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世界是喜是悲,时间都不会因故停留。尽管我们不喜炎热,三伏天还是如约而至。现代化的城市,除了空调房,已经很难找到地方躲避炎热了。望着窗外发白的日光,我不禁回想起了童年的树荫,高大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将暑气隔离。
那时关于夏天的元素,除了炎热,还有蝉吧。当树荫中传来知了的鸣叫声是,我们也开始感受到了夏天,只是,对于知了,我们更多的是嫌弃。它太吵了,它为何要鸣叫个不停呢?我们不解,可是诗人却通过蝉鸣读懂了它们的内心。
虞世南笔下的蝉
唐朝初年,有一位叫做虞世南的文学家。它容貌怯懦、弱不胜衣,有着典型文人的外表,同样,也有着刚强正直、孤傲高洁的内心。唐朝一个普通的夏天,虞世南庭院中的一棵梧桐树上,传来了阵阵的蝉鸣。它没有烦躁,而是来到树下,细细的打量起了树上的蝉。
蝉头上的触须长长的垂下,好似官帽上的冠缨,它停在树上饮着清洁的露水。垂緌代表着显宦的身份,栖树饮露,却是高洁的象征。虽然身处高位,权力富贵看唾手可得,但依旧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做一个洁身自好的君子。虞世南,从蝉看到了自己。
凤凰非梧桐不栖息,蝉也栖在了梧桐树的枝叶上,蝉鸣像流水一般,清澈没有断绝。梧桐清疏,蝉鸣流响,一种清逸隽朗的韵致,通过“流”、“疏”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仅从外形的垂緌与鸣叫的声音,蝉便成了虞世南笔下高洁的寄托意象。
蝉声传得很远,并非是借着秋风,而是因为它所处的地方高。人之所以声名远扬,甚至能够流芳百世,不是因为外在的功名富贵,一个人多有钱,做了多么大的官,历史或许会记上一笔,但充满敬意的评价,而是因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节操。
骆宾王笔下的蝉
没过多久,蝉又再一次因骆宾王闻名。骆宾王一身正气,更兼侠肝义胆。唐高宗仪凤三年,上书言事的骆宾王因为触怒了武曌,被当权者找了一个贪污的罪名,将他下狱。
关押骆宾王的监狱离听案诉讼的公堂不远,那里种了许多古槐,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当夕阳倾斜的时候,便有秋蝉鸣叫,骆宾王听来,只觉凄切悲凉,不禁心有所感,写下一首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首句直抒胸臆,写自己听到秋天的蝉鸣,从而心有感怀,思家之情越发浓厚。“西陆”指的是秋天,“南冠”指被囚禁的人,则是他自己了。
黑色的蝉翼,让骆宾王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发黑如墨,意气风发,如今身陷囹圄,消磨了大好时光,在狱中念着白头吟。白头吟可做两层意思解,第一层是诗人,用白头来指代自己,第二层则是借《白头吟》的典故,形容自己对国家一片忠心,却受到了辜负。
露水太浓重,翅膀被打湿,无法飞起来了,秋风萧瑟,蝉鸣也在风中凌乱沉寂。诗人这两句是在说蝉,其实更是在说自己。露重、风多,就像朝中的小人,让诗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忠义直言,也被歪曲,被谎言掩盖,骆宾王感觉自己就像秋风中的那只蝉。
都说蝉是饮露水的(实际是吸树汁),但是却没有人相信,蝉怎么会餐风引露呢?骆宾王说自己是清白的,所谓的贪污是莫须有的,可也无人相信,或许有人相信,却只能装作不相信。无人信蝉的高洁,也无人信骆宾王的高洁,该向谁表达自己的一片冰心呢?
物即是我,我即是物,这大概是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心境,就有了不同的寄托。
李商隐笔下的蝉
一百多年后,李商隐有写了他笔下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同样,一个“高”字,点出清高的寄托,可清高却难饱腹。晚唐不似初唐、盛唐,牛党相争,朝堂一片混乱,李商隐如果想坚守气节,定然是受到排挤的,并且生活也非常清贫。呐喊不公,却是徒劳,就像蝉在树上高鸣,无人去听他鸣叫什么,只会嫌弃它的聒噪。
蝉鸣整整一夜,到了五更天,已经没有气力,声音也十分微弱,可树叶已旧碧绿,不会因为蝉鸣的逐渐衰弱而同情体谅。蝉依附在枝叶上,李商隐依附朝廷,一切不言而喻。
李商隐一生都只担任一些小官职,并且为了寻求职位,东奔西走,而家乡的田园早就荒芜。积极进取,踏入仕途毫无作为,归隐田园又不甘心,李商隐的心十分矛盾。
蝉鸣不断地提醒诗人,他与蝉一般的境遇,清苦、无人听其鸣。体物诗之妙处,在于密附,此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之作。
三首咏蝉诗,虞世南是清华人语;骆宾王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是牢骚人语。咏蝉诗三绝,你最喜欢哪首?