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在当代只是日历上小小的农历标注,现代文明使人远离了自然,舒适与难受只是依靠室内的温度计,靠冷暖空调,调节贴身的温度。关于秋天或者立秋,总比古人迟一拍。
比如你说这34度的高温天气,是有微风飘动窗帘,但哪里有空调来得直接,看着窗外高楼下的日光,这是秋天吗?秋天远着,想象中的秋天,流光飞舞,金色一片,是可以恣意在户外奔跑,沉醉金色或者萧条。仿佛立秋是个假秋天。
然而秋天的确是来了。对于古人,没有太多调节空气温度的利器,他们更依赖自然小小的变化,等待秋和感知秋。
立秋是太阳行经黄经135度作为节气的交节,划分了夏天和秋天。虽然古代没有温度计去细致衡量温度的变化,但是自这天开始,风自西北来,会慢慢逼退暑热,小小西风或者北风带来了暑热中的丝丝凉意,虽然白天太阳依旧白光灼热,但是夜晚会变长,昼夜温差会大。晚上在户外乘凉,会分外感受晚风的舒适。
“火老金柔暑告残,乘凉正好望西山。
秋声来处无寻觅,只作窗前竹叶间。”宋朝俞桂《初秋》
正是由于酷暑天气,骄阳似火,甚至连早上都郁热难熬,在最热的天气里,晚上由于和白天温差小,常常会让人热到失眠,所以立秋后的风是那样的可爱,晚上可以让人感觉凉爽,也就觉得最热到夏天过去了,火老金柔,那太阳也终于疲惫了吧,那火气和阳光也该温柔了,夏天终于老了。
秋天说来,却无实在的迹象,但是分明感受到了,你看不见,你却听得见,那西风吹过竹林,那簌簌的声音分外动听,秋天在这里呀!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
浮云尽逐黄昏去,楼角新蟾挂玉钩。“宋朝朱淑真《初秋雨晴》
立秋之后最大的特点,是一场风雨一场凉,白天可能不觉得,因为太阳依旧大,蒸发与升温快,但感受秋来,最适合太阳落山后的晚上。下雨之后,空气如水,暑气消散。
所谓梧桐报秋,是因为梧桐叶大,夏天是梧桐生长的旺季,高温高湿,让梧桐叶团团如扇,但是一旦水分丧失或温度变化大,就会影响梧桐叶子水分和营养的输送。所以立秋时节随着昼夜温差大,梧桐叶会先其他叶子枯黄而坠落。实际春夏秋冬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树叶掉落,只是梧桐叶子分外大,而此时新叶已经停止发芽,所以显得格外打眼。古人因为梧桐这个植物特性,将它和节气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梧桐报秋的说法。
实际你用心观察,很多动植物都有特殊的变化,只是梧桐被强化了。初秋的梧桐不会一夜风落,依然是次第在一阵阵秋风或者雨里。
此时的天空高远明净,如果无汗,最适合仰望天空,做视觉的旅游,你会发现月亮特别皎洁。当然这也是曾经热到汗水迷蒙了双眼的一种补偿,只要不热,今天一切都好。
”十年沧海寄萍踪,迢递乡山思万重。
鸟外明河秋一叶,天涯凉月夜干峰。”明朝王恭《初秋寄清江林崇高先辈》
初秋适合旅游,一来身体经过夏天的熏蒸,柔软灵活,二来行装轻简,不担心受寒致病,三,被夏天困住的身体和心情能够得到抒发。
王恭的旅游并不单纯,实际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专门抽出旅游时间不大可能,也就是办事到一个地方,不错过美景。阅历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像当代人隔着电脑就可以万水千山。他实际是为了生活漂泊在外。
但是他笔下的初秋景色分外高远动人。
“鸟外明河秋一叶”就这七个字,说了三个典故,都是关于初秋的。一,鸿雁南飞,二,牛女银河,三,一叶立秋。但三种典故自然在初秋的景色里,且运用尖新无痕,既是写的初秋自然景色,也是写的自己漂泊的生涯,但是明净,艰辛,却不流于过分凄楚。
“天涯凉月夜千峰。”虽然是思乡句,却气象万千,胸有沟壑。
正是这样的才气才力,60岁的王恭被荐为翰林待诏,编修《永乐大典》,这是古代知识分子极高的荣誉和成就。就这一联来讲,也真是无愧知古而咏今。
初秋却是荷花的盛季。荷花花期之长,横跨夏秋。初夏荷花虽然有出水芙蕖的鲜明,立秋后的荷花却也别有动人风韵。
尤其是初秋时,微微西风送来阵阵荷花的香甜,经过一个夏天的蓬勃,荷花在初秋的风露里,香气更加宜人。所以有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都放在初秋,因为只有初秋才有最美的荷花凝露。
“藕花凉露重,花缺藕根涩。
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溘溘。”唐朝李贺《塘上行》
这无疑是写的初秋时节的荷花,天知道他怎么敢用花缺来形容落瓣的花朵。且花朵上还有新鲜的露珠,这可比红楼梦“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来得古意俊俏。
秋水荷花诗句,唐诗多有上品,除开李白”秋花冒绿水“之美,还有张籍“秋风藕花白”朱庆馀“秋水藕花明”。
可见虽然一叶知秋,秋天还远不到萧瑟之时,至少荷花不是,它依然“七月芙蓉生翠水。”
秋天是个渐次渲染的过程。立秋开始,我们慢慢用减法,慢慢减掉喧嚣,慢慢来体会秋的美,直到走进秋天无边的静美。
慢慢陪初衣领略吧!
北京:夏天的荷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