方实力的期望。而国际形势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这一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的最高领导人,在国际问题上做了更多让步,才让美国政府稍微改变了之前的态度,重新制定了国家安全战略。1955年7月,美苏英法东西方四国首脑也得以在日内瓦举行会晤。
斯大林的去世距离艾森豪威尔的上台,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应对斯大林去世是艾森豪威尔政府面对的第一个重大国际问题。而他们的应对之法也基本奠定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政策的基调。其实,心理战、宣传战并不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创举,在整个冷战期间,心理战都是美国采取的重要手段。甚至有人认为,西方之所以赢得冷战,不是通过武器而是通过“比剑更有力的无线电广播。”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对人心理的渗透永远是最可怕的,“潜移默化”的颠覆往往比一场战争更为可怕……
参考文献:
白建才:《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问题析论》,《世界历史》,2010第4期
汪婧:《斯大林逝世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
王改苹:《美国对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内外政策变化的评估及反应(1953-1956)》,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樊百玉:《掌控和平: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苏政策的调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8年第1期
葛腾飞:《美国政策的艰难转变:从“实力地位”到与苏谈判(1953—195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