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羞山,遮了哪门羞?
仁宗朱高炽死后埋葬在献陵。陵寝中间有一道小山梁,使祾恩殿和后面的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为一进院落,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这座小山,正好从正面挡住陵园的明楼和宝城,民间叫它为“遮羞山”。传说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误入其父妃子的寝宫,朝野以为失礼。仁宗为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失口否认,说如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不意金銮殿上真有一龙飞腾而下,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抢下一只靴子。嗣皇帝宣宗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其实,陵园的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与遮羞并无关系。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真正原因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乾隆盗墓的传说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为清王朝效命,曾对明十三陵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对十三陵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但修葺项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筑还被拆除或缩建,世有“拆大改小十三陵”之说。“乾隆盗木”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传说中认为,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另有企图。修缮的目的是因为他看中了长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因为那样的奇材大木,到了清代已经很难找到了。为了把这些木材搞到手,他才降旨修陵,并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由于汉官刘墉、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勉强答应不拆长陵,但仍命人拆毁了永陵大殿。并将该殿的楠木,用于圆明园的修建。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不见诸正史。但从当时陵园的修葺情况看,清政府曾对十三陵中的六陵祾恩殿缩小规制重建。
龟驮碑的故事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龟驮碑。即神功圣德碑。碑下以龟为趺(底座)。神话传说中龟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龟以长寿著称,自古受到人们的器重。早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认为龟的寿命长,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问卜时多用龟甲,将其烧裂后看纹向来判断吉凶,然后将问卜内容刻在上面,保存起来,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
皇帝用龟为碑趺,也是有来由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龟既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本领,叫它去驮老子的碑,岂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巨大的石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将碑立到龟背上的呢?具体方法尚未见书,但有“龟不见碑”的传说。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龟不见碑,碑不见龟。”醒后,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龟背上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后,将土去掉就行了。此段史话虽然带有迷信色彩,然而“龟不见碑”的说法是合乎道理的。这种“堆土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聪明的工匠
万历十二年,浩大的工程开始了。有定国公徐文壁、辅臣申时行总管工程,工部侍郎何起鸣现场督工,每日所用民工军夫不下二三万人。据传说神宗来视察工程进度时,仍见工匠们懒洋洋的在磨砖,很不高兴,第二年他再来时,仍见工匠们在磨砖,他很生气地说:“磨砖都这么慢,我的陵什么时候才能建起来呀?”聪明的工匠们说:“我们是不想快建呀。”神宗一听:“你们好大胆,竟敢误我的陵期!”刚要吩咐将工匠杀了,只见工匠仍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您不要生气,陵要是早建好了,您不就死了吗?我们慢慢磨是不愿意您死啊。”愚蠢的朱翊钧听后转怒为喜了。
定陵月亮碑
在每座陵宫前都有一座龟驮碑(思陵除外),即神功圣德碑。定陵石碑的背面右上角有一块白圆形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定陵月亮碑”的神奇传说。
神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他十岁登极,二十一岁就兴师动众为自己修造陵墓。陵墓建成,他就不上朝,长达二十五年,成年累月久居深宫,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一天,神宗正在昏睡中,忽然梦见一个红脸、红发、红穿戴的人来到眼前。神宗吃了一惊,急忙问:“你是何人?”那人说到:“实话实说,我是个火神爷,你的昏庸无道,我们早有所闻,我奉上天之命来惩罚你,要把你那劳民伤财建成的定陵 ,烧他个一干二净!”神宗听罢大怒,他仗着自己是所谓“天子”,便大声喝到:“我们朱家天下,气数远远未尽,难道真会怕你不成?帝王陵寝,自有神佑,谅你不敢,恐怕你也没有这个能耐!”火神爷:“咱们打个赌,怎么样?”神宗说:“随你便”。火神爷说:“要是烧了怎么办?”神宗说:“要是将来定陵火烧,让我现在就瞎一只眼。”话音刚落,火神爷竟哈哈大笑而去,一转眼就没影了。神宗吓了一跳,竟从梦中惊醒。他正想要睁开眼看看周围,左眼忽然被眵目糊糊住。不久,一只左眼竟真的瞎了。神宗回想梦中的情景,不禁神志迷乱,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就死了。
神宗“驾崩”,入葬定陵。可是奇怪,神宗的那只右眼睛始终睁着,下人怎么摆弄也不能合上。等到神宗遗体安葬完毕,有人发现,定陵石碑背面的右上角立即出现了一个白圆形的东西。人们无不称奇。更为奇怪的是,据当地群众说,以后每逢阴历的月底和月初,这个白圆形的东西就发亮,“定陵月亮碑”从此被叫了起来。据说这个白圆形的东西是神宗的右眼变的,因为他怕火神爷真的要来烧他的陵。尽管如此,定陵也未逃过火烧的劫难。那个“月亮”也不再发光了。
定陵大火烧
定陵,是埋葬明代第十三个皇帝神宗朱翊钧的地方。历史上,它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大火烧。今天,定陵宫内还遗留着几次大火烧后的残迹——祾恩门和祾恩殿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柱础石,地面建筑被烧得精光。
关于火烧定陵的事,这一带的群众交口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有这么一天,定陵的石碑忽然放光了。不久,石碑上竟出现了一个月亮样的东西。每到夜里,它便光耀夺目,把定陵周围照得如同白昼。随后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人,来到村子里要饭。穷人见了他,给他一些吃的东西。财主见了他,不仅不给吃的,反而还骂他一顿。
几天以后,他又来了。这次他换了一身干净点的衣服,在村里街上摆了个小摊儿,上面放着几样东西:筷子、红枣、梨以及几个大火烧。大伙见了,非常奇怪,他怎么把吃的、用的、生的、熟的混在一块卖?更为奇怪的是,这个老头一个劲地喊:“筷,枣,梨,大火烧。筷,枣,梨,大火烧。”可是,谁想上前买他的东西,他却不理你的茬,只是慢吞吞地拉着长声喊:“筷——枣——梨——大火烧,筷——枣——梨——大火烧。”大伙儿只当他是个疯老头,也没在意。一连三天,都是这样。到第四天头上,这个老头不见了,而石碑上的“月亮”却更亮了。大伙开始琢磨了:那个奇怪的老头究竟是个什么人呢?他所作的一切又是什么意思呢?大伙把他说的和石碑上的“月亮”联了起来,这恐怕是让咱们“快早离(筷、枣、梨),说话就要大火烧了”的意思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伙儿半信半疑地动了起来。又是三天过去了,村里大部分人都到亲戚家去了,只剩下几户财主按兵不动。一来,他们可能不知道老头儿后来卖筷、枣、梨和大火烧的事;二来,即使知道了,他们的万贯家财放在那儿也不放心,何况,这没头没脑的传言不见得就是真的。
第四天的五更时分,一场冲天大火,终于把定陵宫和定陵村烧得个干干净净,只剩下七零八落的一堆焦木头疙瘩和熏黑的碎砖烂瓦。穷苦百姓几乎全部脱险,而村里的地主老财没有一个逃脱的,全被烧死。
后来,这一带的老百姓说,那个卖筷、枣、梨、大火烧的老头是鲁班爷。好多天前,他就算计到定陵要遭到一场大火烧。他想,我把瓦木工技术传给了子孙后代,他们造出了这么好的房屋,而今却要被白白地烧光。他既心疼,又无奈。为了解救这一带的穷苦百姓,他便施展法术,让定陵村北的石碑放光,先给人们一个讯号。然后,他就打扮成叫花子和老头的模样,先是试探人心善恶,接着就做起那奇怪的“买卖”来。因为,他要是把这件事直接说穿,大伙很难相信他。现在这么做,反到会引起大伙的注意,细心琢磨,以达到他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